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大學專業深一度
-
2 # 康夫泰
謝邀。古代怎樣教育子女盡孝的,我知道甚少,只說一二。首先每姓的祠堂有一套嚴格行孝制度,對不孝順父母的人有族長批評、打屁股、籠浸、出族等處罰。根據祠堂制度制訂家法,家長有絕對的權利。國家也有相應的法律措施、教育措施,如《弟子規》就是起蒙教材,裡面有很多的孝悌內容;選官制度的舉孝廉明文規定,不孝敬父母的不能當官。廿四孝圖是典型的宣傳資料。另外,社會中還流行一套,唯心的恐嚇人的神話,如不孝順父母會遭雷劈、雷火燒、死後下地獄受罪、下世轉畜牲等。這樣就形成了一整套教育人講孝悌的制度,誰不講孝悌,首先受到社會與記譴責,令人抬不起頭,做不好人。所以社會秩序較穩定,老人不愁年老的事。
現在社會的孝道雖然有法律規定,但宣傳甚少,學校幾乎無這方面教育,家長無法可施,很多年輕父母本身就不懂,有的甚至是博士也不知道孝道的真正含義和具體的內容,造成亂象叢生,啃老棄父母的、輕視父母的,虐待父母的事例時有發生,甚至出現了讓父母自生自滅的說法,給社會秩序造成混亂,使不少老人擔心自己不能自食其力甚至生活不能自理時的生活,特別那些無退休金的老人更加憂心沉沉。
-
3 # 菁菁1956
謝邀請,我只在戲劇上和書本上看過古代講孝道的一些事例,但有的有錢人和他們的子女也講了不少孝道,然而呢?那些出於古代名人不孝道的大有人在,古代咱沒經過,畢競己過去幾千了,說現實我們這個突飛猛進的國家,己沒有了兒女成群的,多的三五個兒女,少的一個獨生兒女,父母應怎樣教育己擺在議事日程中,我就有一個獨生兒子,在他小的時候我教育他就是懂禮貌,好好讀書,大學時又加一步教育就是,自強自力,發揮特長找個好工作養好自己,要成家立業了,還是告訴他,有家了要有份責任心,孝敬雙方老人,愛妻子,愛兒女,把自己的日子過好!父母早晚會離開你,這個家你得自己頂起來!幾個節段的教育兒子很聽話,表現很好!小時候吃什麼喜歡的東西都不會吃獨食先叫父母吃,青年時很愛學習也算良好,成家後沒有不良愛好!顧家照顧父母愛妻子,工作是電腦程式設計師做這個工作也很優秀,我很心慰,在教育上我從沒打罵過他,也沒用古代那一套教育他,只用自己曉之以情慢慢滲透他,這不一個即不抽菸喝酒穩穩的生活在這個現代競爭中的男子漢也能在家頂天立地了嗎?親屬朋友誇我教育的孩子好!但我一回味,我不也是父母這樣教育走過來的嗎?
-
4 # 愛寫文章的大叔
謝邀回答:人於在世,從幼至頤,正偏在扶,素質高下,各自造化,古有良驗,宜之遠揚,國家之分子……家家戶戶,都有接宗頂代之後,亦有長久短暫之別,興衰旺弱形距,人心所欲,亦擇優相往,者亦佳美,訓誨得適,可為不一棟樑,但這些得失,無少常訓之功,若無方者,可釆古人之驗,仁義禮智信,三綱五常之儀,其效非菲,何愁不忠不孝,這也與當今德智體相近,致用之法,其味不變,是文字表述不同而已。
-
5 # 李梅6613
現代社會節奏快,生活壓力增大,啃老、不贍養老人、不孝敬老人的現象比比皆是。
開啟電視機,上面充斥著愛情,男歡女愛。就是古裝玄幻劇,也是幾個男的爭一個女的,幾個女的搶一個男的,三角、四角亂愛,鬧的天下大亂。正面講家庭倫理的雖然也有,但為數不多。
在家庭,一對夫妻只能生育一個孩子。而這個孩子又承擔了太多的理想希望,無形中被嬌生慣養,過分溺愛,大小事儘量滿足孩子的要求,孩子說了算。因此,孩子不知道尊重父母長輩,不知道尊重別人,更不懂得傳統的孝道。
中國是禮義之邦,孝是中華傳統美德。古人從小就對孩子進行孝道教育,令人稱讚。著名的《弟子規》《三字經》《二十四孝圖》等,就是對孩子進行禮義孝道教育的典籍。
我以為,學古是為了用今。古代的中華傳統美德孝道,包括孝心、孝順都是愛心的延伸,是社會主義道德教育的組成部分。
1、孝心故事滋潤心田。
故事是幼兒容易接受的教育形式,寓教寓樂,啟滌心靈。比如孔融讓梨的故事,王祥為母臥冰求鯉,以及現代社會的田世國捐腎救母等,這些膾炙人口的孝心故事,都會在孩子幼小的心靈中種下愛的種子,播下孝的幼芽。
2、家長以身作則。
孩子模仿力強,有樣學樣。家長對父母的做法態度,為孩子樹立榜樣,孩子會跟著學樣。比如,過春節,家長給爺爺奶奶買好吃的,吃飯讓座,爺爺奶奶動筷子後,大家才能吃等,就無形中給孩子上了長幼有序的課,讓孩子知道尊重老人。
3、
回覆列表
古代的教育其實還是很有特點的
首先是社會主流道德的教化學校教育是少部分,更多是在社會的薰陶下進行的。
封建帝王一直倡導孝,甚至會以孝治國,漢朝就有舉孝廉這樣的選拔機制,讓孝子做官,一個不孝的人是不配成為官員的。明朝的張居正因為沒有嚴格執行三年丁憂,而成為對手攻擊的藉口。
長期從上至下的推行,孝深入人心,而且也符合大眾的心理習慣,畢竟養老要靠子女,老人對子女進行言傳身教的孝道教化也自然很有動力。越上層,對孝道的執行越嚴格,《知否知否》電視劇裡就可以看到這種昏定晨省的子女與長輩的問候禮儀。
其次故事、戲劇、評書等方式的教化再主流的道德,也不可能靠官府的人完全推行下去,更多是依靠口口相傳來教化的。
古代很多普通人不認識字,不要緊,製成簡單的二十四孝圖,有人講就可以了,你想啊,一大堆人沒事坐在一起聊天,聊的就是這些故事;各種地方戲,都會有孝的內容。長期下去,對於孝的理解就有了,再加上各種禮儀規範,普通人也可以接受到孝的教育。
即使到現在,家庭聊天,也會聊到身邊孝順的不孝順故事,無形之中就是一種孝道教育。
最後才是學校教育不是所有人家都可以讀的起書,在任何時候讀書都是要花錢的,所以當時能夠讀書的都是家庭可以承受的。不然不會有鑿壁借光這種連燈油都買不起的讀書故事了。
在私塾,就可以透過先生教學,背誦各類典籍,講述各種故事,灌輸各種關於孝的傳統理念。
學校教育是小部分人的特權,當然這部分人對孝道的解釋、傳播會影響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