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5388880448679

    衝擊迴應理論就象物理學裡面的牛頓定律,雖然不可能被徹底推翻,但它卻有一個適用的範圍,那些不太適用挑戰迴應理論的地方,或者說也應該同時適用傳統中國理論的地方,有如下幾個方面的表現:

      (1)天平天國是一場"內患",而不是一場"近代化"運動,中國相對於日本對西方的挑戰迴應比較慢是因為"內憂"比"外患"事務更緊急一些。

      (這與教科書中把洪秀全當作革命領袖恰恰相反,他認為天國是一種人口、經濟壓力下的動亂;最近學者其實大多認為天國是邪教運動,包括由中宣部組織的一些書籍中也開始負面評價太平天國。)

      (2)同治中興更主要是恢復戰亂後的農業經濟,對"經濟增長"這種概念無法理解;自強運動主要是國家安全保障。

      (3)洋務派在近代化過程之中調和的方式是:a、"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維護儒家傳統;b、類似於當初接受佛教時出現的"老子化胡說",認為西學源於墨子;c、提出"富國強兵"的法家口號。這都是一些民族主義的表現形式。

      (4)另外一些著名時評家和思想家這樣認為:a、王韜認為如果孔子出現在"當代",一定是個支援向西方學習(近代化)的改革家;b、康有為更是弄出了個孔子改制考。都從正面肯定儒學支援改革。

      (5)自強運動的"夢想中國"直到甲午戰爭被打碎之後,才發動了最後一次由高層自上而下的"百日維新"運動,改革內容卻不超過原來王韜和鄭觀應的理論思想。

      以上種種"挑戰迴應"都離不開中國傳統理論的解釋,不能純粹適用"挑戰迴應",或者換一種更恰當的說法是:這些改革措施不單單是對西方挑戰的迴應,也是對各種內部挑戰的迴應--無論這種迴應在表現形式上,是否存在一些接受或拒絕西方的因素。正如研究者在日本明治維新活動中所發現的那樣,"攘夷"這個口號僅僅是內政鬥爭的武器,提出這個口號的階層不但無意排斥"夷人",而且非常願意學習西方的東西。中國的近代大概如此。

      如果中國近代社會真正的中心活動是對西方挑戰進行迴應,那麼,首先應該有一個強有力的政治中心,然後這個政治中心的主要議題應該是:a、中國如何才能強盛?b、學習西方可以到何種程度?c、如何可以既強盛又保持自己的文化特色?而近代中國的改革是完全失敗的,這表現在1895年敗於日本,1898年敗於"頑固派"等等,這說明中國不存在一個有效的強力政權,僅僅"挑戰迴應"西方,不足以解釋近代中國,還應該有"挑戰迴應""中方"的因素。

      實際上一個社會很難形成強力的政治中心(形成這樣的政治中心,也未必是草民之福),近代晚清民國更不可能形成這樣的中心,曾國藩把加強自己的勢力偽裝成忠君保教(儒教),李鴻章口頭上大講自強"國家",暗地裡大力"自強"自我,與其說他們發起的運動是迴應西方挑戰,還不如說他們的這些運動是迴應國內各種政治角色的挑戰,至少,兩者是同等地位的。

      另外,在反對改革的那些人中,很多人也主要是"個人利益"、"個人政治"的考慮,比如反對戊戌變法的人中,很多不是害怕變法的後果,而是擔心"康有為"的變法會影響自己的利益和政治地位,光緒這位志大才疏的皇帝突擊提拔了太多的年輕幹部。再比如平民對改革的反對,也不是對學習西方的反感恐懼,而是改革的成本過多的壓在了農民和城市平民身上,而改革的收益卻僅僅在少數上層人士的手中,因而最終會有群眾性反改革的義和團運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程式設計新人該如何提高自己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