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聆聽花語

    我是吃著餃子看的,我是冬至吃了餃子也會凍耳朵的。冬至吃餃子也是一個傳統文化吧。老祖宗留下來的文化,還是要珍惜吧,

    餃子是真的好吃,尤其是媽媽包的!

  • 2 # 閒庭客

    呵呵,中國地大物博,各地有各地的風俗和習慣,所謂:”各地各作”!

    哦,我原籍江西豐城,冬至是作興吃米粉肉,這個在之前我已經有過回答……

    這米粉肉,說簡單,但一也有一點講究比,比如磨米粉的時候須加入五香八角等配料……

    哦,材料:豬肉不能盡瘦肉,那樣沒有用“五層樓”好。另外,就是平時不光顧的豬肚皮肉,這時都可派上用場……

    再就是蒸的時候,須用竹篾織制的蒸籠蒸,蒸籠底下應用菜葉墊好,以防漏鍋裡。一般用葉子大點蔬菜就可以如:包菜、白菜……有的用鮮荷葉類葉更清香愈佳!

    我們作興用芥菜!∵米粉肉多少有點油膩,而芥菜含纖維質多,綠葉味又濃……∴除油膩正好!

    呵,老是蒸籠一端上來,大家都搶著先挾蒸籠底下的菜葉?這是∵此道菜的精華~在蒸的時候都滲透至菜葉上了~唔…實在鮮美!

  • 3 # 小治姐姐

    一邊吃餃子一邊看,哈哈哈!

    冬至吃什麼,南北各地的風俗不太一樣,有吃餃子的,有吃湯圓的,想吃什麼吃什麼。

    我倒是覺得,這些每逢什麼時節要吃什麼的說法,一方面是有一定的科學依據的。

    比如說,冬至吃餃子,要入冬了嘛,天氣冷,動物要儲存食物。過冬了,人們也要吃點好的,儲存一些能量,抵禦寒冬。

    另一方面嘛,以前物資匱乏啊,難得吃一頓好的。有一句話:好吃不過餃子。

    可是,那麼好吃的餃子,不是時時吃得到的,那什麼時候能敞開了吃餃子呢?

    老祖宗們一拍腦門:那就冬至吧!就說,冬至不吃餃子會凍掉耳朵,讓人們藉著這個機會,能好好飽一飽口福。

    現在呢?大多數人都不缺吃,,不缺喝,也不缺穿,缺的是一份情感。

    藉著“冬至吃餃子”這個由頭,家人在一起快快樂樂地包餃子、吃餃子,各處也都熱熱鬧鬧地舉辦餃子節的活動,這樣,給平淡的生活增添一點樂趣,多好。

    所以,餃子節,有沒有吃餃子呢?不吃的話,當心耳朵凍掉哦!

  • 4 # 梅園香雪

    有人說:“冬至一定要吃餃子,不然會凍掉耳朵。”對此,你怎麼看?

    冬至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祭祖節日,也是二十四節氣之中的最重要的節氣,同時又是寒冷的開始,九九的第一天。

    人們在這一天包餃子吃,既能驅寒取暖,又可以用餃子祭祖,是非常講究的。

    但說到不吃餃子就會凍掉耳朵,的確有點誇張了。

    在寒冷的天氣裡,吃上一盤熱騰騰的餃子,再喝上一碗滾燙的餃子湯,出上一身透汗,去掉體內的寒氣,那真叫一個舒坦。

    怎麼樣?過冬至了,你是不是也已經動手包餃子,過一個快樂的,安康的節日呢?

  • 5 # 李慢

    “冬至一定要吃餃子,不然耳朵會被凍掉!”

    小時候,我覺得這是封建迷信,不能信。

    難道冬至沒吃餃子的人,耳朵都掉了嗎?有些地方就沒有這個習俗,難道那些地方滿大街都是沒耳朵的人?

    我們這邊還有很多類似的迷信說法,我也不知道是不是全國統一的:

    正月裡不能理髮,不然會克舅舅;

    初一、十五不能做針線活;

    吃東西不能吃五個,因為五個是供奉神仙和祖宗的數量;

    大年初一到初五,不能扔垃圾……

    這些說法,我都是從我姥姥那裡聽來的。小時候,學習了科學文化知識的我,對這些迷信說法深惡痛絕,堅決抵制。

    我問姥姥,這些說法都是從哪來的?姥姥說,老人傳下來的。我說,那又是誰告訴這些老人的?姥姥說,你這孩子,淨抬槓。

    我就是抬槓。我覺得,面對封建迷信,就要有一槓到底的氣勢,要有理有據地證明,它的邏輯有多麼不堪一擊——

    既然正月裡不能理髮,沉香為什麼還費那麼大勁兒鬥二郎神?正月裡理個髮,不就剋死他了?

    初一十五不能拿針?拿了會怎樣?這恐怕是那些舊社會受壓迫、天天在家做針線活的婦女,為了休息編出來的謊吧!

    吃東西不能吃五個?那我吃四個太餓,吃六個太撐怎麼辦?吃五個就成神仙了?既然這麼簡單,為什麼白素貞修煉一千年都沒成仙?

    大年初一到初五不能扔垃圾?家裡堆那麼多垃圾,那些變質的東西,它們的分子會飄散在空氣中,有害健康!

    ……

    直到後來,我長大了。

    不知什麼時候起,我好像被這些迷信的說法“洗腦”了。

    正月裡覺得頭髮長了,想想我舅舅平時對我也挺好,還是忍忍吧;

    初一想縫個釦子,又放下了——明天縫也可以呀!

    同事給我小番茄,給了五個,我默默地給她放下一個;

    大年初一到初五,就儘量少製造垃圾……

    其實,我也不是真的相信了,我還是覺得這些說法沒什麼科學道理。

    但是,長大的我,有了一種心理: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

    為什麼呢?

    因為我太渴望幸運了。如果這樣簡單的舉動,就能讓自己和家人免遭厄運,獲得好運,而且做了還沒有副作用,那何樂而不為呢?

    還有一方面——成年後的日子,總是上班下班,兩點一線,太枯燥了,似乎每一天都是一個樣,一眼就能望到頭。

    而這些節日裡的特殊習慣,可以打破這迴圈往復的平淡日子,提醒我們“今天很特別哦”!

    我相信,很久很久以前,那些發明這些說法的先人,也是這麼想的吧。

    好運太難,那就做些小事來自我安慰;生活太淡,那就加點不一樣的色彩,讓自己開心——或許,這就是傳說中的“儀式感”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韓國每位前總統的下場都很慘,以後還會有人願意參選總統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