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靜黙獨舞

    專業能力和知識要過硬

    財經人員的能力首先要立足在自身的財經專業能力上,打鐵還需自身硬,做任何事情,如果在自己的專業方面不精通,想要在其他領域觸類旁通是很難的。只有一通,才能百通,就是要把自己的專業知識學精學透。

    1.財經人員要懂業務,首先還是要真正懂財經,需要去理解公司財經政策和規則背後的東西,比如吃水線的定義和規則、分攤的定義和規則等等。財經人員需要認真學,弄明白制定這些政策和規則背後的業務管理訴求是什麼。

    2.另一方面,財經是一個專業,財經專業的知識是博大精深的,我們對財經專業知識的運用不夠多,財經人員應該從專業的視角去分析問題,然後用業務聽得懂得語言去表達。 財經人員需要懂業務,業務人員也是需要懂財經的。公司業務人員進步的很快,如果有一天業務人員懂的足夠多了,財經人員的價值在哪裡?還是要立足在財經的專業上。所以說財經人員懂業務,首先還是專業知識和能力要過硬。

    二、

    如何“懂業務” 第一,和業務部門打交道,能夠應用很多的財經分析方法,給業務部門提出專業建議,體現自己的專業價值。 沒有專業價值而和別人談業務,是沒有人會聽的。財經人員能給業務部門什麼建議呢?比如收入構成,收入變化趨勢、利潤變化趨勢、費用變化趨勢等等,不僅僅是資料的堆砌,而是對資料進行了洞察分析;現在大資料的概念很時髦,財經是一個公司掌握資料最多、最全的部門,對資料的分析洞察是可以解讀出很多東西的。

    1.如收入增長了18%,那還能不能再把它開啟?這個收入存量構成的有多少、新增量有多少?對應到存量和新增量各自的費用比是多少?利潤又是從哪裡來的等等。

    2.再如,現在我們的業務做到了一百多個國家,每個國家有她的特點,這一百多個國家我想也是可以分為好幾類的,業務上這些國家進行分類管理,從財經上是否可以進行分類制定差異性的財經政策呢?

    如果我們能把國家和客戶核算清楚,把他們的價值講清楚,把他們的利潤是從哪裡來的、收入結構、未來可能的變動趨勢和關鍵影響因素講清楚,把他們的資產、投入、回報以及業務特點等從財務方面講清楚,我認為這就是已經很懂業務了。

    幾年前花旗銀行給華為做的一份分析報告,它的資料來自公司過去幾年對外發布的財報,再與愛立信、阿朗、思科等過去幾年的財報進行對比分析,然後就可以把我們公司分析的很透徹,他懂業務嗎?

    那你得看業務是什麼,如果說業務是單板的晶片數、單板有多少個介面,他肯定都沒見過單板,但他為什麼能分析好?我後來想了一下這個投行分析師他為什麼能講得清楚呢?實際上在於他對各種財務知識的靈活運用。

    比如說華為各個產品的收入構成是什麼樣子的,彼此之間的收入增長率是什麼樣的,主要增長點來自哪裡?總結成為收入構成、費用構成、利潤構成、變動趨勢。是否收入增長最快的產品利潤也在同比增長。他從費用的角度看歷年的投資趨勢以及與競爭對手的比較等,他也從行業角度來看債務結構、償債能力等,這些都是從公司層面來看的。

    我就發現他們不需要懂華為的具體業務,那個人遠在美國,他就是花了幾天功夫研究了一下華為的報表,就寫了一份這樣的報告。

    懂業務,並不需要你懂單板的介面或處理能力,你今天懂了,明天公司出了個新單板你又不懂了,當然這些都有用,能對業務建立一個直接的、感性的認識我認為也是需要的,但這不是最關鍵的。財務人員懂業務,首先就是透過專業的財務分析方法還原業務的本質和規律,並提出建議。

    第二,如果要實現增值,在財經的基礎之上能夠和業務緊密的結合起來,那麼需要對業務進行更深入的洞察,但是懂業務並不是需要懂技術原理或者產品具體特性,這個解決不了和業務結合的問題。

    關鍵是要知道業務是如何運作的,然後用合適的資料和報告來解釋業務,能夠引導業務透過資料和報告看到某個業務行為所導致的結果,觸發和牽引業務部門改變業務行為,去朝著創造價值的方向前進,而不是破壞價值。我看到運營商BG財經發布了一個經營分析模板,我認為那個模版就體現了財經的專業能力,也體現了業務洞察力。

    第三,就是要理解公司的戰略和策略。

    就財經管理部而言,核心工作之一就是制定公司的各項財經政策(包括資源配置、價值評價等方面的政策等),來牽引業務部門,使他們的行為發生改變,朝著公司所想要的方向前進。

    比方說我們把運營商網路BG和企業BG的產品研發吃水線拉平,後面的訴求是什麼呢?就是我們希望促進企業業務產品的銷售;我們把伺服器的吃水線定的和終端一樣,因為伺服器承擔那麼高的吃水線一直不符合業務實際,吃水線是反映了我們戰略訴求的。

    還有比如說有些費用我給你空載掉,有些費用我不讓你擔,這些政策都反映了公司的各種戰略、策略和主管的訴求,財經人員需要懂這些政策背後的戰略和管理訴求。

    最後,財經還要懂業務的什麼?我認為是商業模式、交易模式等這些東西。

    比如,公司未來的收入結構、成本結構、商業結構會產生什麼變化?弄清楚這些之後,再來看我們的資料與報告、計劃預算核算等工作跟不跟得上。公司過去是B2B,未來有分銷,有渠道,有電子商務,又有軟體和服務,我們有這一塊的資料嗎?我們有這一塊的核算嗎?我們的報告能支撐嗎?好像沒有,這就是我們要懂的業務。

    財經懂業務,要透過組織建設使得懂業務的能力構建在組織裡面,就是流程、方法、工具和模版,而不僅僅是個人。這涉及到組織職責和人員結構等,也許如果我們的人員結構能變成像IBM一樣的結構,我們的組織就更懂業務了,IBM有更多的人在做財經規劃、分析、建模。

    我們財經管理部制定公司的經營政策,需要我們這個組織懂業務,我們需要一撥人能看到公司未來的變化,識別出對財經有什麼影響,我們的現狀又是什麼,然後同時又有一撥人把這些需求識別分解到財經的具體工作中去,推動在實際的IT系統中落實,落到資料結構、報表中去,落到我們的經營政策中去;要有能高瞻遠矚的人,也要有腳踏實地的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excel內無法切換輸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