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jirren

    曾國藩的性格是一步步地被充滿潛規則的清末官場磨圓的,但本質上(至少是表面上)的大變化出現在為父丁憂這一期間。湘潭之戰勝利後,曾國藩受咸豐之命支援江西,但因受咸豐猜忌,以在籍之員帶兵,卻無一實權職務(他此時的職務是幫辦團練大臣),地方官員不認可他那遊離於權力體系運轉規則外的指揮排程權。他在江西受到多方掣肘,以至後來回憶說“士飢將困,窘若拘囚,群疑眾侮,積淚漲江”。這時恰逢父親去世,曾國藩就趁這個機會,迫脅咸豐皇帝說,如果不給他督撫職務,他就為父丁憂,並且再不出山。他本意是以為咸豐皇帝因為戰勢所迫而答應他的請求,誰知時逢天京內訌,咸豐認為不需要曾國藩也能平定叛亂,於是順水推舟,答應曾國藩的請求,實際上是剝奪了曾國藩的領軍大權。這對渴望建功立業的曾國藩的打擊不亞於父親去世。就這樣曾國藩回到了老家。要是一般的官員的話,前途無望在家或許會沉淪過下餘生。但曾國藩沒有,他在老家一開始雖也是心緒難定,但低落過後,他就開始反思,認識自己的不足。他認為性格缺點也是自己之前在官場上碰得鼻青臉腫的一個重要原因。他之前高己卑人,過於剛強,總是懷著強烈的道德感,容易引起別人的反感。他感悟到了只有海納百川,兼收幷蓄才能調動各方的力量,所謂“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經過一年多的鄉居,他的思維方式發生重大轉變,他自己把這段時間稱之為“大徹大悟”之年。後來他回憶自己這一變化說:“昔年自負本領甚大,可屈可伸,可行可藏,又每見得人家不是。自從丁巳、戊午大徹大悟之後,乃知自己全無本領,凡事都見得人家有幾分是處,故自戊午至今九載,與四十歲前迥不相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紐西蘭北島好玩還是南島好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