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餐知道
-
2 # 遼瀋美食
為什麼現在很多地方的特色小吃沒有以前那麼好吃了?我想應該有三大因素影響,天地人,按照莊子的理論就可以解決很多所謂飲食文化科學之間爭論問題,東北話來說:要啥腳踏車啊,
天是代表什麼?就是大環境的影響,很多人的口味都變刁鑽了,同樣一碗豬油麵,什麼都不變,因為十幾年原來肚裡沒有油水,吃什麼豬油麵都感覺非常好吃,這是因為什麼? 科學家研究認為:“人是唯一能接受暗示的動物。”,小時候的味道會在腦海裡面形成一種固化的印象,這種印象就是一種暗示,我小時候的味道是最純真的,哪怕是缺點材料也覺得沒有錯,就是要原始的味道。每天的雲彩是不一樣的,這樣看到的日出日落也是不一樣,我們眼裡沒有完全一樣的天空。你非要說某一天的雲彩好看,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說:人不可能踏入同一條河,廚師想盡一切辦法去恢復食物味道這個虛擬東西,我覺得不太可能吧,天註定吧,所以說這就是“天”的影響。
地代表什麼?就是食材,很多食材因為技術的原因,產量增加了,質量變化了,這樣根本達不到小時候的味道,比如說走地雞,以前多少雞,現在產多少雞,都說自己家的雞是笨雞,那麼笨雞的產量夠大家吃嗎? 同樣是笨雞,品種也不會一樣,飼養方式可能一樣,但是使用玉米和豆粕配比不一樣也會有肉質的差異,這就是說食材是變化的,我曾經問一位資深的廚師,為什麼不能固定一種食材,他說食材這個東西萬變不離其宗,但是常言道: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一隻雞的蛋都不可能完全一樣,母雞因為飲食原因,前天下的蛋和後天下的蛋或許就有口味差異。
東北人對笨雞的崇拜到了極致,沒有笨雞做的小雞燉蘑菇是沒有靈魂的。對於雞蛋也是如此這般待遇,南方朋友可能叫做它為柴雞蛋,東北氣候比較冷,冬季母雞產蛋量就會減少,身上會積累很多能量,春季的笨雞蛋特別好吃,所以說這就是“地”的影響。
人代表什麼,就是技術更新了,過程變得簡化,或是集中處理了。前幾天我遇到一個燒烤二十多年的阿姨,烤串二十三年堅持使用木炭,要知道她使用的木炭要比機制炭要貴一倍,用老人家的話來說,這老味道絕對不一樣,所謂匠心傳承,工匠精神。阿姨的一個絕活就是各種肉串燒烤只用三種調料,這種老味道全靠技術,有些雞皮串要放糖,瀋陽有些飯店喜歡烤什麼串都放白糖,阿姨烤肉串就不喜歡放糖,她說放糖那就不好吃了。很多熟客點菜就告訴服務員,肉串都不放糖。以前阿姨是外燒烤擺地攤啦,這創城不讓戶外燒烤了,這份生意也得持續幹下去,她搬到附近物價局後身的屋裡繼續烤串。同樣的東西有人說為什麼燒烤地攤搬到屋裡就味道不對了?燒烤趙師傅說,我在地攤燒烤了二十二年,外面的空氣含氧量高,火候要好,煙熏火燎的的味道更佳。就是人的因素吧。
透過三個案例,我們就能完美解釋為什麼現在很多地方的特色小吃沒有以前那麼好吃了。
-
3 # 安徽MCN
很多人現在都有這樣的一個感覺,以前那些讓人稱讚不已的特色小吃,現如今再去品嚐,就覺得味道大不如從前。這些特色小吃從外表上看和以前根本沒有什麼區別,但為什麼口感上卻會有這麼大的區別呢? 第1個理由,原材料沒有以前那麼好。隨著時代發展,科技不斷的進步,已經有不少的化學藥劑能夠催熟食物,而這些沾滿了藥劑的食物長得雖然水靈,看起來鮮嫩可口,個頭又大,長得又飽滿。在實際上,它的口感大不如從前,而且營養價值也沒有以前高。而用這樣的食物作為原材料製作出來的小吃,口感當然也會因此而降低,沒有以前那種味道。所以說,大自然的力量並不是這些科學能夠替代的,它能賦予食物的是純純的原生態味道。 第2個理由,做小吃的手藝人不一樣。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每位廚師做出來的飯那當然也是不一樣的。這些製作小吃的師傅們,不可能永遠健康長存於人世間。他們也會有老的一天,也會有沒辦法再製作小吃的一天。而為了讓小吃的手藝傳承下去,他們就會將這種手藝交給徒弟們,然後讓他們繼續去做。而有的學技術的徒弟們可能悟性沒有這麼高,又或許是技術沒有那麼好,那他們做出來的食物味道就會稍遜一籌。 第3個理由,吃小吃時的心態不一樣了。還記得我們以前吃這些東西,那是懷有著滿滿的激動心情來吃的。因為以前的條件差一些,這些當地的有名小吃對我們來說可以說是奢侈食物,很難得才能吃一回。因為物以稀為貴,就是吃的次數太少了,偶爾吃了一次就覺得味道超級棒。但是再來看現在,人們的生活條件已經大大變好,再加上物流發展快速,全國各地的美食,只要想吃,那麼就能買到。吃的好東西變多了之後,這些小吃在我們眼中也就不算什麼稀罕物。所以在吃的時候,我們的心態已經發生變化了,內心就覺得這道食物很一般,沒什麼出彩的地方,那麼自然在品嚐之時,也就會覺得它的味道一般。 總的來說,記憶中的食物可能味道並不是很好,但是我們的內心會將它的味道無限放大,就覺得它特別美味。那麼用真實的美食和記憶中的美食做對比,那自然是比不了的,因為記憶裡的美好是無法超越的。
回覆列表
對於“很多地方的特色小吃沒有以前好吃了”這個判斷,個人分為兩種情況:一是整體小吃的口感口味水平下降,二是大多數人吃到的所謂特色小吃不好吃或者說是沒有別人給自己宣傳的那麼好吃。
對於第一點,由於特色小吃最早都是以小作坊、傳統制作和傳承方式進行的,因而對“人”的要求比較嚴格,需要積累足夠的經驗才能儘可能保留原有風味,這類小吃賣的是手藝而不是產品,所以很難傳承;另外一點是,特色小吃之所以稱之為“特色”,一定是得到了很多人認可的,在市場中,知名度高就可能意味著模仿者多,雨後春筍般冒出來的特色小吃店將原有的產品擠的生存維艱。
傳承技藝難加上生存環境變差,導致真正的特色小吃難以複製。
對於第二點,很多人去嘗試某些地區的特色小吃都是慕名而去,就像上一點提到的,有名氣的東西總是模仿者眾多,這種情況下,吃到了所以“某某地區著名傳統小吃”,也可能意味著跟風交了智商稅,從而得出“某某小吃不如別人說的那麼好吃”的結論。當然,吃不慣這種因素不在我們考慮的範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