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李行子

    隸書與楷書,從宏觀上講,都是漢字,在同一自然法則下衍生髮展起來的漢字,書法的筆法是相同的,即“五個點"的運轉規律;漢字結體規律是相同,以據大自然存在現象的規律結體。從微觀上看,只是字的形態不相同而已,墨韻筆韻不同把了。就《曹全碑》和歐楷《九成宮》比較而言,都是舉世無雙的碑帖,人們總是愛不失手,探討研究起來,奧妙無窮,博大精深,很難用好與壞,劣與優,等詞語來形容概括,只能說隸書的形成和發展,為楷書的形成和發展,奠定了基礎,寫韻時代發展到寫法的時代,是發展的必然結果,有了書法法的存在,就使漢字標準化,規範化的進行書寫了。

  • 2 # 聚焦線上

    楷書是在隸書的基礎上演化過來的,

    準確說是從隸楷演化出來的。

    這是一種傳承,

    也是一種進化,

    是社會發展的需要的結果!

  • 3 # 蝶戀花56044386

    隸書和楷書都是書法

    隸書正齊莊重,用筆有方有圓,結構扁密。

    楷書工穩端莊,重心平穩,大小協調,偏旁揖讓,畫距勻稱,取勢得神。

  • 4 # 三悟軒

    楷書來自於隸書,隸書上承小篆,下啟楷書。

    秦國統一六國後,為加強中央集權統治,李斯廢六國文字,創小篆為全國通用文字。但篆書線條勻圓,不便於書寫。

    在這個背景下,隸書就應時而生。傳說是底層獄吏為提高書寫速度,在繁雜的書寫工作中創造出來的。一改小篆特點,以筆畫書寫代替部分表意的小篆,形成隸書的雛形,到了漢代,隸書已經成熟,逐漸取代了小篆的官方地位。

    經過兩漢數百年發展,隸書也形成諸多風格,達到鼎盛時期。比較著名的有《張遷碑》《史晨碑》《曹全碑》等。

    楷書也叫正楷、真書、正書。是從隸書逐漸演變而來,結構更趨簡化,字形也由扁逐漸改方,將漢隸筆劃的波勢,改為橫平豎直。楷書出現在漢末,發展於三國兩晉南北朝,到了唐代,達到了楷書的巔峰時期,至於宋代及其以後,就是傳承守正,沒有本質上的提升與發展。

    比較早的楷書作品是鍾繇的《宣示貼》,其後索靖、王羲之等人也為楷書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唐代楷書更是大家頻出,褚遂良、虞世南、歐陽詢、柳公權、顏真卿……諸多作品中以《九成宮醴泉銘》《玄秘塔碑》《多寶塔碑》最為普及。

    楷書中仍保留隸書特點,如歐體字的浮鵝鉤、豎鉤、捺筆等。

    隸書與楷書都是書法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相承相啟,我們可以根據興趣來進行選擇學習。

  • 5 # 子衿書法

    現在的隸書和楷書大家都能清楚的分清界限。在唐代以前,楷書和隸書沒有劃分。又叫真書,又叫隸書。

    隸書是秦始皇時期的程邈首創。《淳化閣帖》中收錄有程邈字跡,大家看到以後恐怕一定會認為是不是在搞笑,隸書怎麼可能會是這個樣?但事實就是如此。

    這就是程邈所書老子《道德經》

    是隸書的成份多,還是楷書的成份多?

    書法從秦到東晉這個時間段,短短四五百年的時間,文字發生了天翻地覆的改變。從李斯創造的小篆作為全國統一的文字開始,緊接著程邈又創造了隸書,王次仲又創造了真書,史游又創造了章草,劉德升創造了行書,蔡邕創造了八分和飛白,張芝創造了今草,王羲之創造了新法楷書,至此文字就基本定形,一千七百年來再也沒有產生出新的書體。

    書體的變革為什麼會集中在秦漢這個時間段呢?尤其在秦始皇的幾十年內,發生了三次重要的改變。廢除了除秦篆以外的所有文字。六國文字加共主周文大篆被以秦篆為基礎的小篆取代。小篆是歷史上使用最短的官方正式文字。很快就被隸書和真書所取代。原因就是當時戰事頻繁,訊息傳遞的需要,促進了文字的簡化。

    隸書和楷書之間的關係又是什麼呢?李世民在為晉書王羲之傳作傳論時稱,王羲之精研篆隸。卻沒有提及楷書。難道說李世民沒有見過王羲之的楷書?《樂毅論》《黃庭經》都是被李世民蒐集在宮廷內的,怎麼可能沒有見過?由此而知,真書和隸書原屬一類。

    王次仲和程邈是同時期的人。史籍記載的真書創始人是王次仲。王次仲所創的真書,實際上就是我們現在所認識的隸書。歷史滄桑綿延,歲月抹去了文字變遷的痕跡。書法,是我們祖先留下給我們的最可寶貴的文化財富。請無視這份珍寶的人,不要再肆無忌憚的踐踏我們的文化!

  • 6 # 聽雪讀書

    隸書與楷書有著深刻的淵源和水乳交融的關係,主要體現在兩方面:

    一是源流傳承關係。

    隸書的產生具有鮮明的時代性,是解放生產力的需求所致。衛桓《四體書勢》中說“隸書者篆之捷也”,在隸書之前的甲骨文、鐘鼎文、大小篆,都以描摹表意為主要表達方式。秦統一後,小篆書體推進了文字規範,但也越來越凸顯出書寫上不夠便利快捷的特點,因此隸書便應運而生了。所謂蠶頭燕尾,本來是書寫者為了提高書寫效率在加速書寫中無意識形成的提按出鋒,在長期應用和發展中慢慢變成了書寫規範,成為獨特的隸書美學現象。楷書是在隸書基礎上進一步提高書寫效率的產物。康有為在《廣藝舟雙楫》中說:“真書之變其在魏漢間乎?漢以前無真書體,真書之傳於今日者,自吳之《葛府君碑》及元常(鍾繇)之《力命》、《戎格》、《宣示》、《薦季直》諸帖始。至二王則變化殆盡,以迄今,遂為大法,莫或小易。”此中所謂真書,就是楷書。六朝以來,這種新字型被稱為真書、正書。到了唐代,這種字型的發展達到巔峰狀態,湧現出歐陽詢、柳公權、顏真卿、虞世南、褚遂良等一批傑出的書法家,使這種字型全面定型成熟,成為後世所稱之“楷書”。二是用筆結字關係。

    民間就流傳著這樣一首“隸書口訣”:方勁古拙,如龜如鱉。蠶頭雁尾,筆必三折。雁不雙飛,蠶無二色。點畫俯仰,左挑右磔。重濁輕清,斬釘截鐵。隸書在演進過程中化圓為方,出現了比較誇張的掠磔筆畫,常常呈現“一筆獨憤”的結字特徵,以掠(撇)磔(捺)筆畫的凸顯強化來追求總體上的平衡,結體上由篆書的內斂式轉為開張式。

    楷書儲存了隸書的基本結構特徵,橫平豎直,撇捺八分。在筆法上改革較多,橫畫不再是粗細均衡,長橫收筆不再是向右上揚起的波挑,而是改為向下頓收;長撇改為起筆粗收筆尖銳;出現了典型的鉤畫。楷書把隸書的扁形改為基本上呈正方形,追求一種更加嚴謹的開放式結構美,不再像隸書那麼誇張。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華為釋出的方舟編譯器能否在市場大規模使用後直接用來為新的系統進行編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