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沉睡的天堂

    在古代時期,漢中的地區是位於秦嶺和大巴山脈而圍成的盆地之中,這是進四川最為重要的一條通道,是面對中原地區的強大門戶,就是因為這個,漢中歷來是益州的咽喉。早期的時候劉備強逼劉璋投降,隨後就入了益州,入益州後劉備才對漢中勢在必得。

    當時的漢中是由張魯所鎮守的,在劉備將要出兵前去攻打張魯的時候,不料張魯卻投了曹操,因此漢中成為了曹操的囊中之物。

    劉備剛剛將益州搶奪到手的時候就想過把張魯給招降,雖然張魯與劉備剛招降的劉璋有著很大的仇恨,但是劉備和張魯沒有任何的過節。

    張魯那邊剛收到劉備準備迎張魯的訊息後,張魯的一位部下就對張魯說道:“助攻要是想成大事的話,就應該投奔曹操,如果不想的話,就是追隨劉備”。這句話主要意思就是想讓張魯前去投靠曹操,當張魯聽到這個建議後也沒有任何的猶豫便直說道:“我寧願成為曹丞相的附屬,也不當劉備的座上客”,之後張魯就選擇了投奔曹操,不過既然剛才說到了張魯與劉備沒有任何的過節,為何不投靠劉備呢?

    我們先來看一下張魯與劉備到底有沒有愛恨糾葛,張魯作為天下大亂之中的割據勢力之一,他與別的勢力有著很大的不同,別的諸侯都是依靠帶領的軍隊所打天下,而張魯則是建立了個政教合一的政權,他不止是政權的執政者,也是五斗米第三代天師。

    張魯只與劉璋斷了關係,但是他與劉備是沒有過任何交集的,所以說劉備跟張魯他們二人是沒有過節的,但是既然沒有過節為什麼劉備向張魯伸攬枝時卻不僅投奔了曹操還放出瞭如此的狠話呢?

    若是真要說原因的話,想必也是為了未來的發展而想的把,畢竟張魯的五斗米教已經組建發展很久了差不多已經定型不好再有更大的發展了,若是投奔了劉備,基本便沒有了壯大的可能了,但是遠在他地的曹操就不一樣了。自張魯投奔曹操之後就帶著五斗米教前去了長安,洛陽,還有鄴城這三個地方,並不停的在發展五斗米教的教眾,五斗米教因有曹操的支援,在東晉時期發展的速度只能用極速來形容,沒有多久的時間便已經教眾遍佈北方和中原了。

    小編個人認為張魯之所以沒有投奔劉備並放出了這樣的狠話是因為他想向曹操所表示忠心,讓曹操不用擔憂他會再去投靠他人,也正是因此曹操也對張魯做出了支援,張魯的五斗米教才得以壯大了起來。畢竟劉備所處的蜀中五斗米教已經在哪兒發展過很久了,基本有意向的人也都已經入會了,所以曹操才是張魯五斗米教發展最有利的人選。簡直太有遠見了!

  • 2 # 老龔166916589

    演義

    曹操同劉備該投誰,要看他們二人的性格小說中是著者故意褒劉貶曹,誤導後世幾代讀者。其實從二人的性格來看:曹操陽鋼,劉備陰毒。所謂陽鋼曹操面相,總是一本真君難以近人,其實對待戰將謀士,心情比較溫柔,比如:①蔣幹蠢才,壞了曹操很多大事,曹操沒有處罰他。②再說殺楊修,其實楊修是個賣弄奇才,類教不改而殺之,為了雞肋,,攏亂軍心。經教訓後仍留在曹操身邊,後又犯事,不得不殺。③官渡之戰。袁紹愛將張郃,高覽棄暗投明曹操都給重用,張郃列入八驃騎之一,壽命也最長,袁紹髙級謀土許攸,獻計袁紹,袁紹非但不用,將其一家老小關押,逼得許攸投曹,曹操赤足迎接(即靴都來不及穿)出於心底歡迎。曹操用許攸計,攻擊袁紹塢巢屯糧草之處,殺了守將,燒燬糧草,曹操一戰成功④龐德是馬超的大將,馬超,馬岱兄弟兵敗投劉備,不得重用,而龐德投曹,忠於曹操,在樊城戰役中,備棺大戰關羽,後關羽水淹七軍而犧牲。

