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朝史暮想

    被滅十族,是朱棣下的命令;一紙聖旨,應該是朱高熾對方孝孺的平反。

    從政治角度看

    方孝孺的死和十族被滅,是朱棣對建文舊臣的一次殺雞儆猴。也是朱棣打著“清君側”旗號起兵必然要達成的政治目的,不然怎麼解釋這次起兵的正統性和必要性。方孝孺,黃子澄等人的死,是必須的。所幸朱棣也就到此為止了。 而朱高熾對方孝孺的平反,是儒家經典文化薰陶下成長起來的朱高熾,在自己上臺後,對文官集團的一次示好。也是朱高熾對於制衡父親原先朝臣班底的手段。而平反的這個手段,表面上是朱高熾革新前朝弊端,實則是今後朱高熾控制文官集團,慫恿派系內鬥的辦法。

    從文化影響角度來看

    朱棣對方孝孺的很辣,意在對文官集團釋放“順我者昌,逆我者亡”的意思。朱棣也確實收到了自己想要的效果。大批原先持觀望或者建文舊臣紛紛戰隊到朱棣陣營。 但是這也起到了非常壞的影響。文人的節操,骨氣在當時碎了一地。從文化角度來說,這種功利心,對王朝的思想統治非常不利。

    朱高熾對方孝孺的平凡,也意在重新認可方孝孺的風骨,再次宣揚文人的節氣,心志,鼓勵文人對大明王朝的忠貞不渝。

  • 2 # 太急院士

    方孝孺(1357年—1402年),寧海人,明朝大臣、學者、文學家、散文家、思想家,字希直。

    1401年燕王破南京,朱允炆焚火自盡,朱棣讓方孝孺起草繼位詔書,方孝孺不從,朱棣要誅他九族,方孝孺真硬氣:便是十族又如何!然後就被誅了十族,870人。

    不知道看著自己的家人,白髮蒼蒼的老人,嗷嗷待哺的幼兒,一個個上了斷頭臺,他曾後悔過嗎?其實死不是他唯一的選擇題,他選擇了一家人都去死。為什麼?為道義?可是這中間沒有民族大義,是朱家內部的事,朱家就是道義,一個外人各歸其主的時候那沒錯,可是勝負已分,為何要執著呢?為了千古流芳的虛名?讀書人好這一口。如果是這樣,太自私太無情了。一個人在世首先應該維護的就是自己的家人,如果真的沒得選了,那是現實的無奈,可是方孝孺在能活的時候選擇了讓家人朋友陪他一起犧牲。

    他是成名了,可那又如何。

  • 3 # 綠野農夫961

    方孝儒實在不值得同情,至於那一道平反的聖旨也不過是帝王心術罷了。

    如果方孝儒只是朱允炆的文化課老師,那另當另論,可方孝儒這個帝師是實打實的幫助皇帝處理國家大事。而且朱允炆對這個老師頗為信賴,幾乎到了言聽計從的地步。

    在其位,就該實實在在的謀其事。當初,朱元璋將皇孫朱允炆託付給方孝儒、齊泰、黃子澄幾個人的時候,也無非是想讓他們幾個幫助朱允炆管理好這個國家。那麼,這幾塊料都幹了些什麼事兒呢?

    書呆子一旦上位,教科書都會成為害人的兇器。這幾個書呆子開始沒完沒了的向建文帝宣傳仁孝治國的那一套不切合實際的理論。從建文帝削藩開始到靖難之役結束,朝廷昏招頻出,朱允炆生生把一手好牌打輸了,他們幾個難辭其咎。

    建文帝既歿,朱棣稱帝,方孝儒顯示風骨的時候到了。好生的英雄了得,竟認為朱棣應該奉朱允炆的兒子為帝。果是為天下百姓,為江山社稷,他方孝儒看不出來誰更適合做這個皇帝嗎?

    在朱棣提出滅九族時,方老先生就更大氣了,滅我十族又如何?你老可以為了你心中的理想犧牲,可以殉道,但別拿他人的生命開玩笑啊。更何況八百餘口,不是自己的族人就是自己的學生師友,他方孝儒死的時候,內心沒有一絲愧疚嗎?

    至於說,明仁宗朱高熾給方孝儒平反的聖旨,那只是帝王駕馭大臣的一個手段罷了。本質上和朱棣當時殺方孝儒沒有太大的區別,都只是政治需要。朱棣在南京稱帝,臣下有很多是建文朝的舊臣,若不對方孝儒用重刑,如何震懾這些人?難道把他們組織起來學《論語》嗎?

    同樣,經過朱棣一朝,大臣們已經穩定,朱高熾登基,更需要有自己的大臣,畢竟一朝天子一朝臣,所以,以仁孝為名給方孝儒平反,其實無非是給朱棣朝的臣子們一個訊號,新皇上任了,和以前不同了,你們小心點兒,再就是給天下人一個向自己靠攏的訊號。

    不管讀過多少儒家的書,做了皇帝就不再是書生了。同樣,純粹的書生也是萬萬做不了皇帝的。用書生的眼光去評價皇帝,實在是不正確的

  • 4 # 老威觀史

    我是老威,我來回答。

    我認為,從人性的角度來說,為國家犧牲,為了信仰而死,是個人的事情,如果個人願意為之犧牲是偉大的,但是如果要拉上別人也一起犧牲,是可恥的。

    實際上,方孝孺可以不誅殺十族的,但是方孝孺卻這樣選擇了。

    朱棣打進南京之前,他的軍師姚廣孝曾經跪在他的面前求他一件事情,朱棣問什麼事情,姚廣孝說,不要為難方孝孺,朱棣答應了。

    朱棣在進入南京之後,需要自己的政權有合法性,於是就請方孝孺為他寫繼位詔書。方孝孺鐵骨錚錚,誓死不從。當時朱棣在朝堂上多次好言相勸,方孝孺仍然不為所動,寫下了“燕王篡位”四個大字。

    這個舉動當時激怒了朱棣,朱棣便嚇唬他說“你就不怕我誅你九族麼?”

    方孝孺冷冷地回到“誅我十族又如何?”

    於是誅十族就是這樣來的。

    道德從來都是用來約束自己的,不能用來約束別人

    方孝孺這樣做,是有自己的道德準則,這點令人十分欽佩,就算在死的威脅之下,他也仍然不為所動,堅持自己的原則,這是難能可貴的。

    但是,準則也好,道德也好,從來都是約束自己的,不能用來約束別人,不能為了國家、民族、大義等種種抽象的概念,去犧牲一個又一個活生生的個人。

    方孝孺認為,他堅持這種理想和道德,那麼他的十族就也一定要堅持這樣的理想和道德。這是一種道德綁架,往往引發了無數的悲劇。

    據說,方孝孺在看到自己的親人、學生一個個被殺的時候,一直不為所動,只是在看到自己弟弟被殺的時候,他哭了。

    所以,我的看法就是,方孝孺如果只是個人願意犧牲的話,縱然是偉大的,但是拉上自己的十族,拉上他人一起犧牲,實際上是非常可恥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姿美堂的膠原蛋白粉誰用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