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虎爸的育兒經

    我是個爸爸,我們孩子兩歲半後基本我帶,這塊還是很有經驗。我們要弄清楚哭鬧的原因;原因基本有三種:1,受委屈了,2,生病了,3,想要東西不給,或者要做一些超出我們要求的事,我稱作無理取鬧型。受委屈了,你要蹲下來抱著他,給予愛撫安慰他,摔倒的情況也是這樣,不要埋怨孩子怎麼這麼不小心。2生病了,及時瞭解孩子哪裡不舒服,給予對策。3,無理取鬧型,這種很多,關鍵是你和另一半商量好你們的原則,堅決不予理睬。我們家孩子這個年齡時也有這種情況,每個孩子都會的,這是成長的煩惱。我們當初夫妻倆就非常一致,無理取鬧就直接拉到一個小屋裡,關上門,讓他哭,哭的差不多了,再進去給她點水喝,抱一抱,然後給他講道理。講道理的時候一定要蹲下來,跟她平時,而不是高高在上的感覺。當他在哭鬧的高潮時說什麼都不管用,就讓他哭去,別怕,反而練肺活量了。等相對平靜的時候講道理,很管用。堅持4-5次,他以後都再不會拿哭來跟你要求什麼了。如果他一哭你妥協了,哈哈,後面有你好受的時候。

  • 2 # 飲水思源peace

    從問題中我能感受到媽媽的焦慮,孩子滿3歲後,心理上會進入一個新的階段---分離階段。在這個階段一方面孩子想獨立,另一方面面對和媽媽分離帶來的不安,會使孩子很焦慮,所以會很粘人。

    在這個特殊的階段就需要媽媽付出更多的耐心和時間。如果孩子需要媽媽陪,那就陪著好了,注意媽媽一定要是心甘情願的哦,不要把自己的焦慮傳染給孩子,並且要多多誇獎她表揚她,並鼓勵她獨立完成,給她足夠的安全感,等到他覺得足夠安全了,自然會有一股神奇的力量推動她去分離、去獨立。

    至於哭鬧的問題,媽媽要蹲下來溫柔的對孩子說,哭鬧不能解決任何問題,有問題說出來咱們一起想辦法,哭鬧只能讓問題更糟,如果想哭一會發洩一下情緒,那你就要說自己想哭一會,這樣媽媽才不會特別擔心,但是撒潑是絕對不允許的。

  • 3 # 育嬰記

    1、創造一個適合的環境,給孩子出一定的難題,讓孩子獨立的完成思考或者動作。

    2、讓孩子自己安排自己的時間,合理的規劃自己的事情。

    3、對於幼兒來說,自己穿脫衣服、整理和收拾玩具等,是需要他們付出一定努力、克服一定困難的。因此,家長的作用就是鼓勵和要求孩子克服困難,並對孩子作出的努力給予充分的肯定。特別是對依賴性較強的孩子,家長更要堅持要求讓他自己做。

  • 4 # 暖心秋媽

    孩子希望大人陪伴做任何事,什麼原因導致孩子這樣呢?

    1、孩子3歲前,大人任何事都替代孩子完成了,因為孩子小,所以大人替孩子去完成。

    2、孩子缺乏安全感。

    3、孩子不自信。

    4、媽媽獨自一人帶孩子,少與別人接觸。

    找到孩子要媽媽陪伴做事的原因,才能對症糾正。

    1、鼓勵孩子自己完成力所能及的事,大人作示範。

    很多人都因為孩子小,所以會從小給餵飯一直到一年級,其實這是不好的。一般情況下,孩子一歲左右,就想自己拿勺子吃飯。可是大人會覺得孩子慢,覺得孩子吃不飽而自覺餵飯。錯過了讓孩子主動學習的時機,那麼,從現在開始,用語言鼓勵孩子學做能做的事,大人要做示範。而且,需要時間等待孩子,因為他們不可能一下子就學會了,所以父母要學會等待。

    2、多帶孩子與別人接觸,讓孩子感受有朋友、有玩伴的氛圍。

    我聽過很多人都說自己的孩子不主動做其他事,總是希望大人陪伴一起去做。其實,當一個人帶著孩子久了,孩子自然而然依賴帶的人,那是本性所為之。

    因為如此,所以要帶孩子多與別人接觸,讓孩子擁有玩伴。當孩子有了自己的玩伴,當孩子可以與別人自在交往時,我們會發現,孩子變得“膽大了,不用依賴父母了。”其實只是孩子接觸面廣了,更有自信而已。

    3、給孩子獨立的空間,讓孩子做自己想做的事。

    當孩子正在專注做某事時,讓孩子專注吧。如果孩子看電視太久,確實需要打斷,那就提前提醒孩子,讓孩子有一個緩衝的時間。

    又如,當孩子正在玩玩具時,給孩子玩耍的時間,即便是要吃飯了,偶爾也可以讓飯點稍遲。或者估量孩子快完成才下廚。

    當孩子可以自己獨處,有自己的專注時間,比我們大人總是催孩子,打斷孩子的專注,更有效鼓勵孩子有自信。

  • 5 # 西熙小艾

    寶貝喜歡媽媽陪著,很多時候是因為缺乏安全感,不自信。

    寶媽回想一下,之前有沒有很多事情直接代替寶貝做了,孩子剛剛開始學做的時候,做不好,大人嫌麻煩,直接做了。舉個例子,寶貝吃飯,弄的到處都是,就直接餵了,更省事。

    這些小細節,會讓孩子潛意識認為自己什麼都做不好,不自信,離開媽媽就感到焦慮,不懂怎麼表達,轉化為哭鬧。

    我們要做的是幫助還有建立信心,提高獨立性。從小事做起,告訴孩子你能行!

    剛剛開始陪孩子一起做,慢慢的放手,讓孩子獨立完成。比如一起做手工,一人做一半,孩子做的要及時給予肯定,讓她知道,我可以,我能行!

    說一件我身邊的故事,有一年夏天,表姐帶著我的小外甥在我家長住。正好暑假,小外甥當時也就是一年級,為了做作業,娘倆整天吵,表姐甚至要拿棍子打。觀察幾天,我發現小外甥特別不自信,看著作業很多,感覺自己不會做完,所以不想做了,典型的逃避心理。

    然後我把暑假作業分開,一天做兩頁,這樣一週就可以做完。兩頁,小外甥還是感覺多,那麼一天分成兩次做,一次做一頁。小外甥喜歡看電視,一集動畫片結束了,中間有幾分鐘廣告,我告訴他廣告時間做作業,開始他表現不自信,感覺做不完。我告訴他你可以,嘗試一下,在我的引導下,小外甥嘗試去做,其實一頁非常少,幾分鐘就可以做完。第一次做完了,下一集還沒開始。小外甥發現這個方法更好,可以看動畫片,還可以做作業。每天都會主動做作業。表姐說,以後再放假就教給你了。

    我的小外甥大點了,但是道理是一樣的,從一件小事做起,慢慢幫孩子建議自信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天平砝碼標準規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