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5
回覆列表
  • 1 # 倪嬌平

    母親的過世是在人生哪階段?,人生有階段,人生有三苦,早年喪母,就是其中人生最大一苦,但是人生的悲歡離合?總是難免,沒有人能夠挽回生命的再生,古人有說過母過如母生,這句話的意義很深,就是一個思想和思念,的動力精神轉換過程,就是化悲哀為力量,繼續勇往直前,走出黑暗,嚮往Sunny走向自己的當下人生,世上每個階段都是人生必經之路,人活過百終有離,這是生命的迴圈,生老病死之無法抵抗,我們人生,儘量做好人為的傷害,人為傷害造成,會良心譴責一生,一輩子都無法得到心安,所以順其自然,儘量把握好人生關?世上沒有,起死回生的仙丹,儘量心態平衡,思想健康,精神快樂,內心Sunny明朗,走出陰影和迷茫?

  • 2 # 豔兒的微笑

    人的一生,在得到很多物質和精神滿足的同時,也會伴隨各種喪失。其中,配偶去世和親屬去世,是人生重大的壓力事件,那種失去至親之人的悲傷體驗,常常被稱為喪親之痛。因為,對當事人來說,意味著在現實層面徹底失去某個關係密切的人,在情感層面因為遭受損失而倍感打擊。

    失去親人之後,如何走出哀傷?

    不敢觸及的悲傷

    在“心靈港灣”專案送心理健康課程進企業時,有一位職工在講課結束後單獨來諮詢,才說了兩句,眼眶就紅了。

    原來,這名女職工正在經歷喪親之痛,她的父親半年前因病去世,她至今沉浸在悲痛中不能自拔,甚至不能提到和看到父親兩個字。她說,自己內心裡一直沒法接受父親去世這個事實,半年來總是失眠,做事情走神,聽到傷感的歌詞、看到傷感的畫面就不由自主地淚流不止。這半年來,心裡很想念父親,想念父親在的那些日子、那些事,卻又不敢和人談父親,因為一談就情緒崩潰。這半年裡,她陪母親住,為了不引起母親傷心,她避而不談父親,假裝沒事一樣,母親也同樣刻意掩飾自己的悲傷,在她面前強顏歡笑。這讓家裡的氣氛更壓抑,各種情感憋悶在心裡,也使得她鬱鬱寡歡,常常在單位裡發呆。同事擔心她撐不下去,長此以往會不正常,好心勸她上醫院看看。

    “我這樣真的不正常嗎?”她一臉悲哀和焦慮地問。

    允許痛苦被表達

    “首先,你的這些感受是被允許的,你的這些表現也是大部分人在親人去世後正常的反應。同時,我們可以做一些事情,讓自己和身邊的親人漸漸走出悲傷,用更好的生活紀念去世的親人。”這個時候,她最需要的是正向肯定的回饋,以及幫助她積極地看待未來。

    一個需要普及的知識是:一個人喪失親人後的悲傷體驗不僅僅是身心本能的反應,悲傷和哀悼體驗本身也是心理上自我排遣、自我療傷的過程。這個過程短則數月,長則兩三年,大部分人能從悲傷中慢慢走出來恢復正常的生活,也有的人終其一生都不能完全放下。

    在這個體驗悲痛,走出哀傷的過程中,大部分人都會經歷三個階段的不同反應。

    第一階段叫震驚與逃避反應。在親人剛剛去世時到幾周內,有些人因為親人去世得突然,有些人因為沒有做好親人去世的心理準備,第一反應是震驚、懷疑和思維的麻木,不願意承認親人去世的事實,或者不相信親人已經離世,因此變得不可理喻,遲鈍,聽不得有關死亡的話題,極端的甚至不願讓死者下葬等。情緒反應激烈的同時,有些人變得對聲音敏感,彷彿聽到去世親人的呼喚,對其他事情麻木,失去感受的能力,身體肌肉緊張僵硬,神思恍惚像夢遊一樣,甚至幻想著逝者,仍在身邊守望。晚上則伴隨失眠,白天什麼事都不想做。

    第二階段的反應叫面對與瓦解。經過了告別等儀式後,隨著時間的推移,活著的人在情感上和意識上慢慢確認逝者已去的事實,有些人會大病一場,有些人開始不斷追憶往事,把去世的親人理想化,對一些遺憾的事情產生內疚心理,對失去親人產生孤獨感和不安全感,有些人情緒持續低落難以自拔,會有自殺、隨逝者而去的念頭。在行為表現上,會整理和尋找與逝者有關的物品,會迴避熱鬧的場所,不想與人交往,看到別人親人團聚開心幸福的場景會難過,甚至有些人看到別人當著的面開心會憤怒。這個過程的長短因人而異,會持續數月至數年不等。

    第三階段的反應叫接納與重整。這是一個釋懷的過程,隨著生活的繼續,飲食起居、睡眠、工作都慢慢恢復常態,接納生活裡有許多不可逆轉的改變這個事實,重拾自信和自尊,積極重投生活、工作和社交圈子,開始規劃未來。這個過程,可能數月、數年,甚至一生之久。

    人生是一個過程,體驗哀傷是其中必然的經驗。在哀傷中,痛苦被允許表達,情感上得到支援,都有助於當事人處理好自己的情緒,早日走出悲痛。

    有些人隱瞞自己的悲傷,或者避免跟別人說誰死了,擔心因此會使父母或者其他親人難過,這不是真的應對傷痛,只是在逃避。

    在悼念中修復心情

    哀傷反應是正常的,但人們要怎麼應對悲傷才不會造成心理的創傷呢?

    中國傳統文化習俗裡的喪葬祭奠禮儀就為人們提供了一個特別的哀傷過程,具有心理修復功能,與透過心理諮詢幫助人們完成心理修復過程有類似之處。

    國內知名精神分析專家賈曉明對哀傷和喪失曾經做過專門的研究,從心理學意義的角度對傳統的喪葬祭奠禮儀做了分析。

    一個人去世,至少會對身邊七個人產生重大影響,透過發訃告、開追悼會、遺體告別等,這些固定的程式和儀式,為喪親者和親友提供了一個特定的時間和空間,在形式上和情感上完成與去世者的分離和告別;在整個悼念的過程中,所有相關的人聚集在一起,大家在交流中宣洩情感和思念,集體的力量也成為一種相互的精神支援;在悼念儀式上,致悼詞和個人對逝者的哭訴成為其中合理的一部分,使得個人的痛苦得以用社會和文化可以接受的方式釋放;還有清明節、忌日的祭掃,是一種有規律性的看望,透過與過去、與失去的親人用這樣特殊的方式連線,也是給活著的人一個機會表達感情、寄託思念。透過這種有形的操作程式,使得親人去世這件事情具體化,幫助活著的親人認識和接受逝者已經離開的事實。

    此外,活著的人還可以做一些事,懷念逝去的親友。如給逝者寫信,把心願以及想說的話寫下來,然後燒掉;寫日記,把情緒表達出來;種花或種樹紀念;加入到逝者所從事的事業和活動中,以此表達紀念和尊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小時候過年放炮的時候有哪些有趣的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