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4694290319867

    欲看唯美廣境,讀李後主;欲看清空高古,讀姜白石;欲看超邁博大,讀蘇東坡;欲看深情細描,讀白居易。眼下讀范仲淹竟不知道措何辭概述他的文風了。單拿這闕,有李的“眼界始大”,有姜的看破名利,有蘇的胸懷古今,有白的曉暢通俗。莫言他無鮮麗個性,卻道博採眾長熔鑄百家很不易。

    剔銀燈•與歐陽公席上分題 范仲淹

    昨夜因看蜀志,笑曹操、孫權、劉備,用盡機關,徒勞心力,只得三分天地。屈指細尋思,爭如共、劉伶一醉?

    人世都無百歲。少痴騃、老成尪悴。只有中間,些子少年,忍把浮名牽繫?一品與千金,問白髮、如何迴避?

    初讀,是被這個不太常用的詞牌吸引。再讀,是驚歎於他白話口出——要有怎樣的積澱和自信才會運用如此語言作出詩詞來?宋詞掉書袋的不少,但多少人附庸風雅,求一派華美,未必能寫就一曲明白如話的詞來,更無論,並典雅徵引、人生哲思蘊於其中。

    “用盡機關”很像鳳姐。只是她“機關算盡太聰明”,連性命也送了。“少痴騃、老成尪悴。”可惜范仲淹人在北宋,無緣一詳《紅樓夢》,不然,在“用盡機關”的用典上首推是王熙鳳的。

    不知幾經宦海沉浮,發出這般喟嘆,連三分天下的梟雄英豪也拿來詼諧一笑了,索性向魏晉看齊,共竹林賢人一醉,至“清靜無為”方休。詩文是心有所念,筆有所現,一時感慨來了,便揮墨寫成。此刻范仲淹有“無為”的高潔,卻一直保留處江湖之遠亦憂國憂民的入世。並未矛盾,實是當年當地當時景,發了當時情。《宋史·范仲淹傳》載:“仲淹以一言忤宰相,遽加貶竄”。經歷了年少輕狂和宦海浮沉的洗禮,他始終少幾分政治圓滑,歸根到底是個文人。

    培根說讀史使人明智。對於心如明鏡鑑古今的文人來說,歷史的蒼茫,遭逢的坎坷,皆運於腦海中,方流轉成無數輪迴——歷史興亡,人生盛衰,都是其上的一環,有某種神秘力量召喚和支配著,川行不止,週而復始。

    想通了這些,范仲淹便將所悟都寫在了下闕,正所謂“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詩大序》)。人生易老、年少輕狂、笑看功名、返璞歸真。漸漸將一個詩人洗脫成一位哲人,將文壇大家推向精神領袖之位。他在不凡的高度點撥:是非成敗轉頭空,慣看秋月春風;亦或是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胸中塊壘難去,故須用酒澆之。歷史和人生悉一場大夢,得意處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今古恨,幾千般,只因離合是悲歡?黃油燈,白髮人,浮名餘事且加餐。嚐遍人間行路難,唯有酒,能成歡。曾經迷夢,一簫一劍天涯走。嗟晚景憔悴,終不似、少年遊。

    這樣的滄桑,不乏坦然,卻是建立在“功業難成”的基礎上的,一絲深重的悲涼。不知有沒有和我一樣的人,提起“歷史感”便想到三國。因為它的紛擾與成敗太具有豪傑的風度與文化的厚重了,那一段戲劇,太精彩,太深入人心,太有典型性了。最經典的“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本是《廿一史》彈詞,被放在了《三國演義》開卷,也可見三國在歷史傳奇中的代表性了。當然,這也捧紅了明代的楊慎。咳,扯遠了。

    人人都知道蘇東坡頭一個將詞的風格內容空前擴充套件,使豪放之風成為獨立、正式的一大流派,並與辛棄疾一齊將之推向頂峰。但莫忘范仲淹早在北宋早期,柳永詞家家傳唱、南唐綺靡遺風盛行之時,就已成豪放派前驅了,並將個人命運與君民相連,將歷史、宇宙、人生觀的壯闊、玄奧填入。無論從詩詞,還是《岳陽樓記》等名作文章,我理解的范仲淹應該是一位吟誦歷史的勇士,一位充滿智慧的君子,一位抱有“入世”和“無為”雙重價值觀的思想者。

    有時想想范仲淹一代文正公,窗外殘陽,筆下歷史,詞作卻沒有過多沉重悲涼。一閃念讀出范仲淹的《江上漁者》。也許是後人對先人的紀念,正如食客不該忘漁人的感情:

    “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里。”

    貌如我們如今侃侃而談。君不見文正公幾經浪濤,出沒風波里。難言況味,只能從這短短詩詞雪泥鴻爪中輕輕一瞥。

    (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個人,正常一天要鍛鍊多少時間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