    。夠了,上述例子足以說明曹操的為人。

    。再說劉備性陰毒。當面始終笑臉相迎,看起來平易近人,而其心計陰毒,殺人在無影之中,下面也舉例,藉以真實:①魏延是長沙太守大將,關公戰長沙,與黃忠爭鬥,雙方武功在伯仲之間,第一天因黃忠馬失前蹄,關羽有則隱之心沒殺黃忠,說換馬再戰,黃忠說明日再戰,來日兩人再戰,黃忠拖刀計敗走,關羽追趕,黃忠回馬一箭,箭衝關羽頭盔紅櫻,這明顯報前日馬失前蹄不殺之恩,可太守在城樓看得一清二楚,並說黃忠反了,可身邊魏延大喊,我也反了,手起刀落,殺了太守開城門投降劉備,魏延認為棄暗投明,而劉備對魏延生有戒心,說魏延後腦生有反骨,疑他有前車之鑑,不得重用,臨死還作為遺言告戒諸葛,魏延不得重用。②馬超被曹操用離間計戰敗,投奔劉備,馬超也沒有得到重用,馬超是員虎將,如造反劉營無人可制,故命他戍邊,老死邊疆。③小舅子糜芳按歷史慣列糜芳是國舅應該是朝廷的封疆大臣,可劉備給他亇荊州公安太守,東吳夜襲荊州,糜芳不戰而降,各城守將見國舅都降吳,大家都不戰而降,包刮二把手治中潘浚也不戰而降,導至荊州失守,關羽殞命。④劉備早年無子認義子劉封,後甘夫人生了劉阿斗,劉備聽了關羽饞言,將劉封從城都外放到上庸孟達處,關羽敗走麥城,離上庸最近,關羽遣使上庸求救,而劉封不肯發兵導至關羽遇難,接著上庸失守,孟達投曹,劉封逃回城都為劉備所殺。⑤劉備東征為二弟報仇,諸葛,趙雲勸阻,因炎夏東征夭時不宜劉備不從,東征諸葛,趙雲一文一武,一概不用,史稱‘’蜀中無大將,繆化作先逢‘’,結果造成夷陵之敗,被東吳陸遜火燒連營八百里,劉備敗死白帝城。⑥在臨終託孤時還要疑心諸葛造反,說了句:‘’先生如孺子不可教,你自已為之‘’,給諸葛打了針預防針。

    。所以,劉備一世,他的疑心太重了,他對幕下除了關張,沒有一個信得過的。張魯兵敗,故只能投降曹操保險,同時還能稱漢臣(東漢)。最後我稱頌的當然還是曹操,世人對曹操儘管罵,他必竟是東漢獻帝的宰相,沒有篡奪漢獻帝的皇位。

  • 3 # 鄧眼看世界

    三國以來,諸侯之間的爭奪權力非常的激烈,在長期對抗和攻伐的情況下,最後突出了曹操和劉備這樣的兩位梟雄。那麼我們都知道,曹操一直都是漢賊和姦雄的稱呼,人們稱他為奸詐凶殘,名聲不是很好;而劉備在大家的心目中一向是仁義愛民的形象,還是大漢天子親自說的要讓他當皇叔,不管他在名義上還是正義上都在站道德的高峰。沒有任何疑問,劉備不管在哪方面上來說都比曹操佔盡了優勢,張魯知道漢中難保處在危險的情況下,為什麼選擇的是曹操,而不是投奔劉備?

    小編要說的張魯,大家對他的印象都不會太深,張魯的才華和成績都不太突出,在三國那個人才輩出的年代並沒有什麼出彩的地方,張魯最開始是在益州牧劉焉的手下工作,劉焉對他也很重視,但是好景並沒有維持多長時間,就有了巨大的轉折。劉焉去世劉璋繼承,由於張魯根本不聽劉璋調動,所以在生氣的情況把張魯家中的人全部殺了,這一下就徹底的激怒了張魯,就開始了激烈的鬥爭。

    劉璋很多次調動部將來擊打張魯,最後都是失敗的下場,從這也能夠看得出張魯很有軍事能力。在對方大戰的歷程中,張魯趁著這個仗勢來攻打巴郡等地方,以漢中穩住自己割據來的勢力。張魯在漢中的地方建立了自己的五斗米教,還招收了很多的信徒,而且還得到了巴夷其他異族的勢力支援,他的實力開始慢慢的壯大,劉璋對他非常的懼怕,但是又對他沒有辦法,還要時刻防備著張魯勢力的進入,從這裡可以看得出來張魯有著一定的能力。

