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現在寫格律詩用韻存在著爭論,有的人主張用平水韻,認為用平水韻才正統,用新韻不倫不類。有的人認為用新韻更能自如發揮,適合誦讀,有利傳承。
2
回覆列表
  • 1 # 如是我聞137903781

    誠謝邀請!(1)如果按目前參與傳統詩詞創作的人來看,能用平水韻詠誦古詩詞的估計約五萬人;(2)如果按經常活躍在傳統詩詞論壇上的人來看,能用平水韻詠誦古詩詞的估計也不超過五萬人;按綜上加大水份估計,目前能用平水韻詠誦古詩詞的人至多不過十萬人;如果以能準確地用平水韻誦讀古詩來講,估計至多五萬人。

  • 2 # 鐵騎無聲

    謝謝邀請!如果按題主所述條件:能用平水韻“準確”地誦讀古詩的現代人,是不存在的!因為:平水韻誕生於公元1252年,那時的古人,沒有為我們留下錄音資料!而平水韻的內容混亂、矛盾之處頗多,讓今天的人們無法揣測!簡單舉幾個例子:平水韻上平一東、二冬是兩個韻部,不充許通押。如果按照韻理,這兩個字在當時的讀音應該是不同的。那麼,誰能“準確”地讀出這兩個字的“宋”音!還有那被一些今人奉為“至寶”、在宋後官話中就已經消失了的“入聲字”只能在一些方言中尋到蹤跡。但也是山東方言讀音不同於廣東方言、廣西方言讀音迥異於陝西方言。讓我們以誰為準!所以,沒有人能做到“用平水韻準確地誦讀古詩”!

    第二、用平水韻來誦讀古詩,沒有任何意義!

    韻書,是創作詩詞等韻文,壓押腳、調平仄所依據的“尺度”,而這個尺度的制定,又必須依據當時的流行語言(官話)的讀音。大家都知道:流行語言是時刻變化的、動態的東西。因此,韻書的準確性只能在一段歷史時間有效。因此,中國歷史上有多部韻書。分別規範當時一段歷史時期的詩詞、韻文創作。我們今天耳熟能詳的唐詩和大部份宋詞都比平水韻先面世。可以這樣講:絕大部份“古”詩是不能用平水韻去度量的!恰如:不能憑藉孫子的基因來確定祖父的真偽一樣。

    今天,在國家的教學、宣傳中,我們誦讀古詩詞都使用普通話,絕大多數喜愛詩詞的人誦讀時也是使用普通話,其實是預設使用今韻。沒有覺得任何不便,不押韻的例子寥寥無幾,也完全不影響作品本身的美學意境、和讀者對作品的理解。中國詩詞大會播出多次,裡面的所有參賽選手、抨委、佳賓、觀眾…。沒有使用平水韻來誦讀、講解詩詞作品,我們感覺有什麼異常嗎?!

  • 3 # 望遠欣蔚

    相對較為準確的回答,應該是沒有了。

    說點離題遠點的話,平水韻不適用於古詩,也不適用於現代人來讀古詩。

    現代人所說的古詩,一般是指具有典型代表意義的唐詩,也就是嚴格遵守韻律規則的格律詩。其實,古詩的含義並非如此。從《詩經》到《離騷》,再從樂府詩到唐詩,用韻和平仄的規則發生了很大變化。即使是最典型的唐詩,當時使用的是《切韻》,也與平水韻沒有任何關係。

    平水韻產生於宋代,它只是一種類似於統計學方面的東西,把它作為古詩欣賞與創作的標準,本身就是一種錯誤。

    另一個更重要的方面,平水韻具有不合理性。比如,一東與二冬要嚴格分開,卻把“回”“來”編到一個韻部裡,讓人匪夷所思。

    還有一點個人看法,現代人如果按平水韻讀古詩,是會很難聽的。比如,“白日依山盡”中的“白”字,如果按平水韻來讀,要讀成“簸”音,是不是很難聽呀!

    平水韻作為一種工具,在宋代以後,對於詩詞創作是發揮出巨大作用的,我們應該把它作為文化遺產,珍藏起來,保護起來。

  • 4 # yamts

    唐以後宋、元、明、到清代近千年,語音也有變化,可王冕,袁枚等等的許多詩作也還在用《平水韻》!!說明《平水韻》傳承已很穩定。當下知訊雖如此發達,除了播音員,天南地北又有多少人能準確說普通話,吟誦詩歌?

