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夕霧凝語
-
2 # 南方小天
既然是歸隱江湖,寧靜淡泊,那麼就要遠離官場名利,遠離所買醉的歌樓酒市,遠離紅塵的紛紛擾擾,故而言“怕帶紅塵下釣船”。
-
3 # 煙曦子
唐寅有許多的題畫詩,這句詩就出自其中的一首。
(唐寅題畫)
《題入市歸來圖扇面》入市歸來欲暮天,半林殘照一村煙。悠然濯足滄浪裡,怕帶紅塵上釣船。要理解這首詩關鍵,在於“濯足滄浪”的理解。這裡作者運用了一個典故,乃是屈原的《漁父》。出身高貴的屈原空有一身報國之志,但是在楚國卻不被信任,收到楚懷王和其他貴族的懷疑,以致平生志願不能實現。貶謫期間,極為苦悶,在江邊遊走散心,碰到了一名漁父,就寫了這樣一篇文章。
當然,事件不一定是真實的,但是卻留下了這麼一個典故。
屈原既放,遊於江潭,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漁父見而問之怪屈原也。曰:“子非三閭大夫與?何故至於斯?”屈原曰:“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漁父曰:“聖人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世人皆濁,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釃?何故深思高舉,自令放為?”屈原曰:“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湘流,葬於江魚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漁父莞爾而笑,鼓枻而去,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復與言。因此“濯足滄浪”由可理解為,文人失意,有志難伸,但卻潔身自好的象徵。
屈原也就成為後人敬仰的物件,成為了一種文化人格的符號。
(屈原漁父圖)
唐寅也不例外。他出身蘇州吳縣白下、橋裡間一代。其父讓他讀書求取功名,唐寅不負父望,十六歲中蘇州府試第一入庠讀書。28歲時中南直隸鄉試第一,次年入京應戰會試。因弘治十二年科舉案受牽連入獄被貶為吏,突發變故讓唐寅喪失進取心,從此遊蕩江湖,埋沒於詩畫之間,終成一代名畫家。
唐寅也是自視甚高的人,才華橫溢,少年成名,一時風頭無兩。本來想著靠科舉光宗耀祖,但因為陷入科場舞弊一案,終身無緣科舉,可以說這個人的官途就這麼沒了。
自視甚高,往往容易自暴自棄。於是,本就豪放不羈的唐寅更加放蕩,不受名教約束,終身流蕩江湖,靠給人寫詩作畫為生。
(唐寅畫像)
其實這首詩就是簡單地表達了對官場黑暗和人世浮沉的看破,“紅塵”就是塵俗的意思,更具體地說,抨擊的就是黑暗官場,他想追隨屈原和漁父,像隨漁父一樣泛遊與江海之上,與塵俗絕緣,保持內心的高潔,不被俗世所汙染。
所以,才成就了書畫界的唐寅,一代風流才子、放蕩不羈的形象。
-
4 # 金誠愛生活說房
既然是歸隱江湖,寧靜淡泊,那麼就要遠離官場名利,遠離所買醉的歌樓酒市,遠離紅塵的紛紛擾擾,故而言“怕帶紅塵下釣船”。
-
5 # 萬方談人生
唐伯虎的"怕帶紅塵下釣船"表達的是傳統“隱士文化”。
這句話的出處“怕帶紅塵下釣船”出自明代唐寅的《題入市歸來圖扇面》全詩如下:
入市歸來欲暮天,半林殘照一村煙。
悠然濯足滄浪裡,怕帶紅塵下釣船。
滄浪:古代水的名稱:有漢水、漢水之別流(均水)、漢水之下流、夏水等多種說法。另外在蘇州有滄浪亭,取名的來歷為:《孟子·離婁上》:有孺子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
唐寅其人唐寅(1470年3月6日-1524年1月7日)字伯虎(還有其他的字和名號)。弘治十一年(1498年),唐寅中應天府鄉試第一。弘治十二年(1499年),唐寅與江陰徐經入京參加會試,因牽連徐經科場案下獄,後被罷黜為吏。因不願接受羞辱,不肯赴任。後又妻子改嫁,一生靠賣文賣畫為生。
唐寅這首詩的意思是從城市歸來已經到了傍晚了,樹林的一半在殘照中,村子裡炊煙裊裊。
我悠然地用河水洗去我腳上的紅塵,怕帶著這些紅塵下船回家了。
在這首詩裡面,有兩個地方大家要注意:一個是“半”字,這個半字非常傳神,林子在夕陽的照射下自然是一半亮,而一半暗;還有一個“下”字,這裡絕對是“下”而不可能是上,因為蘇州是水鄉,古人外出有很多時候是乘船的。
唐寅這首詩表達的是隱士文化這首詩表達的是中國古代的一種隱士文化,是抒發一種不與塵俗為伍的精神態度。隱士文化在中國傳統文化裡佔有很大的市場。從伯夷、叔齊不食周粟的故事一直到陶淵明的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歸去來兮辭》也一直為士大夫所推崇。
表達這種隱士文化的古文,有唐劉禹錫《陋室銘》,宋周敦頤的《愛蓮說》均有表達或有隱士文化傾向。隱士文化也符合傳統儒家思想的要求:“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
回覆列表
入市歸來欲暮天,半林殘照一村煙。
悠然濯足滄浪裡,怕帶紅塵上釣船。
具體那幅畫沒找到。但從詩意上看,整體不算灑脫,有種想拋卻世俗,或者說無可奈何的感覺。
入市,在古代不算太好的詞,有入刑場的意思,但在這裡表面應該是指賞遊或者與隱居地對比的城裡,實際意思,應該是黑暗的官場。第一句裡的,入市,暮天,悲涼的基調很足,說明詩人此時的心情有憤然,有對官場朝廷的失望。而後具體描述了一下暮天的景色,即,半林殘照,一村煙。這裡的殘照,與上句的市對應,並進一步加深描寫,什麼樣的市,只剩下一半,而且苟延殘喘。下一句的一村煙霧,則是對整個世態已經不看好。
也就引出轉句,如此情況下,詩人如何呢?這裡用了屈原的“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已經濯足,足見水之骯髒。
最後結句,為何要濯足,因為怕把紅塵的汙濁帶上釣船。表示了,不與其同流合汙,自清自高的傲氣。
只是個人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