    張魯在三國佔據了十年的時間,沒有爭霸天下的意志和想法,在曹操來對抗漢中的時候,他還沒有開始戰爭,就自己投降,得到了曹操不錯的招待。當時,張魯並不是只有一個選擇,這時的曹操並不像赤壁之戰的時候那麼無敵。而劉備在佔據荊州的時候實力也在慢慢強大,還趁著勢力把劉璋的益州,給拿了下來,名聲也很大,距離漢中也很近。張魯為什麼選擇來跟隨曹操,而不是選擇投奔劉備?在小編看來有以下的四個原因。

    首先就是,曹操和劉備兩個人的實力之間有很大的差別。曹操在赤壁一戰損失了不少的兵將,實力確實減少了不少,但是經過一番的沉痛反思以後,不僅厲兵秣馬而且還大量的聚集兵隊,慢慢的恢復了以前的實力。渭水一戰的曹操更是大破馬超和韓遂等等西涼的聯軍,再一次擁有了傲睨一世的實力和氣勢。劉備雖說拿下了荊州和益州,長時間的鬥爭也消耗了很多的實力,在這三年的時間裡的入川之戰更是花光了所有的積蓄。劉備和孫權雖說可以很曹操有一拼,他們之間真正的實力有一定的差別,他的心中劉備的實力只有一時可以與曹操來衡量,曹操早晚有一天有足夠的兵把他們都打敗。張魯其實投靠劉備和曹操沒有太大的區別,來跟隨劉備後面還會被曹操征服,還不如直接來跟隨曹操,這是一個多麼明智的選擇。從這可以看得出來,張魯是一個有眼光和見識的一個人,做的選擇也是非常的明智。

    再一個原因就是,曹操比劉備更具有一定的正義性。我們都知道曹魏的政權所有都是曹操一個人來管理和決定,在表面上雖說是尊重漢獻帝,但是每次外出征戰的時候都會以大漢天子的名義來進行發放號令,是兵出有名,在天下人的眼中這就是非常的正義性。劉備雖說號稱皇室之人,但是畢竟沒有地方能夠證明,還沒有漢獻帝身份正宗,那麼最多就算是一個諸侯,在曹操對戰的過程中還是佔盡了一定的優勢。

    第三個原因就是,劉備在取川的舉動並不是很仁義。劉備一直以來就是仁義愛民聞名遐邇,但是在取川的這件事情做得確實不太仁義,他原本是受到劉璋邀請來一起對抗敵人,結果光拿錢不做事,還搶佔了同宗兄弟的事業。張魯看到劉備這樣的舉動自然不會不肯翻臉來跟隨劉備。第四個就是馬超的原因。當年曹操把馬超逼得沒有辦法的時候,就前去漢中來跟隨張魯。張魯對馬超也很信任和重視,但是這個是劉備卻來挖人,派人來說服馬超歸降,讓張魯完全沒有了臉面。由於馬超的這一個原因,張魯肯定看不慣劉備的這些行為,不投靠劉備我們是可以理解的。

    在小編看來,張魯是一個很明智的選擇,就算劉備和曹操兩人的實力差不多,他之所以會不選擇劉備的原因,就是因為他的人品不好,不能只看到表面,要用他的行為和處事的能力來判斷一個人。其實他的這種做法我們還是有很多可以借鑑的地方,比如說就拿他那種長遠的眼光來看,這就是一個成功者必須具備的東西。如果做一件事情只能看到眼前的利益,而不能為以後的發展做鋪墊的話,那麼這個人本身也不會走得太長遠。所以說我們在做事的時候要看清楚事情的本質,知道我們需要的是什麼,想要達到哪一種目的。這樣我們做起事情來才會把效率最大化,會走得更長久。

  • 4 # 譜寫歷史長歌

    雖說是挾天子以令諸侯,但是曹操所代表的是東漢中央政府,聲威那是區區軍閥劉備所不能比的。

    更重要的是,張魯深知劉備的無恥,假披仁義的旗號,益州牧劉璋召劉備入川為援,結果引狼入室,益州天府之國被劉備鳩佔鵲巢。

    張魯甚至公開放出話來“寧為曹公作奴,不為劉備上客!”

  • 5 # 無想山

    他選的不是曹操,而是選擇的漢室江山,畢竟大漢王朝統治了四百多年,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勢力最強,但仍然是漢朝的丞相,張魯是漢朝的臣子,於公於私只能選擇曹操。

  • 6 # 反叛者的盾牌

    因為曹操實力更強,劉備實力相比曹操,太弱,張魯為了生存必須依靠更強大的曹操,而且曹操這人是個精神分裂患者,喜歡屠城,張魯也得考慮一下自己會不會被屠城啊,相反劉備沒有做過這些令人不齒的事情,就算投降曹操被劉備擊敗了,自己的漢中也不會被屠殺,

  • 7 # 我要嘗試一下

    劉備向來以仁義著稱,有口口聲聲要興復漢室;而曹操,名聲不如劉備好,被那些以漢室為正統的人罵做竊國大盜,奸賊!