  • 5 # 益龍民

    謝邀請!我覺得在目前詩詞創作吟唱,似乎"青黃不接",斷代的情況下,在網路提出該問題,沒有多大意義!平水韻的歸制,以及它的讀音,遠隔了年代。今人還有沒有專家學者研究且不得而知,何況是大眾平臺?另外還要估計到有多少人,豈不是等於白問!再者,即使是現代人,各地方言的發音還有千差萬別,又有誰能把平水韻的韻字讀音定板呢?平水韻裡確有很多韻部裡韻字,按現代漢語、普通話讀不合諧的字。簡例說,四支部多的很,九佳十灰部,(甚至有字可通用。)但朗誦起來有時覺得很不順口。如本人昨天發的三首七絕中,用十灰韻的一首:/紫氣多由春帶出,/親情莫過歲召來/寒喧話用籮筐盛/祝福詞要屋宇堆/。其中的"來"、"堆"字讀起來是不是有點拗口呢?但它們確實屬一個韻部。當時,結尾句,我本想定"祝福詞要扁擔抬"的,這個韻字"抬"字和"來"字讀起來,與"堆"字壓韻要和諧得多。但是"扁擔抬"與"屋宇堆",在誇張手法和意境上,後者遠遠優勝於"扁擔抬"。故最終定稿用了不和諧的韻字"堆"。總之,依韻書而習研格律詩,不要鑽古人的"牛角尖"好了。

  • 6 # 小草3702

    我的見解是並非難事,至於多少人,卻不能斷定。

    一首詩無論是古詩,古詞,只要弄懂作者是一個什麼心情,什麼背景寫的作品,不過要搭到如此境界的人是屈指可數,但大有人存在,並非沒有,。至於韻覺我的見解是詩意流暢,朗朗爽口,便於記憶,背誦的一種文學體裁。

    舉例,農村有個順口溜,這個順口留即是你們叫的韻。

    一二三四五,

    上山打老虎

    老虎要吃人

    提前去關門

    門對門,虎對虎

    恰恰數到中指母

    這不是押的U韻嗎?

    請大家共同探討。

  • 7 # 建平249504053劉建平

    鬼知道現在有多少人能準確用平水韻誦讀古詩,誰知道誰去統計去了,平水韻不過就是格綠詩的一種,寫詩怎樣寫都行,何必非得只認平水韻呢?好的詩歌不一定是平水韻,李白的詩,不全是平水韻,長短不一,都有,誰敢說不是好詩呢?寫詩看心情,和自己的喜好,只要是正能量就是好詩。

  • 8 # 於耽詩

    應該說沒有。在語言的三要素中,語音的變化是比較大、比較快的。別說唐宋,就是有留聲機以後早期的語音材料,現在聽起來都隔閡。有幾位解放前後的語言學家模擬古音所讀的古詩也互不相同,現在就是最高水平的專家也不會有能用平水韻誦讀古詩的人了。作為學問研究,我們可以探索平水韻的規律,要想按照它的語音誦讀古詩,只能寄希望於計算機技術的進一步發展了。

  • 9 # 國粹繁榮絢麗日

    宋以前韻書,依據《切韻》分韻為二百零六部,為了便於作詩叶韻,在二百零六部中或注獨用、同用等字。

    宋淳祐間江北、平水、劉淵增修《壬子新刊禮部韻略》,始盡並同用之韻為一百零七部。其書今已不存,但元初黃公紹《韻會舉要》即據此分韻。同時金人王文鬱有《新刊平水禮部韻略》,並上聲“迥”、“拯”為一百零六部。為元以來作近體詩者押韻的依據,沿用至今。舊稱平水韻。

    舊時不少字書,辭書以平水韻分韻編次,如《佩文韻府》。參閱:清.江永《古韻標準例言》、錢大昕《潛研堂文集》二七《跋平水新刊韻略》。

    而現代詩者“古今之韻”的選擇和應用,亦對平水韻的“念”與“熟讀”。可謂:常習誦讀、文聲兼備。

    附平水韻部表:

    平聲:東、冬、江、支、微、魚、虞、齊、佳、灰、真、文、元、寒、刪、先、蕭、餚、豪、歌、麻、陽、庚、青、蒸、尤、侵、覃、鹽、鹹。

    上聲:董、腫、講、紙、尾、語、麌、薺、蟹、賄、軫、吻、阮、旱、潸、銑、篠、巧、皓、哿、馬、養、梗、迥、有、寢、感、儉、豏。

    去聲:送、宋、絳、寘、未、御、遇、霽、泰、卦、隊、震、問、願、翰、諫、霰、嘯、效、號、箇、禡、漾、敬、徑、宥、沁、勘、豔、陷。

    入聲:屋、沃、覺、質、物、月、曷、黠、屑、藥、陌、錫、職、緝、合、葉、洽。

    為使“新舊用韻”愛好者“發揮”、“誦讀”、“傳承”,再說一說“切(qie,四聲)韻”。謹供參考。

    《切韻》,韻書名。按反切的發聲分音,收聲分韻,故稱切韻。

    隋.陸法言認為呂靜等六家韻書,意見不同,各有錯誤,因與劉臻、顏之推等撰《切韻》五卷,分平聲五十七韻,上聲五十五韻,去聲六十韻,入聲三十四韻,合計二百零六韻。因平聲字多,分兩卷,上、去、入各為一卷。是研究中古漢語語音的重要資料。唐.長孫納言作注。

    後來唐.孫愐的《唐韻》,宋.陳彭年等重修的《廣韻》,都以此為據。原書已佚,敦煌有唐寫殘本三種,互相補足,平上去三聲大致齊全,約為原書的四分之三。

    綜上所述,今人能“準程”、“押韻”平水韻“讀古”的不多了。

  • 10 # 酌詞通格律
    誤用拼音注音古人格律詩,不能正確誦讀古人格律詩

    古詩有古體詩和格律詩體裁分類。

    古體詩不受近體詩平仄押韻規則束縛,用普通話誦讀也無不可。

    格律詩受平仄替、對、粘、韻、律基本規則約束。而古人格律詩是依據“欽定”古韻作平仄押韻標準來創作的,因此只能依據古韻平仄押韻標準來誦讀,才能有古人及相應方言語音交流習慣的聲律美感。因此,現代只有少數專家、平水韻及相應方言嗜好者、能正確使用詩詞網站高科技平仄押韻檢測工具的人,才能準確用平水韻誦讀古人格律詩作品。否則,用普通話語音注音誤讀古人格律詩作品,會鬧出笑話來。例如杜牧的《山行》,網路用普通話注音截圖如下。

    按古韻平仄押韻標準檢測結果截圖如下。

    “斜”、“家”、“花”在古韻表中屬於同韻部平聲字,是押韻的。由此可推知“斜”在古人及相應方言中讀“xiá”,而不讀“xié”。如果誤用普通話語音規範的新韻平仄押韻標準檢測,就有出韻之嫌。檢測結果截圖如下。

    “石”在古韻中屬於入聲字為“仄”,是合律的,用仄聲誦讀,就能保留古韻格律詩的聲律美感。而在新韻中,“石”屬於多音字有平仄兩讀,須根據詞義來正確判斷平仄;即作名詞時讀平聲,作量詞時讀仄聲。“石徑”,即石頭鋪成的山路。由詞義可知,“石頭”是名詞,應該是平聲字。顯然普通話語音規範讀“shí”,平聲,就有出律之嫌,這樣誦讀,就會破壞格律詩的聲律美感!

    同樣的,“白”在古韻中,也屬於入聲字為“仄”,是合律的。

    因為《山行》首句第二字為仄聲,末字為平聲;所以屬於“仄起首句入韻”的七言律絕。依據平仄竿截句法,可快速推知如下平仄正格:

    七絕·仄起入韻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平平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再依據“前寬後嚴,仄寬平嚴”,一三五慎變,二四六忌變的變格原則,可快速推知如下寬格平仄:

    七絕·仄起入韻

    中仄平平仄仄平,

    中平中仄仄平平。

    中平中仄平平仄,

    中仄平平仄仄平。

    “中”字所在位置平仄可變,其餘位置平仄忌變。

    由上述分析可知,“白”在句首位置,平仄在可變之例,屬於寬格平仄句式之一,平仄兩讀對格律詩的聲律美感影響不大。

    然而,“石”如果按拼音標註為陽平,誦讀為平聲,即:

    遠上寒山石徑斜

    仄仄平平平仄平

    則是三字腳孤仄非律調!

