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鐵木真165163663

    如果是假設性的問題,如果曾國藩和左宗堂還在甲午戰爭,中國能取得勝利嗎?我想要打一個大大的問號。為什麼我不看好他們兩個人還在大清國甲午戰爭仍然會失敗呢?俗話說哀兵必敗。看看大清國這邊的最高統治者對於戰與和搖擺不定。看看日本的明治天皇與他們的高階將領們都對於這場甲午戰爭傾盡了全國的所有財力物力,必須打贏打敗請國這一戰來看,日本是抱著必死的決心必須戰勝大清國。看看大清國這邊的最高統治者在忙於什麼?再忙於慈禧太后的頤和園修理,忙著慈禧太后過60大壽,看看日本的明治天皇與王室的成員勒緊褲腰帶節衣縮食的支援國家海軍的建設。日本的全國百姓包括妓女在內都興起對於國家對外侵略擴張的高漲熱情踴躍的捐獻物資現身日本國防建設。假如當時的曾國藩和左宗棠還在能力挽狂瀾嗎?我想再能戰的將領得不到最高統治者的支援,也是兵敗如山倒。何況此時日本的狼子野心已經膨脹到了軍國主義對外擴張的高漲熱情,就像瘋子對上了一個秀才。俗話說秀才遇上兵有理,說不清你跟日本人講道理是沒用的,日本人崇尚武力至上,對於這樣一個國家只能把他打服了,他才會崇拜你。假如曾國藩左宗棠還在甲午戰爭依然敗局已定。因為此時的大清國軍隊更加腐朽不堪,國防建設到處缺錢,止步不前。還在舉國同慶,忙一位老太后60大壽做壽宴。根本無心與日本展開全國之力的大決戰。甲午戰爭安能不敗,甲午戰爭的失敗不是個人的失敗,而是清朝最高統治者無能的失敗。

  • 2 # 高紅權先生

    活著也不管用。

    甲午戰爭後期,清廷看到淮軍兵敗如山倒,便起用湘軍上陣。由魏光燾和李光久指揮,來迎擊日軍。

    魏光燾是左宗棠的部下,他帶來的湘軍就是當年左宗棠平定阿古柏叛亂的老部隊。李光久是湘軍名將李續賓之子,率領的老湘軍也是湘軍最後的精華。

    湘軍確實很勇敢,沒有不戰而逃的,但是照樣打不過日本人。最激烈的戰鬥就是牛莊戰役。魏光燾、李光久率領五千老湘軍,與日軍在牛莊惡戰了一整天,給日軍造成了重大殺傷,但是自己還是敗了。

    為什麼失敗?關鍵還是自己太落後了。

    單從武器上講,湘軍和淮軍一樣,武器都很先進,但是使用武器的人卻還依舊處於舊時代,根本就不知道什麼叫現代化戰爭。

    湘軍也好,淮軍也罷,他們只是跟洋人學了學怎麼使用槍炮,就認為完事大吉了。現代化的軍事理論,他們根本就不想學,也沒能力掌握。湘軍淮軍的軍官沒人上過正規軍校,沒人知道現代戰法,甚至他們都不會看地圖。這樣的軍隊就算再勇敢也不是日本人的對手。

  • 3 # 司馬狂

    引用一句古詩來亮出我的觀點: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縱觀古今中外歷史,選將得人而能以弱勝強的戰例實在是數不勝數。古有明朝末年女真大舉進犯,明朝連戰連敗欲盡棄關外土地人民,然得一袁崇煥始有寧遠大捷,擊斃努爾哈赤,穩固了遼東戰線;今有敘利亞之戰,君不見敘利亞政府曾一潰千里,僅僅保守首都大馬士革一隅之地,然得老虎哈桑一人,遂有老虎師威震八方,竟然絕地反擊成功,又重新恢復了大半國土;中有大宋被金人打得一退千里,二帝為俘,得岳飛而畫江可治;外有法蘭西大革命後被列強聯軍直逼巴黎,得一拿破崙而從此縱橫Continental。

    可見,只要有一真名將在,何懼以弱敵強?更何況甲午戰爭時清朝和日本的實力對比並非是以弱敵強,嚴格說清朝實力還要略佔上風,畢竟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嘛。可最大的問題就在於清廷之用將失當,指揮失措。比如其派駐北韓的領兵大員葉志超,聞日軍來攻,坐立不安。在平壤天天置酒會尋歡作樂全不備戰,左寶貴中炮犧牲後,竟然狂奔500餘里,直接渡過鴨綠江!如此將軍,焉能成事?

