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顏值監督局

    如果繼續簡化漢字會大力促進漢語言的繁榮。

    其實關於漢字改革最大的爭議在於簡繁體之爭。很多主張恢復繁體的核心觀點是:現代人簡化漢字後會造成漢文華衰落,甚至導致大家不認識古書。其實是完全錯誤的。

    第一:簡體字是古人發明的,遠在唐宋是就很流行,稱之為“俗體字“,現代才通用。繁體字之所以繁,是因為古代是書寫材料昂貴,所以要用一個字表達較多含義,繁有助於人象形聯想,其缺點是表達不夠精確。

    第二:簡體字有利於漢文化的傳播和繁榮。繁體字書寫太複雜,識字率非常低。簡化後容易學習,從而用簡體字創造的作品就越多。

    第三:民族文化的繁榮與否,不是由書寫符號決定的,而是由此名族的經典是否流傳,以及使用這種符號的人口數量決定。

    第四:閱讀古書就更不是問題了,藉助於強大的網際網路,閱讀埃及古書都不是問題。

    人類文明發展的基本規律是從形象到抽象,

    所有名族都是一樣。漢字也從甲骨文這種完全的象形文字,到篆體,隸書,楷體和簡體字經歷了簡化。在未來,漢字必然會繼續簡化,是必然哦。

  • 2 # 竹溪寒士

    漢字改革符合漢語發展的規律

    一、漢字簡化是文字發展的規律

    文字是記錄和傳播語言的書寫符號系統,是擴大語言在時間和空間上的交際功能的文化工具,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由於聲音一發即逝,不能傳於異地、留於異時,很難記住,聲音數量繁多了就更記不住。人類為了把這些記事的聲音保留下來就產生了文字。因此,文字的產生是為語言服務的,只是一個工具,其核心是使用便捷。也正因如此,文字自產生之日起就伴隨著簡化,文字趨簡是一個規律。

    世界上所有的自源文字都起源於圖畫,漢字更是如此。漢字的發展是從圖畫文字到殷商時期的甲骨文;再到西周時期的金文;再後有秦系文字,包括春秋戰國時代的秦國文字以及小篆,上承西周、下啟漢魏;還有六國文字,是戰國時代東方六國的文字;再後就是隸書、楷書。其中,隸書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嶺。隸書以前的文字稱為古文字,隸書以後的文字稱為今文字。古文字象形程度高,今文字變成了純粹的符號文字,象形意味消失了。從漢字演變的規律可以看出,文字就是為了使用而產生的。書寫快速便捷,筆畫簡單,易於辨認,方便書寫是漢字最核心的功能。

    二、現代簡化字符合漢字發展的趨勢

    即便是漢字由篆書變成楷書後減少了一些筆畫,但仍然存在著筆畫繁多,難寫難認的缺點。書寫和閱讀極為不便,尤其是書寫,由於筆畫多,寫起來速度慢,學起來困難大。因此, 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十分重視文字改革工作,建立了主管文字改革的專門機構,著手漢字簡化工作,主要精神是減少筆畫,精簡字數。經過對草案的幾次修改,最終於1964年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正式公佈了《簡化字總表》,收簡化字2235個。

    古漢字採用的是六書造字法,即:象形、指示、會意、形聲、轉註、假借。在此基礎上,現代簡化字採用了八種簡化的方法。

    1、用形聲字改換形聲字。如:優(優)、擁(擁)、響(響)、護(護)等。

    2、用形聲字改換會意字。如:竄(竄)、樁(樁)、郵(郵)等。

    3、用會意字改換形聲字或會意字。如:筆(筆)、寶(寳)、灶(灶)、簾(簾)等。

    4、省略部分字形,保留輪廓。如:聲(聲)、飛(飛)、齒(齒)、齊(齊)等。

    5、 利用草書楷化。如:車(車)、長(長)、為(為)、專(專)、堯(堯)、樂(樂)等。

    6、換用簡單符號。如:雞(鷄)、趙(趙)、區(區)、風(風)、辦(辦)等。

    7、借用同音字代替。如:谷(榖)鬥(鬥)、醜(醜)、只(隻)等。

    8、採用古體字。禮(禮)、無(無)、從(從)萬(萬)等。

    漢字經過簡化以後,書寫方便了,辨識容易了,更加實用和高效了。總體來說,簡化漢字是成功的。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例如,“堯”字上部少一點,既不是“戈”也不是“弋”,寫成一個不成字的字形;“壓”字在土上加上一點,使不成字;稱謂起來不好表述。“長”字最後一長捺上少了一小撇,致使寫起來不順手。這些屬於今後進一步完善的問題,不能因此否定簡化字。

    可見,漢字簡化是漢字發展的規律,漢字從產生之日起就一直處於簡化當中,從未停止過。從甲骨文到大篆的金文、籀文,再到秦代的小篆,再到漢代的隸書,再到後來的楷書;由繁體字到簡化字,一步一步走向簡化。其原因是文字只是為記錄語言服務的,那麼書寫簡潔、快速、順暢、方便就是最終追求,所以簡化就成為必然趨勢。而且,漢字記錄漢語是非常適合的。在歷史上,並沒有因為漢字簡化而受到任何影響,反而更加貼切自然,天然一體。漢字、漢語成為不可分割的一個整體。

  • 3 # 葛振勝1

    漢字的改革就是簡化漢字和規範使用漢字,這對文化的卅繁榮與衰落沒有直接聯絡。漢字的簡化是歷史之必然,但又不是隨意地簡化。漢字的簡化或造字等都離不開漢字形成的:象形,指事,會意和形聲這一原則,不是說每個漢字都得符合這四項,是必須符合其中之一。這樣就不會脫離漢字的原意,使其原始之意不變。一千三百多個音節拼近十萬的漢字,對一字一音一意是辦不到的,因而形成了音同字不同,字同意不同,同字不同音等。這是漢字的特殊性,是一種優越,同時也是不好掌握的。漢字的改革不僅不會影響民族文學的發展,反而更能促進文學的發展。

  • 4 # 卡卡2161222315295

    無聊的問題 漢字無論繁體和簡體都是一個時代的產物和需要 改與不該 萬變不離其宗 這就是漢字的魅力和獨特之處 叫除漢字以外的國家 羨慕嫉妒恨去吧

  • 5 # 梁偉中69994642

    好好的漢字瞎改什麼?幾個“專家”還能強過華夏兒女幾千年的實踐和創造?即使是名人在對待漢字的觀念上也會錯,魯迅不也說過類似“不把漢字拼音化中國不會進步”嗎?魯迅這類話是錯誤的——儘管他是“大家”,在講這個話的時候連“小家”都不如。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三星電池問題後又出摺疊碎屏,華為優勢是否又更勝一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