    若按平水韻標準誦讀,即:

    遠上寒山石徑斜

    仄仄平平仄仄平

    則是正格律調,保留了古韻及相應方言誦讀的聲律美感!

    由此糾正上述注音之誤:

    《山行》

    杜牧(唐代)

    yuǎnshànghánshānshǐjìngxiá

    遠上寒山

    bǎiyúnshēngchùyǒurénjiā

    雲生處有人家。

    tíngchēzuòàifēnglínwǎn

    停車坐愛楓林晚,

    shuāngyèhóngyúèryuèhuā

    霜葉紅於二月花

    由此看來,一些拼音注音古人名篇的讀本,應分清古詩體裁,不宜選擇不能兼顧古今韻的古人格律詩詩作品。普通話注音誦讀,應儘可能選用古今韻兼顧的格律詩作品。

    古人格律詩,用平水韻作平仄押韻標準來檢測,是相對可知、可靠的

    劉臻、顏之推等撰《切韻》五卷,分平聲五十七韻,上聲五十五韻,去聲六十韻,入聲三十四韻,合計二百零六韻。因平聲字多,分兩卷,上、去、入各為一卷。是研究中古漢語語音的重要資料。

    較正規的官方韻書,從隋代陸法言的《切韻》發端,後來唐代孫愐的《唐韻》,宋代陳彭年等重修的《廣韻》,都以《切韻》為依據不斷改進。原書已佚,敦煌有唐寫殘本三種,互相補足,平、上、去三聲大致齊全,約為原書的四分之三,佔比75%。

    《切韻》193雲,《廣韻》206韻,分韻都過於瑣細。後來有了“同用”的規定,允許人們把臨近的韻合起來用。到了南宋原籍山西平水(今山西省臨汾市堯都區)人劉淵,著有《壬子新刊禮部韻略》,把“同用”的韻合併,成107韻。同期的山西平水官員金人王文鬱,所著《平水新刊韻略》為106韻。直到清代康熙年間編的《佩文韻府》,又把劉、王的《平水韻》歸併為106個韻部,這就是後來廣為流傳的《平水韻》。

    由此可見,古韻傳承隨著時代發展,由繁到簡,不斷完善,一脈相承,更加接近古人用韻實際情況,而不是距離唐詩用韻越究越遠,更不是空中樓閣,閉門造車。因此,不可知論是站不住腳的。儘管平水韻有時代侷限性,但相對於古人詩作,用平水韻作平仄押韻標準,來鑑別古人格律詩與古體詩是相對可靠的!

    因為,格律詩韻句末字都是同韻部平聲字;所以,《切韻》入聲、上聲、去聲韻字,都屬於仄聲韻字,不被近體詩押韻規則支援。

    可見,《切韻》平上去入四聲與後來的平水韻是一脈相承的,近體詩押韻規則無疑也隨之代代傳承。古人格律詩作品押韻與否,依據平水韻平仄押韻標準檢測,應該是可靠的。古韻不可知論,其實正是“歷史虛無主義”在格律詩傳統文化藝術領域裡的典型反映!

    與時俱進,首選新韻

    當今國家頒佈現代漢語拼音方案四聲系統,大力推廣普通話語音規範交流,符合普通話規範語音的《中華通韻》、《中華新韻》,由繁到簡,韻表分類依據越來越科學,越來越完善。今人格律詩創作審美,面向普通話語音規範交流的人民大眾,當與時俱進,首選新韻,“欽定”古韻“正統”的時代已不復返!為什麼呢?理由如下述。

    平水韻收錄的韻字,已遠遠適應不了當今時代語音發展的現實需要。許多韻字明顯不在平水韻韻表中,只能靠個人人工識別平仄押韻,具有濃厚的個人主觀侷限性。可見平水韻表已明顯失去了對今人古韻格律詩平仄押韻檢測的客觀統一標準。正如市場上沒有統一度量衡,談何公平、公正可言?

    平水韻韻表分類韻部中的許多韻字,普通話語音規範朗誦,已明顯不再有韻感,今人古韻格律詩創作審美,只能侷限於少數專家及古韻嗜好者圈子之內,供自吹自賞而已。一旦脫離了人民大眾,更談不上像古人格律詩名篇那樣膾炙人口,流傳千古。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火影忍者385集佩恩對鳴人說了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