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xiaofeilong

    如果說是因果報應好像有點兒唯心主義,但是孩子是當爹媽的自己培養出來的,好不好都是自己的作品,有句話叫自作自受,怪不得別人。父母跟子女僅這一生一世的緣分,從開始到結束都要用心去維護、去營造,是兩代人共同努力的結果,但父母的教育是前提、是基礎,否則,“父母不慈、兒女不孝”就是必然的結果!

  • 2 # 否極泰來Kin

    父母親的言傳身教啊!父母親就是孩子的一面鏡子,你希望孩子將來成為什麼樣的人?結果就是父母親的言行舉止所決定的

  • 3 # 凡人驚歎號

    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師",很多孩子都是大人們的影子。如果父母當了個壞榜樣,孩子豈能學好?

    好的家風會傳承,當然壞的也能。

  • 4 # 生命如歌6306

    父母不慈,兒女不孝,說的太對了,俗話說得好,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辰未到,上行下效,有一個真實的故事發生在我身邊,有一位農村老者,年輕的時候35歲守寡,有一個兒子,稀罕八叉的整天揹著養大,說了媳婦後,媳婦虐待婆婆,四十年前住的是兩間破土房,一進屋是個土鍋臺,鍋臺上邊是小黑屋的亮子,亮子是用塑膠布定的,婆婆就住在那個小黑屋裡,烀玉米麵餅子熟了就從塑膠布里往裡扔到土炕上,土炕上沒有炕蓆,也不給拿菜,醬鹹菜,就幹啃大餅子,去別人家溜達要幾個鹹菜嘎達揣兜裡偷著吃,兒媳婦看著了還給扔了,自己挎筐去撿柴禾燒炕,有一天外面下雪了,沒出去撿柴禾,燒家裡的柴禾了,不一會爬到炕上說哎挺熱乎的,兒媳婦聽到後拿一瓢涼水澆到炕上說讓你熱讓你熱。不久婆婆過世了,再沒多長時間惡媳婦的老公也過世了,惡媳婦的兒子也長大娶妻了,惡媳婦作她兒子,兒子受不了騎摩托去外地找舅舅說說他媽媽,途中遇到車禍去世了。最後剩下惡媳婦自己,遭了幾年最也過世了,是不是應了那句話惡有惡報,真是父母不慈,兒女不孝這句話了。

  • 5 # 國學分享

    這句話在農村是很普遍的,我看到這樣三個故事。

    一、在七八十年代的農村,重男輕女特嚴重,好多父母都是把好的留給兒子,吃苦受累的都是女兒,父母還常指責女兒是白養的,以後嫁了人都是人家的了。父母心情不好就拿她撒氣,女兒沒上幾年學就讓她回家幹農活了。後來女兒出嫁了,就嫁在同村隔幾戶人家,也很少回孃家。這個從小被父母寵壞的兒子好吃懶做,父母漸老,家境漸貧窮,兒子染上了賭博,鄰近的女孩都不敢嫁給他。他們的女兒嫁去的那家人,婆婆對她異常地好,婆媳兩人關係都不錯,這在當時的農村是很難得的。有一次,她母親罵她說:“對婆婆比對自己親生父母都好。”她說:“我對婆婆好,婆婆就知道對我好,以前我對你們那麼好,你們只當我是白養的。”這個女兒不是不懂孝道,她只是堵著一口氣,而這個賭博的兒子也不是天生就不孝,他只是從小被嬌生慣養了。

    二、同樣出生在八十年代的農村,一個男孩,很喜歡上學也很調皮,小學還沒畢業,父親就不讓上學了,在農村那時候上學都要升學考試,而他那年沒考上,父親說成績那麼差將來也不會有出息,硬是不給他學費,任憑他怎麼哭怎麼鬧也不讓他去上學。從那以後男孩一直與父親不和。男孩長大結婚生子,父親也老得幹不了活了。有一次父親問他要錢治病,他說:“沒有,我那時候問你要錢上學的時候你說沒有,現在我也沒有,誰有你問誰去!”但最後他還是拿錢讓上大學的兒子給父親治病了。他從小就對兒子說:“不管多苦一定要讓兒子上學,不讓他像自己小時候一樣為了上學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孝,其實很多人都懂,也不是做不到,而是找不到盡孝的理由。從小你不能給我慈愛與關懷,長大後我又有什麼理由去孝順。你不肯對我盡義務,我又憑什麼盡孝。

