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振寧在粒子物理學、統計力學和凝聚態物理等領域作出了里程碑性的貢獻。
1922年10月1日出生於安徽省合肥市,中國理論物理學家。在統計物理、凝聚態物理、量子場論、數學物理等領域做出多項貢獻。被《物理教師》期刊列為物理學史上最頂尖的18位物理學家之一。
1957年,與李政道提出了“宇稱不守恆”理論,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是最早的華人諾貝爾獎得主。
楊振寧,華裔物理學家。1954年提出規範場理論,發展為統合與瞭解基本粒子強、弱、電磁等三種相互作用力基礎。1957年,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恆”理論,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20世紀50年代和R.L.米爾斯合作提出非阿貝爾規範場理論;1956年和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恆定律;
在粒子物理和統計物理方面做了大量開拓性工作,提出楊-巴克斯特方程,開闢了量子可積系統和多體問題研究的新方向等 。
楊振寧對物理學的貢獻包括粒子物理學、統計力學和凝聚態物理學等。除了同李政道一起發現宇稱不守恆之外,楊振寧還率先與米爾斯(R.L.Mills)提出了“楊-米爾斯方程”,與巴克斯特(R.Baxter)創立了“楊振寧-巴克斯特方程”。
費米-楊模型(1949),與李政道合作的二分量中微子理論(1957),與李政道和R.奧赫梅合作的關於C(電荷共軛變換)和T(時間反演變換)不守恆的分析(1957),與李政道合作的高能中微子實驗分析(1959)和關於W粒子的研究(1960~1962)。與吳大峻合作的CP(宇稱)不守恆分析(1964),規範場的積分形式理論(1974),與吳大峻合作的規範場與纖維叢的關係(1975),與鄒祖德合作的高能碰撞理論(1967~1985)等。
楊振寧在粒子物理學、統計力學和凝聚態物理等領域作出了里程碑性的貢獻。
1922年10月1日出生於安徽省合肥市,中國理論物理學家。在統計物理、凝聚態物理、量子場論、數學物理等領域做出多項貢獻。被《物理教師》期刊列為物理學史上最頂尖的18位物理學家之一。
1957年,與李政道提出了“宇稱不守恆”理論,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是最早的華人諾貝爾獎得主。
楊振寧,華裔物理學家。1954年提出規範場理論,發展為統合與瞭解基本粒子強、弱、電磁等三種相互作用力基礎。1957年,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恆”理論,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20世紀50年代和R.L.米爾斯合作提出非阿貝爾規範場理論;1956年和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恆定律;
在粒子物理和統計物理方面做了大量開拓性工作,提出楊-巴克斯特方程,開闢了量子可積系統和多體問題研究的新方向等 。
楊振寧對物理學的貢獻包括粒子物理學、統計力學和凝聚態物理學等。除了同李政道一起發現宇稱不守恆之外,楊振寧還率先與米爾斯(R.L.Mills)提出了“楊-米爾斯方程”,與巴克斯特(R.Baxter)創立了“楊振寧-巴克斯特方程”。
費米-楊模型(1949),與李政道合作的二分量中微子理論(1957),與李政道和R.奧赫梅合作的關於C(電荷共軛變換)和T(時間反演變換)不守恆的分析(1957),與李政道合作的高能中微子實驗分析(1959)和關於W粒子的研究(1960~1962)。與吳大峻合作的CP(宇稱)不守恆分析(1964),規範場的積分形式理論(1974),與吳大峻合作的規範場與纖維叢的關係(1975),與鄒祖德合作的高能碰撞理論(1967~1985)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