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劉史君講史

    按常理推之,劉瑾其實並沒有派人暗殺王陽明的動機。首先,上疏彈劾劉瑾的不是王陽明,他只是上疏相救觸怒劉瑾等宦官的南京科道戴銑、薄彥徽等人,因此,劉瑾與王陽明沒有直接的衝突和厲害關係,實在沒有必要痛下殺機。其次,王陽明上疏抗救的結果是被廷杖四十,隨後謫貴州龍場驛驛丞,已經得到了非常嚴厲的懲罰。貴州為南方瘴癘之地,被貶到此不啻九死一生,弄不好王陽明就可能死在龍場,劉瑾又何必多此一舉派人追殺呢。

    因此,錢德洪所寫《陽明先生年譜》所載王陽明因劉瑾所派之人追殺而假裝溺水身亡不過是出於一個目的——掩蓋王陽明假死的真相,給世人造成王陽明九死一生赴謫龍場,困頓三年而有“龍場悟道”的錯覺,目的就是為塑造一個道統繼承人的傳奇形象。

    如果說劉瑾派人追蹤王陽明不是暗殺又是為什麼呢?為什麼王陽明又要假裝溺水身亡呢?

    弄明白王陽明為什麼假裝溺水身亡第一個問題就好理解了。我們知道王陽明年輕的時候沉溺於釋道,特別是對道家的養生之術非常著迷,一直有做“隱士”的想法。所以,王陽明年輕時期時常不好好讀書,除非他的老爸龍山公在身邊他才能老實下來讀書,這也是他後來能取得功名的一個重要原因(當然,王陽明本身也天賦異稟,據說是文曲星下凡)。被貶的王陽明赴謫至錢塘卻假裝生病(或是生了小病)遲遲不去龍場赴任,劉瑾得知此事當然心存疑惑,於是派人暗中調查(畢竟王陽明的老爸是朝廷高官,且浙江為官之人也頗多,怕這幫人暗中勾結欲為不軌)。王陽明於是假裝溺水身亡不過是逃避劉瑾的爪牙,以此遠遁離開黑暗的官場,做一個隱士,同時最大程度的避免連累父親和家人。裝死的王陽明行至武夷山遇到了之前在江西鐵柱宮遇見的道人,道人向王陽明陳述了一番厲害關係,於是陽明打消了做隱士的想法(這一節也非常具有傳奇色彩,是否為杜撰不得而知),經鄱陽到了南京去見父親,以免父親和家人擔心,同時也為了取得去龍場的盤纏和服侍的僕人(王明行至武夷山之後是否返回過南京和錢塘是有爭論的,但我覺得他返回是合情合理且非常有必要的)。

    所以,劉瑾派人是為了暗中調查王陽明滯留錢塘的原因,並沒有追殺王陽明的意圖。王陽明卻想借此事實現自己做隱士的目的,錢德洪等人卻隱去了陽明的這一想法。

  • 2 # 華章同人

    正德二年(1507)春天,王陽明離開北京,前往貶謫之地貴州龍場,去當龍場驛的驛丞。在去貴州之前,他先來到杭州養病。

    據說太監劉瑾獲悉之後,就派出刺客,準備刺殺王陽明。現根據《王陽明先生出身靖亂錄》的記載,簡要敘述如下。

    一個夏日的午後,王陽明在廊下乘涼,兩名貌似捕快的大漢突然闖入,將王陽明挾持而去。三人行進途中遇到陽明的兩位鄰居沈玉、殷計。沈、殷二人看到王陽明被挾持,擔心別人加害於他,於是緊跟而來。

    兩名大漢向沈、殷二人坦言他們是奉劉瑾之命來刺殺王陽明的,請他們不要多管閒事。

    沈玉認為刺殺王陽明不妥,會連累地方官員。兩名大漢認為沈玉所言極是,於是令王陽明用繩索自縊。

    沈玉覺得也不妥,提議半夜自投江中更好。兩名大漢接受了。

    王陽明寫好絕命辭,請沈玉、殷計帶給自己的家人。午夜時分,雲月朦朧,兩名大漢由於被沈玉、殷計灌了不少酒,步履蹣跚,又恰逢漲潮,無法跟著王陽明,就近監督他自殺,只得在岸邊遠遠地望著。

    後來他們聽到落水的聲音,認為王陽明肯定投水自殺了。又在岸邊發現王陽明的鞋子和頭巾,於是拿著這兩樣東西回去覆命。

    王陽明少年時代就足智多謀,再加上年輕時研究過兵法,所以他對權謀術策非常精通。這次他運用計略,成功地虎口脫險。

    因為兩位大漢沒有跟來,周圍又非常昏暗,王陽明便脫下鞋子放在水邊,再解下頭巾扔入水中,又搬起一塊大石頭,“撲通”一聲扔到水裡,偽裝了跳水自殺的現場。

    隨後,王陽明離開偽裝現場,開始逃命。據說,王陽明還到過武夷山,並在巖壁上題詩《武夷次壁間韻》(《王文成公全書》卷十九)。

    王陽明的好友湛甘泉則認為王陽明當時根本就沒去過武夷山,他之所以寫這首詩,就是為了迷惑大家,不讓大家知道他的行蹤,讓大家誤以為他去了武夷山。

    湛甘泉在《陽明先生墓誌銘》中曾有這樣的記載,“人或告曰:陽明公至浙,沉於江矣,至福建始起矣。登鼓山之詩曰:‘海上曾為滄水使,山中又遇武夷君。’有徵矣。甘泉子聞之笑曰:‘此佯狂避世也。’故為之作詩。有云:‘佯狂欲浮海,說夢痴人前。’及後數年,會於滁,乃吐實。”

    王陽明生來就聰慧過人,再加上他精通兵法,運用這種小把戲也不是完全沒有可能。湛甘泉是王陽明的至交好友,後來二人見面時,王陽明親口告訴他自己根本沒去過海上,也沒有登過武夷山,那些事情都是自己編造的。湛甘泉的敘述應該非常可信。

    但是,王陽明的弟子黃綰在《陽明先生行狀》中記載:

    公行至錢塘,度或不免,乃託為投江,潛入武夷山中,決意遠遁。夜至一山庵投宿,不納。行半里許,見一古廟,遂據香案臥。黎明,道士特往視之,方熟睡。乃推醒曰:“此虎狼穴也,何得無恙?”

    因詰公出處,公乃吐實。道士曰:“如公所志,將來必有赤族之禍。”

    公問:“何以至此?”

    道士曰:“公既有名朝野,若果由此匿跡,將來之徒假名以鼓舞人心,朝廷尋究汝家,豈不致赤族之禍?”

    公然其言。嘗有詩云:“海上曾為滄水使,山中又遇武夷君。”

    清代學者毛奇齡認為這些荒誕離奇之事都不可信,他說:“浙江一帶水與福建武夷、江西鄱陽俱隔仙霞、常玉諸嶺嶠,而嶺表車筏尤且更番疊換,並非身跨魚鱉可泛泛而至其地者。即浙可通海,然斷無越溫、臺、鄞、鄮,不駕商舶得由海入閩之理。”

    毛奇齡對王陽明遇到刺客一事予以否定,但日本的陽明學家東正堂堅信王陽明曾經遭遇過刺客。

    東正堂認為,王陽明的絕命辭在正史中都有記載,而且當時眾人也都確信他已經遇難,並且還特意為他舉行了追悼儀式,由此可以斷定王陽明遭遇刺客一事絕非空穴來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種植黃皮百香果的經濟效益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