-
1 # 史先生講歷史
-
2 # 史先生講歷史
近代日本與其他亞洲國家一樣,都曾受到西方列強的侵擾,並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就在國家危難之際,一些先進的日本人決定實行變革,以期化險為夷,渡過難關。
在他們的爭取下,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日本終於躋身當時世界最為強大的“八大國”之列,並毫不客氣地於1911年廢除了喪權辱國的條約,從而贏得了西方列強應有的尊重。
誠然,明治日本的改革成功可喜可賀,但仔細想來,要是沒有德川幕府建立的兩百多年的基業,即便維新派再有本事,也恐難實現抱負,因為誰都知道原始積累的重要性。
既然如此,德川幕府打下了怎樣的堅實基礎,為明治維新取得成功創造了必要的條件?
政治上,幕府的長期穩定以及中後期的一系列改革為明治維新提供了良好的環境和借鑑縱觀德川幕府二百多年的統治,國家一直處於相對穩定的狀態,雖然後期遭到西方列強的侵略,但並沒有爆發大規模戰爭,因此損失較小,而最後一任幕府將軍德川慶喜又能識大體,主動“大政奉還”,這就為明治日本創造了難得的改革環境。
另一方面,18世紀中後期,針對接二連三的饑荒,以及外國艦船頻繁騷擾日本近海的情況,德川幕府為應對危機,先後實行了多次改革,諸如“享保改革”、“天保改革”等,雖然最終不免歸於失敗,但都為接下來的明治維新提供了經驗教訓,有著開創之功。
經濟上,幕府時期城市與農村取得的一定經濟實力為明治維新奠定了堅實的工業化基礎由於德川幕府實行“參覲交代制”,本來是為控制全國大名起見,未曾想卻給城市和社會帶來了生機,使得城市經濟繁榮發展。
大名上參隊伍規模龐大,所到之處花費不菲,這樣各藩就得到了互動,促進了人口、貨幣、物產和服務流通,造成江戶、大阪等大城市蓬勃發展。
在城市,米商起到了核心作用,是城市經濟得以繁榮發展的基石,他們透過大米的收購和出售,維持著城市大量的人口生活所需。
據資料顯示,早在1700年,日本的城市化就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不少城市的人口總量在當時都名列前茅,其中江戶還是那時最大的城市。
城市的繁榮帶來了多方面發展,交通最為顯著,水運、陸運、海運非常發達,大阪還形成了全國性稻米集散和交易中心。路上,大名上參隊伍、各色旅行者不絕如縷,好不熱鬧。
不僅城市顯現出巨大的能量,農村的發展也不容小覷。由於農村和農民擁有一定的自治權和自主性,糧食產量每50年翻一番,農村男女的識字率也在不斷上升。糧食有了保證,人口得到飛快增長,到1720年,日本總人口已達3000萬,比一百年前增長了一倍。
十八世紀中後期,依靠豐富的資源,農村新興製造業開始勃興,諸如紡織業、造紙業、食品業等各種各樣的產業蓬勃發展,帶動了廣大農村不斷走向繁榮。
除了政治、經濟,幕府時期文化也獲得了高度發展。在劇院、茶樓、書坊等文化場所,每天熙來攘往,人頭攢動,文化氣息非常濃厚。
而井原西鶴、松尾芭蕉、近松門左衛門等文學大家的作品又進一步推動了文化的繁榮發展,加上深受人們喜愛的“浮世繪”木刻版畫、歌舞伎及“文樂”木偶戲等多種文藝表達形式,使得德川時期的文化多姿多彩。良好的文化氛圍,對於明治維新至關重要,有著深厚的文化做基礎,就能得到社會大眾的理解和支援,並助力改革不斷走向深入。
由上可見,德川時期在政治、經濟和文化上的多方面貢獻,都為明治政府的維新變革提供了有益的基礎,是改革能夠順利進行和取得重大成就的重要保證,可以說沒有德川幕府的二百多年原始積累,明治維新要想短時間內獲得成功並非易事。
回覆列表
近代日本與其他亞洲國家一樣,都曾受到西方列強的侵擾,並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就在國家危難之際,一些先進的日本人決定實行變革,以期化險為夷,渡過難關。
在他們的爭取下,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日本終於躋身當時世界最為強大的“八大國”之列,並毫不客氣地於1911年廢除了喪權辱國的條約,從而贏得了西方列強應有的尊重。
誠然,明治日本的改革成功可喜可賀,但仔細想來,要是沒有德川幕府建立的兩百多年的基業,即便維新派再有本事,也恐難實現抱負,因為誰都知道原始積累的重要性。
既然如此,德川幕府打下了怎樣的堅實基礎,為明治維新取得成功創造了必要的條件?
