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8
回覆列表
  • 1 # 文藏

    陳衍寧 毛主席視察廣東農村

    新中國成立以來不同時期創作的歷史畫,不僅描繪了歷史,而且也直接反映了創作歷史畫那一特定歷史時期黨內外政治鬥爭的狀況和意識形態的慾望與訴求。這意味著,新中國美術中的歷史畫,不僅在描繪和敘述歷史,而且更為重要的是它也是新中國自身歷史的表達。

    主題性美術創作無疑歸屬於藝術社會學範疇。透過美術作品表達的主題,顯然和社會現實構成思想、倫理和精神上的某種聯絡。因此,這種“歷史主題”又是社會審美的主題,它體現了一個時代的審美判斷、審美理想和審美方式。同樣,當下所進行的重大歷史題材創作,既不可能是批判現實主義式的,也不可能是英雄主義與理想主義式的。儘管“歷史主題”的創作都應以歷史真實為依據,但是,就像“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的命題一樣,任何歷史真實都不可避免地夾雜著當代人的社會意識與審美判斷。

    新的火種

    就抗戰歷史主題創作而言,當下有關戰爭的審美視點,既不同於戰爭年代鮮活的紀實性,也迥異於五六十年代英雄主義的抒發。有關抗日戰爭歷史主題的美術創作已走過了七十餘年的歷程,幾乎貫穿於近一個世紀的中國現代美術史。但這七十餘年有關抗戰歷史主題的審美表達並不盡相同,在不同歷史時期關注戰爭中“人的發現”時,都會因不同時代的思想特徵而產生審美視點上的變化。這種審美視點的變化所揭示的不同時代的思想特徵,構成了美術創作有關抗戰歷史主題“人性”文化的積澱。有關抗戰歷史主題的美術創作先後經歷了三個時期的審美轉換。

    黃胄 戈壁新貌

    從1931年到1949年間,因救亡圖存,而體現了藝術社會學的審美轉換。如果說從1917年康有為發出“中國畫學至國朝而衰弊極矣”的吶喊到陳獨秀“革王畫的命”、“斷不能不採用洋畫的寫實精神”的呼號,體現出時代對藝術的社會性責任提出要求的話,那麼,抗日戰爭所改變的中國歷史命運,才在真正意義上確立了中國藝術的現實主義方向。抗戰,讓藝術回到了歷史使命和社會責任,藝術社會學再次把藝術創作“題材”的意義凸顯出來。

    伍步雲(1905-2001)《看連環畫》

    由魯迅倡導的新興版畫,本就不是學院美術,也非文人雅集的清供。她面向現實的審美姿態,決定了她在民族危亡之際能夠走到大眾前面,為救亡圖存而呼喚和抗爭。利刀勁筆,直麵人生和社會,這正是抗戰時期版畫比其他畫種更活躍和興盛的原因。這些現實主義作品不僅具有革命性、宣傳性,有的也具有紀實性、敘事性的特點。從整體來看,戰時版畫作品的內容題材包括了抗戰宣傳、戰爭場面的描繪、戰時民眾生活的寫照和對解放區新生活的謳歌與讚頌等方面,被譽為“幾乎獨步中華大地的形象化宣傳戰鬥武器”和“歷史的縮影”。

    關山月 晨練

    雖然受創作環境和媒材的限制,油畫和中國畫對於抗戰現實的表達不如版畫那樣飽滿和充分,但唐一禾、蔣兆和用寫實主義的造型語言和人物心理刻畫而創作的《“七·七”號角》和《流民圖》,成為抗戰時期最珍貴的主題性創作。直面戰爭,用繪畫直接呈現戰爭,這不僅表明畫家社會意識的改變或覺醒,而且暗示了中國美術20世紀30年代以後審美理想和價值體系的轉換。

    靳尚誼(1934)《和平的講壇上》

    從1949年到1976年間,用現實主義的表現方法,高揚英雄與理想的頌歌。當抗日戰爭進入歷史以後,有關抗戰歷史主題的藝術創作,也便進入藝術的記憶和藝術史的記憶。50年代,受俄羅斯巡迴展覽畫派和批判現實主義美學思想的影響,富於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的主題性創作被當做現實主義的主要創作方式。在美學上,堅持審美的客觀性與主觀性的辯證統一,認為審美客體的個性形象是審美主體的創造依據和源泉,審美主體的創造性在於如何理解“主題”,並且要從現實生活的角度塑造表達“主題”的藝術形象。因此,“題材”、“生活”、“形象”、“典型”、“細節”,都是主題性美術創作的重要命題。

    陳逸飛 黃河頌

    以《地道戰》、《八女投江》、《狼牙山五壯士》、《轉移》、《家》和《英雄小姐妹》為代表的作品,基本體現了以抗日戰爭為主題的現實主義的審美追求。他們注重對於真實事件、真實人物的形象塑造與刻畫,注重視覺藝術中對於文學敘述性瞬間的選擇與描繪,注重英雄主義與理想主義精神的表達與發掘。即使像《八女投江》、《狼牙山五壯士》那些題材,也是“雄壯華彩”的氣概大於“悲慘哀傷”的成分,是豪邁激昂、雄渾壯麗的,而不是悲慼哀慟、慘烈憂傷的。

    因此,“崇高”是五六十年代抗戰歷史主題現實主義美術作品的主調。由於這些作者大都經過戰爭的洗禮、硝煙戰火的親身經歷、生活乃至人物形象的豐富積累,以及藝術素養和造型技藝的積澱昇華,都為這些作品的產生提供了必要的條件,也使他們的創作風格鮮明地區別於此前的戰爭年代和此後的新時期。真誠的現實主義和質樸的英雄主義,是他們藝術創造無法被後人超越的精神氣質。

    沈堯伊 革命理想高於天

    從80年代到新世紀,透過對抗戰某些題材的發掘,凸顯民族“傷痕”,成為當代最主要的人文視角與審美價值。從“傷痕文學”而開啟的新時期美術,首先是對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和主題性創作進行了深刻反思。當時提出的革命歷史畫要“忠實於歷史真實”的觀念和強調造型藝術的獨特規律“忌用說明性、解釋性的細節來表現故事和情節”的思想,都影響了新時期以來關於抗戰題材美術創作的趨勢。

  • 2 # 瘋子與島920

    歷史主題的繪畫有太多了,我記得的比較出名的有一下幾張:

    1,《自由引導人民》,內容是法國“七月革命”

    2,《黃河大合唱》,總共有三幅,每一幅都堪稱經典。

    3,《共和國的將帥們》,這是一個系列,內容是共和國十大元帥的其他國家領導人。

  • 3 # 好師傳媒

    在封建時代,有很多歷史主題的繪畫,這些繪畫主題大多都是為了給帝王歌功頌德或者政治以及思想宣傳而服務的。如東晉顧愷之的《女史箴圖》,唐代閻立本的《步輦圖》,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南宋李唐的《晉文公復國圖》,清代郎世寧的《乾隆騎馬圖》,以及清代徐揚的《姑蘇繁華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初入職場,都想幹好,親友和老闆叮囑好好幹。怎麼叫好好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