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長壽健康,除了先天的遺傳因素外,後天的生活方式才是最重要的。
“忙”,是世界上最便宜的藥。
中國新聞漫畫的泰斗方成老先生享年100歲。
他在晚年仍堅持創作,思路非常敏捷,甚至在93歲時,每天還能夠自己用電腦打字寫傳記呢。
很多人問他養生之道,老先生作了一首詩回答大家:
生活一向很平常,
騎車書畫寫文章。
養生就靠一個字——忙!
“有忙於寫,有忙於養花、養鳥、釣魚等等,只要是真忙,心裡想的,手腳為此活動的,都是養生之道。”
1
忙碌,是這些百歲名人的養生訣竅!
“忙”的確是全世界眾多“大師”級人物的養生訣竅,比如:
著名華裔建築師貝聿銘,設計了蘇州博物館、盧浮宮玻璃金字塔,今年102歲;
著名教育家徐中玉,編寫了《大學語文》教材和課程,今年104歲;
“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享年112歲;
被錢鍾書稱為“真奇才”的作家羅洪,享年107歲;
“國學大師”、著名學者季羨林,享年 98 歲;
巴金 101 歲,
馬寅初 101 歲,
錢學森 98 歲,
……
這些“大師”級人物的長壽,讓無數人羨慕不已,可大家卻不知道,這些長壽,恰恰是“忙”出來的。
2
為什麼長壽?一個字:忙!
貝聿銘九十歲高齡時,仍舊不知疲倦地工作,設計了蘇州博物館。工作對於他來說,是一種快樂。
他笑稱自己是“勞碌命”,每天就懂得埋頭工作,有時忙到凌晨,呆在博物館裡的時間一般會超過8個小時,仔細斟酌每一個建築細節。
每天凌晨 4 點時,季羨林書房的燈就會亮起。他說:“起來好去幹活呀!”算起來,九十多歲的他,每天的工作時間都會超過 10 小時。
有“漢語拼音之父”之稱的周有光,在《人民日報》上說:“我 85 歲離開辦公室,回到家中一間小得不能再小的小書房中,看報、看書、寫文章。”
齊白石也是信奉“忙”的名人。他要求自己每天必須作畫,信條是:“不讓一天空閒過。”
3
忙碌,是世界上最便宜的藥!
朋友的父親得了腿病,一走路就疼痛難忍,每天只好待在家裡。
原本,他的父親是一個很能幹的人,不僅把外面的事兒打理的有條不紊,還負責接送孫子,買菜做菜,簡直是裡裡外外一把好手。
相比而言他的母親就非常輕鬆了,退休後什麼事兒也沒有,一天到晚除了收拾收拾屋子,就剩下看電視了。
別人都羨慕她的生活,這麼享受。可事實卻不是這樣,她根本就不像大家說得那樣快樂,這是她常常說自己“渾身難受”。
母親雖說身體上沒有毛病,但是整天不苟言笑,無精打彩的,叨嘮的多了,子女們便不再拿著當回事兒。反正成了生活的常態了。
父親這一病,母親卻象變了一個人一樣。
買菜做飯,打掃衛生,照顧父親,家裡家外都料理著。
怕耽誤孩子工作,她獨自去交水費、交電費、買燃氣。家裡的電路出了問題,母親聯絡物業找人來修,等孫子週末回來,母親還會準備一大桌子好飯菜,吃完飯又忙著刷鍋洗碗。
沒想到,這一忙,母親卻精神狀態比以前好了很多,臉色也紅潤了,皺紋都顯著比以前淡了,整天樂呵呵地忙碌著。
朋友笑說,以前看過一句話:“忙是治療一切的良藥”,看來是真的。
以前閒著無事兒,天天煩,天天這痛那癢,現在忙起來了,反而顧不得煩。
4
怎樣讓自己忙起來?
1.按時早起,別賴床
仔細看看就能發現,這些長壽大師們,幾乎沒人睡懶覺,生活方式極其規律,該睡時睡,該起時起,工作、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條。
早上的時間不浪費,可以用來讀一篇優美的文章,品一壺好茶。吃完早餐後,和棋友約在公園,一邊聊天,一邊在棋盤上對弈,豈不快哉?
