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羅多德的《歷史》是用愛奧尼亞方言寫成的記述公元前6~前5世紀波斯帝國和希臘城邦之間戰爭的一部歷史名著,該書是西方學術界公認的第一部名副其實的歷史著作。在其《歷史》的開頭,希羅多德開宗明義,宣佈他寫作歷史的目的是為了記錄下人類的偉大功業,使希臘人的“蠻族”的作為不至於遺忘,並探討希臘、波斯衝突的原因。《歷史》構思深邃,場面宏大,鑑於希羅多德意在表現整個東西方之間的這場巨大規模的戰爭,因而牽涉到了當時的整個世界,表達了當時整個人類的精神面貌。因此,全書9卷雖以希波戰爭為主題,但卻組合了許多獨立的傳說故事。每卷大致都有一個相對獨立的主題。其中前四卷敘述的是埃及、巴比倫、波斯、小亞細亞、斯基泰和希臘的歷史,後五卷敘述的是希波戰爭的經過,止於公元前478年。在這部著作中,希羅多德文筆流暢,敘事生動,他以豐富的詞彙和散文形式,記敘了古代西亞、北非以及埃及等近20個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生活、政治制度、風土人情、宗教信仰等多方面的情況,其視野之開闊、材料之豐富和文筆之生動都是古代史學中前所未見的。他的《歷史》標誌著歷史學在西方的誕生,為西方歷史學建立了偉大的功業。關於《歷史》一書,研究者及歷代王朝的統治者都認為其貢獻如下:其一,希羅多德的《歷史》在西方史學史上開創了歷史記述的先河。古代的史書,大體有三種類型:即以年代為中心希羅多德在朗育《歷史》的編年體;以人物為中心的紀傳體;以事件為中心的記事體。在古希臘,如前所述,編年體出現較早,其次是記事體,最晚是紀傳體。在希羅多德之前,希臘人中已出現了史詩、史話、編年,但無記述體。希羅多德博採諸家之長,在史話的基礎上,以一事為主線,將搜求到的有關資料納入一個完整的事件系統之中,這種以事件發展為經緯的編纂體例,被後來的希臘另一大歷史學家修昔底德所接受、完善。此後,這種歷史記述體成為西方編纂的一種通用體裁。其二,《歷史》具有不可估量的史料價值。《歷史》雖以希波戰爭為主題,但內容並不僅僅侷限於戰爭本身。作者把目光遠遠投射到戰爭場景之外,東到伊朗高原、中亞,北到黑海,南到埃及,西到利比亞、非洲西海岸,他都不厭其詳地介紹了各地區、各民族的歷史變革、風俗習慣、宗教信仰、地理人種、經濟生活。給後世留下了有關這些地區、民族,惟一的最早的文字記載,其史料價值不言而喻。其三,《歷史》為後世樹立了客觀求實治史的榜樣。希羅多德是以希臘人身份著述《歷史》的,他雖然具有希臘人的民族感情,但他並不像時人那樣對非希臘民族抱有偏見。他尊重歷史事實,既斥責波斯對希臘的侵略,又對波斯文化作了讚揚歌頌。他認為習慣成自然,各民族都把自己的習慣視為最佳的,因此應彼此尊重。他甚至認為東方是一切文化和智慧的搖籃,特別注意到東方文化對希臘的影響。他指出埃及的太陽曆比希臘的歷法高明,希臘的字母來自腓尼基,希臘人使用的日晷最早是由巴比倫人發明的。甚至認為“幾乎所有神的名字都是從埃及傳入希臘的”。由於他對東方文化的重視,所以有人稱他為“親蠻派”。希羅多德是歷史批判方法的創始人,他的求實、客觀精神為後世嚴肅的史學家所發揚光大。希羅多德的記述原則是有聞必錄,但絕非有聞必信。他對史料的態度是:開門見山,直陳己見,肯定與否,態度明確;若對史料的真偽無法鑑別,或對同一事物有多種說法時,就承認有所不知,讓其存疑,並把不同說法都記述下來,讓後人鑑別。他說:“我的職責是我把我所聽到的一切記錄下來,雖然我並沒有任何義務來相信每一件事情。”其四,《歷史》崇尚民主、歌頌正義,顯示了歷史學家的高度責任感、使命感。希羅多德對希臘、尤其對雅典的民主政治推崇備至。他在人類歷史上首次提出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口號。這個口號被修昔底德借伯里克利的口而重申,成為後世民主政治的基本原則之一。希羅多德著述,意在訓世,在他看來,多行不義必自斃,那些驕橫一時、征服侵略的專制國王,無一不是過眼煙雲,身敗名裂,而希臘城邦高舉正義大旗,同仇敵愾,終究會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當然,由於時代的背景與歷史的侷限,希羅多德的《歷史》難免有著濃厚的宿命論、天命觀色彩。但瑕不掩瑜,這點小小的汙漬根本蓋不住《歷史》的偉大光芒。總體來看,希羅多德在史學方面的諸多建樹,為西方史學開闢了一個新時代,對西方史學產生了極為深刻的影響。也對世界各地的史學家們提供了最好的寫作典範。
