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ffdsa43

    吳祖澤,1935年10月19日出生,浙江鎮海人。1957年畢業於山東大學。中科院院士、軍事醫學科學院研究員,是中國實驗血液學研究的先驅,他在國際上首次獲得人緣性幹細胞生長因子,完成了世界首例胎肝造血幹細胞移植治療急性重度骨髓型放射病人,被譽為“中國造血幹細胞之父”。

    學術成就

    吳祖澤闡明瞭急性與低劑量率g線連續照射下造血幹細胞的輻射損傷程度與累積照射劑量之間存在的雙相特徵的機理。對這些動物的觀察結果在以後發生的幾起放射性事故病例的病程中得到了證實。應用染色體和性別決定基因作為遺傳學標誌,揭示了造血幹細胞群的不均一性。對人胚胎髮育中肝臟造血幹細胞效能和動力學作了系統的基礎研究,為臨床進行胎肝造血幹細胞移植提供了理論依據。證實了在胎兒肝臟中存在造血刺激因子、肝細胞生長因子以及低分子抑瘤物等三類因子。首次獲得了分子量為1.3萬道爾頓的人肝來源的肝細胞生長因子。近年來,開展了腺病毒載體介導的P53、B7-1、GM-CSF等多基因腫瘤實驗治療,顯示了良好的前景。

    放射治療

    20世紀70年代初期,吳祖澤由研究輻射生物化學轉向放射病的實驗治療,他的思維也從基礎研究與解決實際問題的需要出發,由分子領域擴充套件到了細胞領域。他經過對有關文獻作進一步的調查、整理和分析後,撰寫了一篇題為“放射損傷中造血幹細胞的損傷與恢復”綜述,從而啟動了對造血幹細胞的研究。他又利用英國帕脫森腫瘤研究所進修的機會,寫成了一本《造血細胞動力學概論》,是中國第一部系統地介紹實驗血液學基本理論和實驗技術的專著。

    20世紀80年代初,吳祖澤採用天然的性染色體和性別決定基因作為遺傳標誌,結合單個脾集落轉移技術證實了脾集落的生成細胞不僅具有重建髓系細胞的功能,而且具有重建淋巴細胞的功能,因而是代表了類淋巴—髓系多能造血幹細胞。更重要的是骨髓中除了具有造血幹細胞功能的CFUs(Ps-CFUs)外,還存在一類造血幹細胞,它們具有重建造血的功能,但不能在X或Y線照射小鼠的脾臟上直接生成脾集落(Pre-CFUs);以及即使在照射小鼠上能夠生成脾集落的細胞,有的也可能已經失去了造血幹細胞的基本效能而進入了造血祖細胞(Pg-CFUs)的行列。從而,提出了造血幹細胞群的不均一性的認識。

    肝細胞研究

    他開展了對造血幹細胞的效能研究,比較了骨髓、外周血和胎肝等不同來源造血幹細胞的生理性狀與生物學特性。在比較的基礎上,集中到對胎兒肝臟中的造血活動研究,完整地提出了胚胎髮育中肝臟造血和造血幹細胞的動態變化規律,為臨床開展胎肝造血幹細胞移植提供了理論依據與技術準備。他們發現4~5個月齡人胎肝中存在豐富的造血幹細胞,且此類幹細胞的增殖能力明顯強於骨髓來源的幹細胞。以此為理論論據,1980年他們與307醫院合作,成功地為一例遭受急性大劑量輻射損傷的事故病人作了胎肝造血幹細胞移植。這是世界上第一例胎肝移植治療急性重度骨髓型放射病的成功病例。

    為了進一步研究胎肝移植治療急性放射病人的療效機理,吳祖澤率領全軍造血幹細胞移植協作攻關組開展了胎肝造血幹細胞移植治療白血病的臨床研究。移植結果證明胎肝造血幹細胞可以在病人體內暫時植活又不發生嚴重的移植物抗宿主病,移植物在體內的存留時間有的可以長達一年之久,從而使病人順利渡過大劑量化、放療後的造血衰竭時期,即減輕造血損傷、促進造血恢復。

    核酸研究

    20世紀60年代初,正是國內放射生物學研究的興起時期。為了闡明哺乳動物細胞受電離輻射損傷有很高敏感性的機理,很多學者把注意力逐漸集中在生命的重要組成——細胞核染色質中的脫氧核糖核酸(DNA)上面。實際上,細胞中的DNA並不是孤立的,通常它是與蛋白質結合在一起構成了脫氧核糖核蛋白(DNP)。當時有些學者認為蛋白質與核酸的結合可以起到保護或減輕電離輻射對核酸的損傷。

    吳祖澤他們採用一些靈敏的檢測指標加以重複和驗證。為了取得比較天然的核酸樣品,他和一位技術員長期工作在0~4℃的冷室中,透過反覆的實驗,他們所觀察到的卻是出乎意料的,即DNP經電離輻射作用後,其中的DNA輻射損傷程度大於單獨照射的DNA,從而提出了一個新的觀點,即DNP中的蛋白質有可能透過能量傳遞等機理加強對其中DNA的輻射損傷。這一現象在輻射損傷原發機理研究中是有意義的,這篇論文是中國開展輻射原發作用研究中的早期代表性論著之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覺得在18-19賽季的西甲,冠軍會是哪個隊?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