政治上,幕府的長期穩定以及中後期的一系列改革為明治維新提供了良好的環境和借鑑縱觀德川幕府二百多年的統治,國家一直處於相對穩定的狀態,雖然後期遭到西方列強的侵略,但並沒有爆發大規模戰爭,因此損失較小,而最後一任幕府將軍德川慶喜又能識大體,主動“大政奉還”,這就為明治日本創造了難得的改革環境。
另一方面,18世紀中後期,針對接二連三的饑荒,以及外國艦船頻繁騷擾日本近海的情況,德川幕府為應對危機,先後實行了多次改革,諸如“享保改革”、“天保改革”等,雖然最終不免歸於失敗,但都為接下來的明治維新提供了經驗教訓,有著開創之功。
經濟上,幕府時期城市與農村取得的一定經濟實力為明治維新奠定了堅實的工業化基礎由於德川幕府實行“參覲交代制”,本來是為控制全國大名起見,未曾想卻給城市和社會帶來了生機,使得城市經濟繁榮發展。
大名上參隊伍規模龐大,所到之處花費不菲,這樣各藩就得到了互動,促進了人口、貨幣、物產和服務流通,造成江戶、大阪等大城市蓬勃發展。
在城市,米商起到了核心作用,是城市經濟得以繁榮發展的基石,他們透過大米的收購和出售,維持著城市大量的人口生活所需。
據資料顯示,早在1700年,日本的城市化就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不少城市的人口總量在當時都名列前茅,其中江戶還是那時最大的城市。
城市的繁榮帶來了多方面發展,交通最為顯著,水運、陸運、海運非常發達,大阪還形成了全國性稻米集散和交易中心。路上,大名上參隊伍、各色旅行者不絕如縷,好不熱鬧。
不僅城市顯現出巨大的能量,農村的發展也不容小覷。由於農村和農民擁有一定的自治權和自主性,糧食產量每50年翻一番,農村男女的識字率也在不斷上升。糧食有了保證,人口得到飛快增長,到1720年,日本總人口已達3000萬,比一百年前增長了一倍。
十八世紀中後期,依靠豐富的資源,農村新興製造業開始勃興,諸如紡織業、造紙業、食品業等各種各樣的產業蓬勃發展,帶動了廣大農村不斷走向繁榮。
除了政治、經濟,幕府時期文化也獲得了高度發展。在劇院、茶樓、書坊等文化場所,每天熙來攘往,人頭攢動,文化氣息非常濃厚。
而井原西鶴、松尾芭蕉、近松門左衛門等文學大家的作品又進一步推動了文化的繁榮發展,加上深受人們喜愛的“浮世繪”木刻版畫、歌舞伎及“文樂”木偶戲等多種文藝表達形式,使得德川時期的文化多姿多彩。良好的文化氛圍,對於明治維新至關重要,有著深厚的文化做基礎,就能得到社會大眾的理解和支援,並助力改革不斷走向深入。
由上可見,德川時期在政治、經濟和文化上的多方面貢獻,都為明治政府的維新變革提供了有益的基礎,是改革能夠順利進行和取得重大成就的重要保證,可以說沒有德川幕府的二百多年原始積累,明治維新要想短時間內獲得成功並非易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