    三、看到這樣一個故事,大概就是一個男人常對他的父親惡語相向,他兒子從小就目睹了父親對爺爺的這個態度,長大後,也同樣與父親一句不和就咆哮。這個就是言傳身教的問題了。

    所以,父母慈,要從三方面去看,

    一、慈愛,從小關懷疼愛孩子,但不溺愛。

    二、不要把自己的不幸強加在孩子身上。

    三、為人父母,當言傳身教,以身作則,為孩子樹立榜樣。

  • 6 # doudou562

    的確有些老人會依老賣老的樣子,不慈?應該是態度冷淡了嗎?還是沒有給自己做貢獻?有相死不想往來的事情,大多數是晚輩做的不怎麼樣,也不能一概而論,除非有特別的事情發生了變化多端的時候好像真的沒有什麼的事情就是說斷不了的斷了?有些事情真的是情非得已的事情都會有出現的原因就是這樣吧

  • 7 # 老陳132636111

    這就是人們常說的榜樣,父母不孝敬老人,兒女們一樣會不孝順父母的。所以大家一定要孝順自己的父母,儘量陪著父母!

  • 8 # 嚮往女神

    有人老了,總是嘮嘮叨叨地,說後人對他們這不好,那不好的。也總有心直口快的人說:“上慈下才孝”。

    曾經有一對夫妻,在六、七十年代,年年鬧災荒,每年三、四月青黃不接一吃上頓,無下頓。就有這麼一個無衣食的男人,遇到困難,出去求爹爹,拜奶奶都應該是男人出面,可這個男人,使女人出門去借,去求人。一個女人家,為了保全兒女不換餓,被這個男人起了歪歪心,被這個男人強暴了。事有取巧,就這一次,懷上了兒子。九個月後,生不這個兒子,長大後,這個兒子的高矮胖瘦,眼晴、鼻子、臉型沒哪一點不像這個男人。一看,大家的眼晴都是明亮的。她這個男人也不得了,心裡不得安寧,成天事不做,頓頓喝悶酒,喝得醉不陋兮的,瘦得像癟三,天天吵,天天鬧,鬧得不賴煩就打架。把這個兒子也不當人看。過去那種老品種玉米,用柴火燒著吃,還是很香的。他拿在手上乜了一把,他不把玉米籽遞到兒子的手上,就是一把撒在地上,讓這個小兒子(不是他親生兒子)自己在地上去撿著吃。

    後來這個兒子長大了,雖沒有文化,體格長得很棒,在外面靠做力氣話,也爭得到錢。給果倆弟兄分家,小兒子只承認照母親,不給父親提養老。

    ”上不慈,下不孝”很正常,憑哪裡都沒有理由可講。

  • 9 # 芊芊思語

    非常正確,孩子是一張白紙,父母怎麼教育,孩子就長成什麼樣,父母善良,孩子也會善良,父母自私,孩子也是自私,父母暴烈,孩子也不會溫和,父母算計,孩子也陰私,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鏡子

  • 10 # 伊春美食美客

    老貓房上睡,一輩傳一輩。這句古話就是說兒女們的習慣,都是從教育開始的。耳須目染言傳身教,這都是對兒女們孝不孝順?有沒有責任心?善不善良有直接的關係?也就是人們通常說的那種家教。所以說我對這個父母不慈,兒女不孝的這句話是深表贊同的。你想一想,我們好喝酒的人都有那種經歷,一般豪爽的人想調動這個酒桌的氣氛,一般都會大喊一聲,我先打樣,你們看著來。其實兒女們不也是這樣嗎?上傳下效,我們如果對老人好,他們也銘記在心裡,看在眼裡,所以說也會自然對我們好,因此我對這句話是特別贊同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男女普通朋友看電影,怎麼增進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