2.別悶在家裡,常出門走走
天天悶在家裡,心中一定會煩惱叢生。想要過得開心,不如常出門走走透透氣。
在天氣好的時候,可以出門慢跑,出出汗。還可以去游泳、打球,把身體鍛鍊得更好。
3.多參加一些社群活動
大師們的這種忙,不是瞎忙,不是忙得通宵達旦不睡覺,而是讓自己的腦子動起來,讓生活充實起來。
有目標、有規劃地過自己的小日子。
退休了可以參加社群活動,和大家一起打麻將,做義工,去認識更多的人,也可以和三兩好友們去公園晨練,聽聽清晨的鳥叫。做更多有意義的事。
4.注重日常儀表
林肯說,“在40歲以前,相貌是父母給的,到四十歲以後,人就要對自己的容貌負責。”
當你穿著得體,整個人都顯得精神飽滿,也更自信,看起來會比實際年齡年輕十多歲呢!
5.堅持讀書學習、旅行
顯得年輕的人大多都堅持活到老學到老。腹有詩書氣自華,讀書多了,容顏自然改。
讀書開闊心胸,旅行開闊眼界,喜歡讀書和旅行的人,對任何事情有自己的見解,不會人云亦云,自然神采飛揚,洋溢著青春的活力。
6.堅持運動
身體健康才是保持年輕的基礎,不顯老的人一定都堅持運動,讓自己由內而外散發著活力。
7.保持年輕的心態
心態年輕的人,會積極嘗試新鮮事物,總是帶著好奇眼光去學每一樣新東西。
在他們身上你也許能看到眼角眉梢的皺紋,但更讓你目不轉睛的是他那神采奕奕的面容和熱愛生活的精神狀態。
我們可以根據自己喜歡的生活方式,讓自己“忙”起來,生活充實了,整個人就變得神采奕奕,在忙碌中學習,在忙碌中休閒,在忙碌中快樂。
想長壽健康,除了先天的遺傳因素外,後天的生活方式才是最重要的。
“忙”,是世界上最便宜的藥。
中國新聞漫畫的泰斗方成老先生享年100歲。
他在晚年仍堅持創作,思路非常敏捷,甚至在93歲時,每天還能夠自己用電腦打字寫傳記呢。
很多人問他養生之道,老先生作了一首詩回答大家:
生活一向很平常,
騎車書畫寫文章。
養生就靠一個字——忙!
“有忙於寫,有忙於養花、養鳥、釣魚等等,只要是真忙,心裡想的,手腳為此活動的,都是養生之道。”
1
忙碌,是這些百歲名人的養生訣竅!
“忙”的確是全世界眾多“大師”級人物的養生訣竅,比如:
著名華裔建築師貝聿銘,設計了蘇州博物館、盧浮宮玻璃金字塔,今年102歲;
著名教育家徐中玉,編寫了《大學語文》教材和課程,今年104歲;
“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享年112歲;
被錢鍾書稱為“真奇才”的作家羅洪,享年107歲;
“國學大師”、著名學者季羨林,享年 98 歲;
巴金 101 歲,
馬寅初 101 歲,
錢學森 98 歲,
……
這些“大師”級人物的長壽,讓無數人羨慕不已,可大家卻不知道,這些長壽,恰恰是“忙”出來的。
2
為什麼長壽?一個字:忙!
貝聿銘九十歲高齡時,仍舊不知疲倦地工作,設計了蘇州博物館。工作對於他來說,是一種快樂。
他笑稱自己是“勞碌命”,每天就懂得埋頭工作,有時忙到凌晨,呆在博物館裡的時間一般會超過8個小時,仔細斟酌每一個建築細節。
每天凌晨 4 點時,季羨林書房的燈就會亮起。他說:“起來好去幹活呀!”算起來,九十多歲的他,每天的工作時間都會超過 10 小時。
有“漢語拼音之父”之稱的周有光,在《人民日報》上說:“我 85 歲離開辦公室,回到家中一間小得不能再小的小書房中,看報、看書、寫文章。”
齊白石也是信奉“忙”的名人。他要求自己每天必須作畫,信條是:“不讓一天空閒過。”
3
忙碌,是世界上最便宜的藥!