    又比如日軍進攻遼東時,在旅順花園口大搖大擺登陸,整整十二天。清軍竟然不發一兵一卒擊之,等到日軍全部上岸,列陣完畢,立刻作鳥獸散。大連守將趙懷業聞風潰逃,日軍不戰而得大連灣。在遼河一帶,十天時間,清朝百餘營六萬多大軍便從遼河東岸全線潰退!

    不得不說,甲午戰爭清軍是慘敗於日方,但這並非清軍戰鬥力低下或者裝備低劣所致。當時的參戰清軍主力得益於洋務運動的成果,已經基本實現了武器裝備的近代化,和日軍並不存在代差,比抗美援朝時中美軍隊的裝備差要小得多(有專家考證,甲午戰爭時期,清軍軍備事實上要遠超日軍。單從火炮來看,清軍擁有量超過1000門,且口徑極為巨大,是日本陸軍的10倍左右。1891年英國評清朝海軍實力為世界第八,日本是排名是十六,而美國認定清朝陸軍穩居世界前三);而且清軍基層官兵戰鬥意志也很旺盛,無論是在平壤還是在旅順,都出現了將領逃亡,而基層官兵誓死不降,戰鬥到底的可歌可泣的事蹟。清軍的失敗歸根到底是選用的將帥懦弱無能,誠所謂一將無能,累死三軍!

    如果當時曾國藩或者左宗棠活著,是否可以扭轉敗局?我認為,答案是肯定的。不要說曾左等一流人物,便是其麾下戰功赫赫的大將,也足以統軍與日軍一戰。其實在甲午戰前,主戰派之所以堅決不懼開戰,很大原因便是有名將以為侍。當時的軍機大臣翁同龢在被反對開戰的人問道憑什麼認為可以取勝時就信心滿滿的回答:“吾有飛將軍在”。他所說的飛將軍便是左宗棠公麾下第一先鋒劉錦棠。想當初,劉錦棠作為左宗棠賬下先鋒官,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為收復新疆立下赫赫功勞。他身先士卒率領的清軍曾經在一個月之內在南疆來回賓士2000多裡,令叛匪無法喘息,心膽俱裂。更有曾一晝夜疾馳300裡的不可思議的神速,以數百人擊破阿古柏白彥虎等數千人之眾,故得名飛將軍。左宗棠稱讚劉錦棠的指揮道:“籌策之周,赴機之速,古今未嘗有也”,“大軍西征,如飛如翰,自秋徂冬,挈回疆全境還隸職方,即勞烈而論,已足光垂史牒。若夫功成迅速,則實古今罕見之事。”

    而同樣的這支英雄之師,王者之師,後來卻在甲午戰爭以及庚子年的戰鬥裡望風而潰,一無戰績可言,為什麼?還不是因為將領換了人!需知將為兵之膽,帥是軍之魂。一員優秀的統兵大將,是可以把自己的勇敢無畏灌輸到每一個戰士心裡的!戰士都是看著將領的樣子打仗,所以才會有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的說法。若是劉錦棠真能統兵抵禦,甲午戰爭絕不會打成這個樣子!更不要說曾國藩或左宗棠親自為大帥,則下屬將領,哪個敢不兢兢業業,恪盡職守?逃跑避戰?等著被曾左二大帥砍頭吧!不要忘了左公那句赫赫有名的話:洋人害怕我,是打出來的!

    可惜的是,劉錦棠在開戰後不久就突發疾病逝世,未能親上戰場,從而為我們留下了無盡的遺憾。更不要說曾左二大帥已經去世多年,清軍當時的確是缺乏良將,文恬武嬉。但使有一員真名將統兵一方獨當一面也不會打成這種一邊倒的樣子,只給青史留下無盡遺憾,徒增後人無限淚水。

  • 4 # 龍行龘龘

    即使曾、左二人活著,也改變不了大局走向,但以二人的“分量”,在認清大勢的情況下,有可能通過別的方式解決中日之間的衝突。大清失敗的關鍵在於改革的緩慢,國內、國際矛盾疊加,又碰到了日本、俄國兩個列強環侍,失敗是必然的。

  • 5 # 曾銘瀾

    這嗎不知道,當時估計是船速慢,炮彈不足,船艦數量沒優勢。這種狀況不能正面戰。只要海軍保持,輸了日本也不一定割臺灣,能支援嗎,要拿命來換。其實當時陸戰又拖下去,日本也受不了,條件要求要下降。如果引到退不了,殲滅又不一樣了。但沒海軍臺灣還是保不了。

  • 6 # 史海拾零

    我認為不會。

    首先,曾左軍事能力並不比甲午清軍將領強多少,都是近代裝備、中古戰法。甲午戰爭中清軍也並非總是一觸即潰。像葉志超的情況很少。各路戰場中均有不少堅持阻擊日軍良將。如平壤的左寶貴,遼東的聶士成、依克唐阿,遼南的宋毅,金旅的徐邦道,否則日軍不會用近半年時間才打到遼河一帶。

