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伊爾書影

    記得有一次在圖書館看書,管理員的兒子,七歲左右,也在圖書館玩,小朋友待了一會兒,不能跑,不能叫,很快就無聊了,對他媽媽說,自己要看書。

    於是他的媽媽,一位80後女性,為他找來了《射鵰英雄傳》,那是一本十分破舊的版本,估計曾經也被翻閱過無數次,上面除了封面,全是文字。

    讓我吃驚的是,小朋友居然讀了進去,一個下午,直到我離開的時候,依然坐在那裡一動不動,沉迷其中。

    第二天,同樣的位置,我又看到他在向他媽媽要第二冊了。

    在動不動就移山填海,毀天滅地的網路小說面前,金庸武俠的確式微了,這一點,從金庸武俠改編劇的演員表就能看出來。

    看金庸武俠小說的人確確實實的變少了,因為大家的選擇變多了,所以人們的注意力很難像上個世紀中後期那樣全部集中在一起,這是歷史大勢。

    不過只要真正接觸過金庸古龍和那個時代的武俠小說的人,應該都會喜歡上的。

  • 2 # 蘇不驚

    應該是看得比較少了。

    我的女兒今年11歲,去年她看了我推薦的三毛的《撒哈拉沙漠》,樂不可支,看了三四遍,每次的重點都不一樣,可見文筆和內容沒有問題!《射鵰》中丘處機和江南七怪一諾千金尋找和培養故人的孩子,全真七子馬鈺匿名教授郭靖內功(他明知郭靖要跟楊康比武,郭靖贏了,就是全真教敗了),王處一為了郭靖和黃蓉兩個小孩獨挑王府(王府哇,大哥!看一眼都是罪過),是何等樣人!現在一想起還讓我血脈噴張,浩嘆不已,可見價值觀也不是問題。那麼是哪出了問題呢?

    1.讀書的大環境和大背景:當年有句話叫“男看金庸,女看瓊瑤,不男不女看三毛”,可見其傳播帶有而今的網紅氣質。上初中時電視臺播放83版的射鵰,被家長告停了一年,說是影響孩子高考。我們更是在家長和老師的夾擊之下看完的小說,所以說其傳播有如開閘放水,是具有勢能的,對我的影響有如看電焊條打了眼睛,是灼傷性的,不可逆的。換句話說,帶了光環。

    2.閱讀習慣的改變和資訊渠道的多元:長春市有一個光復路批發市場,當年摩肩接踵,如今清淡了許多,除了需要硬體升級,產品附加值升級之外,更多的是受眾群體和消費習慣的改變。一旦開始,如有如支付寶懟現鈔,一打一個準。應該說一個群體或一個時代,擁有共同的記憶是幸福也是不幸的,共同的愛好代表著資訊的單一和主渠道!

    3.個體見識的提高和個性化的思考:當今的孩子更加有自己的想法,用郭德綱的話說“吃過見過”,所以即便看了,也不過是一本好小說而已。當年我為金庸小說中的愛情故事愁腸百轉,可能對我來說不只是武俠小說……

  • 3 # 渡派財商

    據我身邊的環境,身邊的小孩基本不看!我的小孩是不看的,電視劇也不看,金庸老先生,傳承的目的,基本達到,我們六零後,七零後八零後是金庸作品的忠實擁泵!也是傳承了書中的俠哦一本色,家國情懷,當下的時代傳承用更加自信的本色逐步展示,這是每個時代發展的必然存在,所以一個時代一種情懷,

    總之一句話!只有國家強大了,我們的小家才更有資格去關注自己喜歡的東西!不是嗎?

  • 4 # 使用者5793135010

    金庸武俠小說現在的青少年不看了。

    如今的精神文化生活極其豐富,每天的電視電腦手機都玩不過來,誰還去看書。

    我家孩子,一放學就玩手機遊戲。書也買過不少,還是自己主動要的,但是吸引力遠遠沒有各類遊戲來的大。何況金庸小說被翻拍多少遍了,為效率著想,為什麼還要再浪費時間去看書呢?

    純屬個人看法,有不足之處,你來打我呀!

  • 5 # 素衣山容瘦

    應該是看的少,甚至是不看了。而且不獨是金庸,其他人的武俠小說也不看。

    這種觀點並不是憑空而來,而是我觀察身邊的孩子們得出的結論。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金庸橫空而出,攜新派武俠風靡華人世界。在其後的二三十年裡,武俠小說幾乎成了每個華人青少年的課外必讀物。尤其是正血氣方剛的小男生,青春荷爾蒙氾濫,每個人都做夢想成為小說中的主人公,一朝得奇遇學成蓋世武功,名滿天下攜美同遊。因此許多男同學在課餘放學之際,津津樂道的就是大談大俠、武功。每個人彷彿都想充當百曉生重排一次兵器譜,或者仿作英雄榜、武功榜。當時有句話就是:開口不談金梁古,縱讀詩書也枉然。

    那個時期,武俠小說被家長老師視為洪水猛獸,絕對可以佔據被查抄物品的榜首位置。看武俠小說無疑成了學生和家長老師鬥智鬥勇的過程。

    可是任何事物都離不開它的時代背景,上世紀90年代末,網咖漸漸取代街旁遊戲機,成為青少年最愛光顧的遊戲場所。單機遊戲來勢洶洶,紅警、半條命、三角洲部隊、帝國時代、星際爭霸席捲一二三線城市網咖。從那時起,青少年靜下心來看書的就已經少了。

    其後,大話西遊橫空出世,開網路遊戲之先河,成就中國產網路遊戲霸主地位。舶來遊戲方面,暴雪風頭一時無兩。此時遊戲已經分流了絕大多數武俠小說迷。

    再其後,移動端網路文學粉墨登場(個人覺得pc端的網路文學對作家群體及創作環境創作模式產生深遠的影響,但是對讀者群並未造成生態破壞,直到移動網際網路出現),至此,許多讀者驚奇地發現:哇,原來小說還可以這麼狗血,這麼意淫,這麼低俗。但是,我喜歡。

    也許網路小說的出現就是為了展示自己的悶騷,迎合讀者的悶騷,可是它成功了,而且是非常成功。至此,昔日的武俠派金庸、梁羽生、古龍、溫瑞安、黃易;言情派瓊瑤、席娟、岑凱倫、亦舒;其他類三毛、席慕容、張小嫻、安妮寶貝紛紛被擠下神壇。

    素衣君已屆中年,今日仍在追幾部網路小說,身邊追小說的年輕人有大有人在,可是這些人中無一讀昔日的金梁古。

    素衣君細細思來,覺得人生充滿諷刺。譬如當初我小的時候,我的長輩舊觀念根深蒂固,看到我上學不用功,喜看課外書,沒少狠揍我。彼時非但不允許讀武俠小說,就是中外名著都不行。而今天,由於我自己的讀書經歷,我一向是放開了對子女的約束,推薦給他們讀,可是他們根本沒有他老子的興趣。

    雖然今天青少年學生買了許多名著在家,但那是因為教學大綱有要求,其實真正讀的並不多。不過與武俠小說相比,畢竟還算是有所接觸。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少年三國志哪個奶媽回血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