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酒罷問君三語
-
2 # 玉驄
南宋陸游的“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全詩如下:
示兒
(南宋)陸游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
3 # 啟墨動篆
金聖嘆。
臨行刑前,在獄中對獄卒(一說給家人的書信中)說:“花生米與豆乾同嚼,大有胡桃之滋味。得此一技傳矣,死而無憾也。
-
4 # 許約
《獄中題壁》
清·譚祠同
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
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
譚祠同的這首詩,當真是霸氣威武,寫出了一個國家危難之際,挺身為國,不怕犧牲的華夏男兒的氣概!至今令人讀後一股霸氣由內迸發。
過零丁洋
宋 ·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裡嘆零丁。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這首詩是宋代大臣文天祥在1279年經過零丁洋時所作的詩作。前二句,詩人回顧平生;中間四句緊承“干戈寥落”,明確表達了作者對當前局勢的認識;末二句是作者對自身命運的一種毫不猶豫的選擇。全詩表現了慷慨激昂的愛國熱情和視死如歸的高風亮節,以及捨生取義的人生觀,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崇高表現。
-
5 # 燃犀下看
和珅案被賜死前,預感到已來日無多,元宵節時,作下了題《上元夜獄中對月兩首》兩首詩。其一曰:“夜色明如許,嗟令困不伸。百年原是夢,廿載枉勞神。室暗難捱曉,牆高不見春。星辰環冷月,縲紲泣孤臣。對景傷前事,懷才誤此身。餘生料無幾,空負九重仁。”;其二曰:“今夕是何夕,元宵又一春。可憐此月夜,分外照愁人。思與更俱永,恩隨節共新。聖明幽隱燭,縲紲有孤臣。”
-
6 # 三勺
歷史的長河中,臨終絕筆非常多。但能給我留下深刻印象卻氣勢磅礴,英勇不屈的,還是晚清的重臣譚嗣同。他是同輩,吃起用鈍刀砍死。戊戌變法失敗後,好多人要勸他立刻的離開。譚世桐這時候表現出了一種大無畏的革命精神堅決的拒絕的並慷慨陳詞。
哪一次革命,哪一次違心,不是用鮮血和頭顱換來的。
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
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
-
7 # 愛讀名著的小星老師
我心光明,亦復何言?
當弟子問要說點什麼,王陽明留下這一句話後,溘然長逝。
至此,以陽明心學照亮後世,同時開啟中國文藝復興的王陽明,走完了他探索、艱難、光輝而偉大的一生。
後世把他稱為“立德立言立功”真三不朽,他也被儒家稱為儒家四聖之一:孔子、孟子、朱熹、王陽明。
這短短的八個字,是寓意最深、感情最濃的臨終絕筆。我認為它至少包含了三層含義。
一、“我心光明”是心學的高度概括陽明先生終其一生之力,將心學從理論到實踐的完整體系構建完成,而心學最終目的就是光復內心的良知,達到我心光明的境界:
一念發動、一言一行,都沒有私慾和惡意藏匿其中。
所以“我心光明”是其心學的高度概括。
二、“我心光明”是陽明一生的寫照陽明先生一生有幾個關鍵點。
劉瑾掌權後,該打的打該殺的殺,朝廷沒有了反對聲音,陽明先生這時挺身而出,上書正德皇帝遠小人。
在龍場,雖然條件艱苦,仍孜孜以求聖人之道,終於悟出“聖人之道,吾性自足”。
先生十五天平定寧王叛亂,靠著我心不動,戰無不勝。如何才能不動心,當然是沒有私心雜念最能不動心。
功成名就之後,先生學說被詆譭,個人遭汙衊,卻沒有得失之心,依然堅持不懈弘揚心學,喚醒世人的良知。
所以,陽明先生的一生,秉承著光明的內心,為人處事,問心無愧。
內心既然光明,還有什麼其他好說的呢?
三、“我心光明”是陽明對後學者的期望我心本來就光明,最終目的又是我心光明。這是什麼意思?
原來我們的心被私心雜念隔斷,就好像鏡子蒙上灰塵,漸漸失去了光明。我們要做的就是擦去灰塵,恢復原本光明的本心。
所以,先生最後一句“我心光明”,蘊含著對後學者的期望。
後來的人學習心學,要學習的是“我心光明”,要實踐的是“我心光明”,最終要達到的也是“我心光明”,除此之外,再無其他可學,可實踐,可達到。
除了這個,還有其他什麼可說呢?
-
8 # 南門嶺的柿子樹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人作為大自然的產物,匆匆百年轉瞬即逝,只有到了生命的盡頭時才能真實的總結自己的一生:或滿意、或遺憾、或期望……所謂“人之將死,其言也善”;歷史上無數人像過客一樣經過沒有留下痕跡,但是有一些對歷史、時代產生影響的人物卻留下了他們最後的“絕筆”:
袁世凱(1859——1916年),河南項城人,出身於名門望族;少年時代讀書不入門,參加兩次科舉考試都落榜,但喜歡學兵法,有野心“我欲向天張巨口,一口吞盡胡天驕”;
公元1882年,袁世凱隨吳長慶到北韓平定叛亂,後回國得到光緒皇帝支援進行小站練兵,建立北洋新軍,培養了大量軍事人才;推動中國的近代化改革:廢除科舉、辦學校、修鐵路、建工廠……辛亥革命時逼清帝退位成為中華民國大總統,維護中國領土和主權完整;1915年稱“洪憲皇帝”,遭多方反對取消,不久病逝;在逝世當天人們發現他的絕筆“為日本去一大敵,看中國再造共和”
是啊!他的一生都處在抗日前線:在北韓打日本,參加中日甲午戰爭,《二十一條》的談判也是艱難的很,最後簽了十二條,還把1915年5月9日定為國恥日,……他當然是日本的大敵;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後,取消帝制,希望中國再一次走向共和的道路上……
回覆列表
嵇康臨刑前彈了一曲《廣陵散》 然後嘆了句《廣陵散》從此絕矣
南宋宗澤在臨死前還大叫“渡河!渡河!渡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