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貓媽說消化
-
2 # 郭培培記錄生活
首先需要弄清楚“身體好”的含義,“身體好”是否真正無異常?“身體好”是否免疫功能正常?
“身體好”是個比較通俗的說法,大概指的是:能吃、能睡、肌肉有力、看上去精神、平時生病少或者不生病等等。前面幾條只要胃腸功能好、心情好、不貧血、運動系統沒疾病且主動或被動地進行鍛鍊就可以實現,並不需要免疫功能參與多少(只要不太差就可以),所以這些好並不意味著免疫功能就一定有多好。
生病少和不生病,有兩種情況:一種是主觀上不重視、藐視小的問題,不當作“病”來處理;另一種是客觀上確實以“病”的形式表現出來的問題少,看上去就是沒病,可能是“病”的隱匿性比較強,往往見於部位隱匿、代償功能強大、“症狀”特異性差的器官,也可能是這個“癌”本身不以“先表現為病,再表現為癌”的方式出現。另一方面,看上去的“身體好”不代表區域性免疫功能正常,區域性有慢性炎症、梗阻、防禦功能差等異常,很多慢性的炎症都不表現出來症狀,不被認為是“有病”的狀態,但是都有可能正在走在變成“癌”的路上。
說完了“身體好”,回到免疫功能上。
腫瘤的發生是多因素、多環節共同作用的結果,概括起來至少是兩大方面的共同作用:致癌因素(敵)和抑癌因素(我),只有敵強或(和)我弱的時候才會發生癌。
所以,作為“我”的一部分(其他還有基因異常、解剖異常等)的免疫功能,肯定不會是癌症發生的全部原因,它的夥伴、對手同樣值得關注。在這對敵我矛盾中,可能對於癌症的發生來說,“敵人”的力量會佔更大成分,從現象上表述這一點就是:
大部分人都得的是特定部位的一種癌,很少見到多原發癌(也有),甚至全身到處都是癌的,說明不是“我”的防禦有問題;從機理上來解釋就是:癌細胞會對免疫系統實施“造勢”、逃避、拉攏、打擊等一系列“威逼利誘”措施,直到把免疫系統“拉下水”為止,畢竟,再好的免疫系統也是有“血”有“肉”的,也不是鐵板一塊。
此外,還有遺傳性腫瘤,一個家族中多人先後得癌,因為有強大的致癌基因存在,即使這一家都是體育健將,照樣難逃癌的魔爪(很多時候,人定勝天只是一廂情願);還有另一個體育健將(沒有遺傳背景),天天吃辣條、火鍋、醃製食品,身體照樣還是很棒,能打能跳,身體好,免疫力強,但是有一天,他查出得了食管癌、胃癌,你肯定不會感到奇怪,心裡還會說:他不得,誰得啊?
更不用說,那些所謂的身體好、免疫力正常的表現,比如:能吃、能喝(大酒大肉),愛運動(可能長期骨關節磨損)等,本身就隱含著致病、致癌因素。這些時候,免疫力只能“聳聳肩,攤攤手”。
事實上,免疫功能更多的是一種監視、維護,是保險而不是保險箱。
類似於一個社會里的警察,既不能在有罪犯的時候無作為(免疫缺陷),也不能在無罪犯的時候亂抓人(自身免疫),而是要維持在一定水平的穩態。
從某種程度上說,社會治安好,可以部分認為警察的防禦比較好(也可能人的素質比較高);但警察防禦好,不代表社會就一定太平,因為總有各種“天災”(基因)“人禍”(人為破壞)和“防不勝防”(免疫的漏洞、豁免區、薄弱區)。
所以,對於個體來說,得腫瘤者,未必是免疫力弱者;從整體上講,得腫瘤的人群,常規意義上的免疫力強和免疫力弱的比例,也未必和正常人群有統計學差別,至少在腫瘤剛剛發生或者還沒有發生的時候是這樣的(得腫瘤後,尤其到晚期,免疫功能確實會明顯下降,應當除外)。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當下比較熱門的腫瘤免疫治療,主要是兩大類: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包括:PD-1/PD-L1抗體、CTLA4抗體)和CAR-T,前者是阻斷免疫反應中的“剎車”,讓T細胞的免疫功能滿血復活,後者是將腫瘤的特異性抗原嵌入T細胞,賦予T細胞一雙“火眼金睛”,使其免疫能力有用武之地。二者都帶來了非凡的療效,遠遠超過之前的非特異性免疫治療,比如“DC-CIK”、“LAK”等。
這樣的結果,也印證了大部分腫瘤患者的免疫功能本身並沒有問題,更多的是被狡猾的腫瘤細胞腐蝕、矇蔽,而敵我不分了。這時候需要做的只是讓他一直就有的能力發揮出來,而不是補充免疫能力(因為,不缺這個)。
所以,套用一句俗話:免疫功能正常不是萬能的,但沒有免疫是萬萬不能的(還是要愛惜身體)。
-
3 # 生活的塵角
很多的時侯,我們都自認為年輕,身體精力旺盛,會熬夜,睡早床,不吃早歺,晚上跟朋友又是夜霄走起,暴飲暴食,看似能吃能喝,卻不知胃己承受了不該承受的範圍,久之,胃癌離這些人越來越近
胃癌發病人群總體來說是中老年人,但並不是年輕人就不會得。
近年來青年人胃癌發病率升高,發病年齡年輕化,和一些年輕人愛在街邊小攤吃快餐、麻辣燙,營養不均衡有一定關係。
而且很多人直到出現胃部嚴重不適才去醫院,這時查出胃癌就已經到晚期。黑便、嘔血、黃疸,這往往就是胃癌晚期的症狀。
其實,如果經常出現隱痛,飽脹不適、消化不良,且餐後較明顯,噯氣、反酸、噁心、嘔吐、食慾不振等其它消化不良症狀,就要引起注意了,並及時前往醫院檢查。
回覆列表
並不是一些身體好的人也躲不過胃癌,而是平時沒有注意生活習慣,沒有定期做體檢。沒有在意身體自己的警告。
首先,胃癌是起源於胃黏膜上皮的惡性腫瘤,在中國各種惡性腫瘤中發病率居首位,胃癌發病有明顯的地域性差別,在中國的西北與東部沿海地區胃癌發病率比南方地區明顯為高。好發年齡在50歲以上,男女發病率之比為2:1。由於飲食結構的改變、工作壓力增大以及幽門螺桿菌的感染等原因,使得胃癌呈現年輕化傾向。
中國胃癌高發區成人Hp感染率在60%以上。幽門螺桿菌能促使硝酸鹽轉化成亞硝酸鹽及亞硝胺而致癌;Hp感染引起胃黏膜慢性炎症加上環境致病因素加速黏膜上皮細胞的過度增殖,導致畸變致癌;幽門螺桿菌的毒性產物CagA、VacA可能具有促癌作用,胃癌病人中抗CagA抗體檢出率較一般人群明顯為高。
所以平時應該注意合理化飲食,定期檢查幽門螺桿菌,電子胃鏡等。早癌的發現對治療極其重要,現在中國已經開始消化道早癌篩查,有高危因素的病人可以免費做胃腸鏡,具體的可以關注當地社群政策宣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