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約累欲征伐,不恤軍士:國將危矣!”乃作《仇國論》一篇,寄與姜維。維拆封視之。論曰:“或問:古往能以弱勝強者,其術何如?曰:處大國無患者,恆多慢;處小國有憂者,恆思善。多慢則生亂;思善則生治,理之常也,故周文養民,以少取多;句踐恤眾,以弱斃強。此其術也。或曰:曩者楚強漢弱,約分鴻溝,張良以為民志既定則難動也,率兵追羽,終斃項氏;豈必由文王、句踐之事乎?曰:商、周之際,王侯世尊,君臣久固。當此之時,雖有漢祖,安能仗劍取天下乎?及秦罷侯置守之後,民疲秦役,天下土崩,於是豪傑並爭。今我與彼,皆傳國易世矣,既非秦末鼎沸之時,實有六國並據之勢,故可為文王,難為漢祖。時可而後動,數合而後舉,故湯、武之師,不再戰而克,誠重民勞而度時審也。如遂極武黷徵,不幸遇難,雖有智者,不能謀之矣。”
姜維不斷進攻曹魏帝國,使蜀漢全國憂愁悲苦。初級國務官(中散大夫)譙周,作《仇國論》,警告說:
“有人問:‘古代曾經有過弱國戰勝強國,用的是什麼方法?’回答說:‘我曾經聽說,強大而沒有外患,戒備會逐漸鬆懈。弱小而有憂患意識,常發憤振作。戒備鬆懈一定發生變亂,發憤振作一定萬事治理,這是正常軌道。所以,姬昌(周部落酋長)教養人民,用少數擊敗多數。姒勾踐(越王國一任王)愛護人民,用弱勢擊敗強勢,原因在此。’
“有人問:‘從前,項羽強而高祖(西漢王朝一任帝劉邦)弱,最後,以鴻溝為界,各自班師。張良認為,如果民心一有歸屬,便不易動搖,高祖遂發動追擊,終於斬殺項羽(參考前二○三年九月),豈不是跟姬昌不一樣?’回答說:‘當商王朝跟周王朝交替之際,君王世代相傳,跟臣屬的關係已經凝固,人民習慣於這種君臣關係。根部太深,不容易拔掉;盤踞太固,不容易移動。當那個時候,即令高祖出世,怎能單槍匹馬,取得天下?
“‘等到秦王朝撤除封國,改設郡縣之後,人民不堪承受秦政府的苦役,天下土崩瓦解。有的政權每年換一個君王,有的政權每月換一個領袖,人民像嚇破了膽的鳥獸一樣,不知道何去何從?於是,英雄豪傑,紛紛崛起爭奪,兇狠的程度,如同虎狼,行動迅速的得到的多,行動遲緩的則被吞併。而現在的形勢是:敵我兩國(曹魏及蜀漢)的君王寶座,已傳到後世,不是秦王朝末年那種滾水沸騰般的形勢,卻類似戰國七雄並峙。所以,我們只可以效法姬昌,不可以效法高祖。
“‘人民的負擔超過他們所能承受的限度,騷動擾亂的預兆就會出現;在上位的人不關心人民,在下位的人行為兇暴
伯約累欲征伐,不恤軍士:國將危矣!”乃作《仇國論》一篇,寄與姜維。維拆封視之。論曰:“或問:古往能以弱勝強者,其術何如?曰:處大國無患者,恆多慢;處小國有憂者,恆思善。多慢則生亂;思善則生治,理之常也,故周文養民,以少取多;句踐恤眾,以弱斃強。此其術也。或曰:曩者楚強漢弱,約分鴻溝,張良以為民志既定則難動也,率兵追羽,終斃項氏;豈必由文王、句踐之事乎?曰:商、周之際,王侯世尊,君臣久固。當此之時,雖有漢祖,安能仗劍取天下乎?及秦罷侯置守之後,民疲秦役,天下土崩,於是豪傑並爭。今我與彼,皆傳國易世矣,既非秦末鼎沸之時,實有六國並據之勢,故可為文王,難為漢祖。時可而後動,數合而後舉,故湯、武之師,不再戰而克,誠重民勞而度時審也。如遂極武黷徵,不幸遇難,雖有智者,不能謀之矣。”
姜維不斷進攻曹魏帝國,使蜀漢全國憂愁悲苦。初級國務官(中散大夫)譙周,作《仇國論》,警告說:
“有人問:‘古代曾經有過弱國戰勝強國,用的是什麼方法?’回答說:‘我曾經聽說,強大而沒有外患,戒備會逐漸鬆懈。弱小而有憂患意識,常發憤振作。戒備鬆懈一定發生變亂,發憤振作一定萬事治理,這是正常軌道。所以,姬昌(周部落酋長)教養人民,用少數擊敗多數。姒勾踐(越王國一任王)愛護人民,用弱勢擊敗強勢,原因在此。’
“有人問:‘從前,項羽強而高祖(西漢王朝一任帝劉邦)弱,最後,以鴻溝為界,各自班師。張良認為,如果民心一有歸屬,便不易動搖,高祖遂發動追擊,終於斬殺項羽(參考前二○三年九月),豈不是跟姬昌不一樣?’回答說:‘當商王朝跟周王朝交替之際,君王世代相傳,跟臣屬的關係已經凝固,人民習慣於這種君臣關係。根部太深,不容易拔掉;盤踞太固,不容易移動。當那個時候,即令高祖出世,怎能單槍匹馬,取得天下?
“‘等到秦王朝撤除封國,改設郡縣之後,人民不堪承受秦政府的苦役,天下土崩瓦解。有的政權每年換一個君王,有的政權每月換一個領袖,人民像嚇破了膽的鳥獸一樣,不知道何去何從?於是,英雄豪傑,紛紛崛起爭奪,兇狠的程度,如同虎狼,行動迅速的得到的多,行動遲緩的則被吞併。而現在的形勢是:敵我兩國(曹魏及蜀漢)的君王寶座,已傳到後世,不是秦王朝末年那種滾水沸騰般的形勢,卻類似戰國七雄並峙。所以,我們只可以效法姬昌,不可以效法高祖。
“‘人民的負擔超過他們所能承受的限度,騷動擾亂的預兆就會出現;在上位的人不關心人民,在下位的人行為兇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