朋友的父親得了腿病,一走路就疼痛難忍,每天只好待在家裡。
原本,他的父親是一個很能幹的人,不僅把外面的事兒打理的有條不紊,還負責接送孫子,買菜做菜,簡直是裡裡外外一把好手。
相比而言他的母親就非常輕鬆了,退休後什麼事兒也沒有,一天到晚除了收拾收拾屋子,就剩下看電視了。
別人都羨慕她的生活,這麼享受。可事實卻不是這樣,她根本就不像大家說得那樣快樂,這是她常常說自己“渾身難受”。
母親雖說身體上沒有毛病,但是整天不苟言笑,無精打彩的,叨嘮的多了,子女們便不再拿著當回事兒。反正成了生活的常態了。
父親這一病,母親卻象變了一個人一樣。
買菜做飯,打掃衛生,照顧父親,家裡家外都料理著。
怕耽誤孩子工作,她獨自去交水費、交電費、買燃氣。家裡的電路出了問題,母親聯絡物業找人來修,等孫子週末回來,母親還會準備一大桌子好飯菜,吃完飯又忙著刷鍋洗碗。
沒想到,這一忙,母親卻精神狀態比以前好了很多,臉色也紅潤了,皺紋都顯著比以前淡了,整天樂呵呵地忙碌著。
朋友笑說,以前看過一句話:“忙是治療一切的良藥”,看來是真的。
以前閒著無事兒,天天煩,天天這痛那癢,現在忙起來了,反而顧不得煩。
4
怎樣讓自己忙起來?
1.按時早起,別賴床
仔細看看就能發現,這些長壽大師們,幾乎沒人睡懶覺,生活方式極其規律,該睡時睡,該起時起,工作、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條。
早上的時間不浪費,可以用來讀一篇優美的文章,品一壺好茶。吃完早餐後,和棋友約在公園,一邊聊天,一邊在棋盤上對弈,豈不快哉?
2.別悶在家裡,常出門走走
天天悶在家裡,心中一定會煩惱叢生。想要過得開心,不如常出門走走透透氣。
在天氣好的時候,可以出門慢跑,出出汗。還可以去游泳、打球,把身體鍛鍊得更好。
3.多參加一些社群活動
大師們的這種忙,不是瞎忙,不是忙得通宵達旦不睡覺,而是讓自己的腦子動起來,讓生活充實起來。
有目標、有規劃地過自己的小日子。
退休了可以參加社群活動,和大家一起打麻將,做義工,去認識更多的人,也可以和三兩好友們去公園晨練,聽聽清晨的鳥叫。做更多有意義的事。
4.注重日常儀表
林肯說,“在40歲以前,相貌是父母給的,到四十歲以後,人就要對自己的容貌負責。”
當你穿著得體,整個人都顯得精神飽滿,也更自信,看起來會比實際年齡年輕十多歲呢!
5.堅持讀書學習、旅行
顯得年輕的人大多都堅持活到老學到老。腹有詩書氣自華,讀書多了,容顏自然改。
讀書開闊心胸,旅行開闊眼界,喜歡讀書和旅行的人,對任何事情有自己的見解,不會人云亦云,自然神采飛揚,洋溢著青春的活力。
6.堅持運動
身體健康才是保持年輕的基礎,不顯老的人一定都堅持運動,讓自己由內而外散發著活力。
7.保持年輕的心態
心態年輕的人,會積極嘗試新鮮事物,總是帶著好奇眼光去學每一樣新東西。
在他們身上你也許能看到眼角眉梢的皺紋,但更讓你目不轉睛的是他那神采奕奕的面容和熱愛生活的精神狀態。
我們可以根據自己喜歡的生活方式,讓自己“忙”起來,生活充實了,整個人就變得神采奕奕,在忙碌中學習,在忙碌中休閒,在忙碌中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