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匿跡Concubine

    1,李鴻章當時是慈禧的幹臣,深得慈禧的恩寵,即使是簽署不平等條約,也是代表整個國家,所以要深得上邊信任;

    2,李鴻章任職過總理大臣、開辦過洋務,和外中國人打交道頗多,要代表國家去簽署不平等條約,最起碼需要對國際形勢有些瞭解,李鴻章實在是不可多得的人才;

    3,外中國人願意和李鴻章交流,李鴻章也沒有天朝上國那種夜郎自大的心理,當時很多大臣都不屑於與洋人打交道。

    總之,李中堂有千萬般不願,但形勢所迫,需要一個給慈禧“擦屁股”的人才,這個人當之無愧首薦李中堂,他既受皇恩,怎敢拒之?

  • 2 # 焦點辣評第一人

    他是糊紙匠,他不是想籤,而是不得不籤,以至於最後吐血而亡。

    我們都知道第二次鴉片戰爭後,當時的晚清政府與西方列強簽訂了30多條不平等條約,其中大家都知道的如《中俄密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等等。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慈禧不去籤,光緒不去籤,別人也不籤,偏偏李鴻章去簽了?其實,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 3 # 秦川D叔

    滿清王朝後期,社會矛盾激烈,當時朝廷內憂外患,民不聊生。在經歷了太平天國農民起義,義和拳運動以及兩次鴉片戰爭後,清王朝成了西方列強的任人宰割的羔羊。前後有三十餘個不平等條約,包括割地賠款,開放通商口岸等喪失主權的內容。

    所有的一切,無不說明,國與國的關係,適用於叢林法則,落後就要捱打,弱肉必被強食。

    為什麼簽署條約時,都要派李鴻章呢?

    其實,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1、李鴻章身為內閣總理大臣,直隸總督,在其位謀其政,參加條約簽署乃份內之事;

    2、李鴻章是曾國藩的學生,儒家忠君思想的推崇者。對清王朝忠心耿耿,是慈禧太后的少數仰仗的弘股之臣。所以,清王朝派其去參加,也很放心。

    3、李鴻章是清朝“洋務運動”的發起人之一,在其任上建有江南製造總局,開平煤礦,最有名的是建立了“北洋水師”,曾經號稱當時世界第八大海軍。對西方國家及社會各方面都有一個比較充分的瞭解,同時也與西方當時的各國領導人建立了還不錯的私人關係。所以,無論資歷還是能力,在當時大清王朝無人能出其右,也有“東方俾斯麥”之稱。

    4、西方列強也要求李鴻章作為談判代表。因為他們認為李鴻章是洋務運動的代表,是清王朝的改革派,傾西方派。

    不平等條約的產生原因,是因為清政府的腐敗懦弱,以及慈禧為代表朝廷的錯誤政策而導致的。李鴻章只是去“擦屁股”罷了。當然也有他對西方認識的侷限性。比如他認為,清王朝與西方列強的差距主要在“利刃”上,於是就有建立兵工廠,建立北洋艦隊。但是,中日甲午海戰的一敗塗地,讓他真正認識到病入膏肓的清王朝,絕不僅僅是“利刃”的問題,還有更多更深層次的問題。

    民國時期,梁啟超先生在其死後的五十年寫了本《李鴻章傳》,對其做了較為客觀公平的評價。李鴻章的侷限,必然也決定了清王朝的命運,但是清王朝的失敗,不能全部怪罪李鴻章,他只是一個“替罪羊”而已。

  • 4 # 地下室人

    清末,大清已經風雨飄搖,八旗子弟已經變得及其腐朽,李鴻章是整個朝廷的中流砥柱。甲午戰爭時,李鴻章身兼多職,直隸總督,又關著總理衙門、北洋水師,是真正的實權派。

    對以慈禧為首的清廷來說,已無人可用,唯李鴻章,既精通洋務,懂得如何與洋人周旋,有外交手段,又極其忠心。如此又能力又忠心,大清找不出第二個。

    對李鴻章自己來說,在其逐漸往權力頂峰爬的過程中,也與洋人打過不少交道,辦洋務、處理教案、籤合約,他避無可避,這是他權力基礎的一部分。像《馬關條約》是因為他領導的北洋水師戰敗了才要籤,他的責任不小,他逃不了。

    對當時的列強來說,李鴻章在他們眼中是實權派,是真正可以做主的。同時,李鴻章懂得現代外交,不像當時清廷的一些守舊派,食古不化,根本不能與之談判。像八國聯軍侵華之後,各列強要求時任兩廣總督的李鴻章來參與談判才肯談,他們只信任李鴻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沒有做房地產的師兄師姐,請問剛開始去做需要注意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