希羅多德的《歷史》是用愛奧尼亞方言寫成的記述公元前6~前5世紀波斯帝國和希臘城邦之間戰爭的一部歷史名著,該書是西方學術界公認的第一部名副其實的歷史著作。在其《歷史》的開頭,希羅多德開宗明義,宣佈他寫作歷史的目的是為了記錄下人類的偉大功業,使希臘人的“蠻族”的作為不至於遺忘,並探討希臘、波斯衝突的原因。《歷史》構思深邃,場面宏大,鑑於希羅多德意在表現整個東西方之間的這場巨大規模的戰爭,因而牽涉到了當時的整個世界,表達了當時整個人類的精神面貌。因此,全書9卷雖以希波戰爭為主題,但卻組合了許多獨立的傳說故事。每卷大致都有一個相對獨立的主題。其中前四卷敘述的是埃及、巴比倫、波斯、小亞細亞、斯基泰和希臘的歷史,後五卷敘述的是希波戰爭的經過,止於公元前478年。在這部著作中,希羅多德文筆流暢,敘事生動,他以豐富的詞彙和散文形式,記敘了古代西亞、北非以及埃及等近20個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生活、政治制度、風土人情、宗教信仰等多方面的情況,其視野之開闊、材料之豐富和文筆之生動都是古代史學中前所未見的。他的《歷史》標誌著歷史學在西方的誕生,為西方歷史學建立了偉大的功業。關於《歷史》一書,研究者及歷代王朝的統治者都認為其貢獻如下:其一,希羅多德的《歷史》在西方史學史上開創了歷史記述的先河。古代的史書,大體有三種類型:即以年代為中心希羅多德在朗育《歷史》的編年體;以人物為中心的紀傳體;以事件為中心的記事體。在古希臘,如前所述,編年體出現較早,其次是記事體,最晚是紀傳體。在希羅多德之前,希臘人中已出現了史詩、史話、編年,但無記述體。希羅多德博採諸家之長,在史話的基礎上,以一事為主線,將搜求到的有關資料納入一個完整的事件系統之中,這種以事件發展為經緯的編纂體例,被後來的希臘另一大歷史學家修昔底德所接受、完善。此後,這種歷史記述體成為西方編纂的一種通用體裁。其二,《歷史》具有不可估量的史料價值。《歷史》雖以希波戰爭為主題,但內容並不僅僅侷限於戰爭本身。作者把目光遠遠投射到戰爭場景之外,東到伊朗高原、中亞,北到黑海,南到埃及,西到利比亞、非洲西海岸,他都不厭其詳地介紹了各地區、各民族的歷史變革、風俗習慣、宗教信仰、地理人種、經濟生活。給後世留下了有關這些地區、民族,惟一的最早的文字記載,其史料價值不言而喻。其三,《歷史》為後世樹立了客觀求實治史的榜樣。希羅多德是以希臘人身份著述《歷史》的,他雖然具有希臘人的民族感情,但他並不像時人那樣對非希臘民族抱有偏見。他尊重歷史事實,既斥責波斯對希臘的侵略,又對波斯文化作了讚揚歌頌。他認為習慣成自然,各民族都把自己的習慣視為最佳的,因此應彼此尊重。他甚至認為東方是一切文化和智慧的搖籃,特別注意到東方文化對希臘的影響。他指出埃及的太陽曆比希臘的歷法高明,希臘的字母來自腓尼基,希臘人使用的日晷最早是由巴比倫人發明的。甚至認為“幾乎所有神的名字都是從埃及傳入希臘的”。由於他對東方文化的重視,所以有人稱他為“親蠻派”。希羅多德是歷史批判方法的創始人,他的求實、客觀精神為後世嚴肅的史學家所發揚光大。希羅多德的記述原則是有聞必錄,但絕非有聞必信。他對史料的態度是:開門見山,直陳己見,肯定與否,態度明確;若對史料的真偽無法鑑別,或對同一事物有多種說法時,就承認有所不知,讓其存疑,並把不同說法都記述下來,讓後人鑑別。他說:“我的職責是我把我所聽到的一切記錄下來,雖然我並沒有任何義務來相信每一件事情。”其四,《歷史》崇尚民主、歌頌正義,顯示了歷史學家的高度責任感、使命感。希羅多德對希臘、尤其對雅典的民主政治推崇備至。他在人類歷史上首次提出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口號。這個口號被修昔底德借伯里克利的口而重申,成為後世民主政治的基本原則之一。希羅多德著述,意在訓世,在他看來,多行不義必自斃,那些驕橫一時、征服侵略的專制國王,無一不是過眼煙雲,身敗名裂,而希臘城邦高舉正義大旗,同仇敵愾,終究會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當然,由於時代的背景與歷史的侷限,希羅多德的《歷史》難免有著濃厚的宿命論、天命觀色彩。但瑕不掩瑜,這點小小的汙漬根本蓋不住《歷史》的偉大光芒。總體來看,希羅多德在史學方面的諸多建樹,為西方史學開闢了一個新時代,對西方史學產生了極為深刻的影響。也對世界各地的史學家們提供了最好的寫作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