    第二,清軍在各戰役失敗多由於軍事制度、戰術戰法的落後和派系傾軋,如作戰單位只有“營”,不利於指揮;旌旗過多,浪費人力且易暴露目標等。

  • 7 # 天道式

    甲午戰爭起於1894年,曾國藩和左宗棠如果在世也是80多歲了。歷史上又有多少80多歲還能馳騁疆場的將軍呢?再說,左宗棠生前就與李鴻章不和,部下幾乎都被李鴻章罷官免職。本人也被架空。倒是甲午戰爭前後如果袁世凱一直待在北韓,清廷能給與袁世凱援朝陸軍全權指揮。袁世凱應該不會做逃跑將軍,退一步講,即使敗,也不至於敗的如此慘了。

  • 8 # 不沉的經遠

    晚清那個局面不是一兩個人能扭轉的,不要說曾國藩、左宗棠,換任何一個人都是無解。

    現在網上確實有不少人幻想著甲午戰爭換一個人來領導那麼就有可能取得勝利。特別是左宗棠一直以強硬姿態出現,對他抱有希望的人著實不少。然而這真的只能說他們想多了,當時的清政府和清軍已經糜爛不堪,沒有任何可能取得勝利。

    晚清時節雖然隨著列強的入侵,清政府多次戰敗,但是內部的保守守舊勢力依然非常強大。因此洋務運動也只是流於表面,除了引進一些西方工業之外並沒有什麼實質上的改變。整個清政府本質上還是一個老舊的封建政權,慈禧和光緒之關注自己統治地位是否穩固,官僚們互相勾心鬥角,而軍隊也糜爛不堪。

    這一後果就直接反應在了甲午戰爭雙方的戰鬥損失對比上。在甲午戰爭期間,日軍總共被擊斃1132人,另有285人因為受傷而死。這個損失相比17萬日軍的總兵力可以說微乎其微。實際上對於日軍來說,戰爭最大的麻煩是因為戰鬥過於輕鬆,補給太好,吃多了精白米引發了腳氣病,造成了大量的非戰鬥減員。

    按照清軍這個戰鬥力,顯然換任何一個人來指揮都不會對結果造成什麼影響。也許有人說如果曾國藩、左宗棠在世,那麼清軍的戰鬥力可能會好一些,然而這也是不可能的。

    曾國藩、左宗棠相比李鴻章更為守舊,相比西式槍炮,他們更相信土槍土炮,甚至不惜用進口的新式機床製造舊式槍炮。這直接影響了湘軍、楚軍的戰鬥力。

    而更重要的一點是作為一個少數民族政府,清政府並不希望漢人督撫的勢力太強。如果曾國藩、左宗棠真的練出一支強軍,那麼第一時間就會被清廷清洗掉。實際上李鴻章出任直隸總督和北洋大臣以後,為了自保就一再削弱淮軍的兵力,怕的就是被慈禧、光緒猜忌。

    所以很明顯,只要清政府還存在,那麼換成任何一個人都無法改變甲午戰爭的結果。

  • 9 # 娛史精品屋

    甲午戰爭,即使曾國藩在,也未必能勝。

    第一,工業化程度是最根本原因。雖然說,李鴻章應該對甲午戰爭的失敗負有無法推卸的責,但是李鴻章並不是戰爭失敗的根本原因,已經工業化的日本和依舊落後的農業國家作戰,戰爭的勝負其實早已決定。

  • 10 # 青衣史君

    一個現代化制度的國家,所有人的思想認知上都要比封建社會國家的民眾強上數倍,這就是人類社會進步的重要性。

    反之,假如清朝一個封建主義帝國能夠戰勝制度比它更為優越的西方議會制工業化國家,那才是歷史的車輪在倒轉。

  • 11 # 金微大都護

    扭轉戰局是可以,但是需要以空間換時間,也就是可能需要戰略轉移,打持久戰,當然不會達到抗戰14年那個年限,只要達到三年,日本就會自行崩潰,那時的日本可比清朝綜合國力差遠了,日本天皇都做好逃亡北海道的打算了,可惜日本還是賭贏了,這就要怪光緒,打仗的是他,剛一打敗,就要投降,遇到這種軟骨頭,你還能指望什麼?還不如衣索比亞皇帝,雖然國家落後,但全民皆兵,靠著強大精神動力和打持久戰打敗了義大利,這可是世界上第一次記錄:一個落後的非洲國家打敗了一個先進的歐洲列強!兩廂對比,只能怪中國皇帝太娘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郭芙和趙敏兩個條件差不多,性格也差不多的女孩。為什麼一個討喜,一個不討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