    張魯不論選擇誰,都是為自己的生存和發展著想。他沒有別的出路的情況下,選擇誰都從這個角度出發。

    對漢室來說,他們都可以說不是那麼忠心,都有自己的想法,想另立政權。

    張魯本也是一個割據政權,但在曹操面前卻是不臣,當打不過曹操時只有歸順。

    張魯作為五斗米教的政教合一的領袖,手下布眾很多,他選擇誰都要考慮他自身和他的教眾,曹操用人不拘一格,在對待異己上,胸懷也較寬廣,他能達到張魯的要求,所以張魯選擇歸順他。

    1、劉備以仁義著稱,張魯對漢室和他來說就是犯上作亂的賊人。他不太能容納張魯。

    2、劉備口口聲聲興復漢室,並以此為己任,到處征討,那張魯就是他征討的物件。

  • 8 # 顛沛的獨角獸

    因為張魯的政治眼光不行。

    在三股勢力的博弈中(因為當時的地理問題,張魯他也只能在曹操和劉備之間選,不可能再聯合孫權)

    兩弱聯合去抗一強,兩弱才可能都得以儲存

    如果兩弱合併成一股勢力,這都是扛不住的。

    但張魯選擇與強的聯合

    那麼結果就是要麼自己先被吞併

    要麼幫助強的吞併另一個弱的之後自己被吞併

    他選擇曹操,首先就是沒有想到這一點。

    其次,劉備剛剛吞併了益州

    他肯定怕與劉備聯合,劉備趁機吞併漢中

    畢竟漢中是益州抵抗曹操的門戶

    最後,劉備很厲害

    但曹操更厲害

    不僅僅是曹操集團的勢力,還有曹操本人。

    所以他缺乏長遠考慮就選擇了曹操

  • 9 # 囧王者

    張魯為什麼投降曹操而不是劉備?這個問題,我們以現代人的眼光來分析三國演義,其實很容易得到答案!

    那就是在張魯看來,曹操的勢力和潛力遠勝劉備!別跟我談什麼劉備是中山靖王之後,在張魯看來他就是一賣草鞋的!

    當過半輩子軍閥頭子,土皇帝和宗教頭子的張魯,論出身他不比劉備差,論勢力更是遠勝劉備!他為什麼要投降劉備,對他來說,嘴炮,哭戲都沒用!在他看來,值得他投降的,只有拳頭比他大的!

    張魯最後的結局,善終!他雄據漢中近三十年後,投降曹操,官拜鎮南將軍,封閬中侯,食邑萬戶。前半輩子過的瀟灑快活,後半輩子把地盤和軍隊一交,自己去享受退休生活了!我們比的過張魯嗎

  • 10 # 桃禮滿天下

    首先,從個人的性格上來說。曹操的性格特點就是,狠辣,霸氣,有智謀,還有一點很欣賞有才之人。我記得關羽被殺死以後,他還去悼念關羽,並不記其殺下屬文丑顏良只恨。劉備的性格特點就是,心慈,仁厚當中透露著一點軟弱,極具耐心,從他三顧茅廬就可以看出一點點來了。再從兩個人的做事方法上來看,曹操是寧可他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所以這個就是他的風格,因此被稱作一代梟雄。對於劉備來說,他就是前怕狼後怕虎,總是交給下屬拿把握。但是,他的仁厚也猶如磁鐵一樣吸引了一些良才。

  • 11 # 池漢66

    張魯是仙族世家子孫,是西漢張良十世孫,東漢末年五斗米道的建立者張陵子孫,張衡之子,是三國時期五斗米道教主。傳說自張良白日昇天後,歷代子孫大多都白日昇天。張魯也是,可為仙族世家。

    三國時期在漢中,巴中統治約30年,以五斗米道教化民眾,實行政教合一。

    公元215年,曹操領10萬將兵攻打漢中,張魯逃往巴中,劉備派人招降,張魯說,我寧可投降曹操,也不投降劉備,最後張魯投向了曹操。我想原因有四。

    一、張魯原來就是曹操名義上的手下。曹操曾下文任命張魯為鎮民中郎將,領漢寧郡太守。雖然沒有正式招降,也沒有正式往來,但也是名義上的屬下,投向於曹操,應該順其自然。

    二、張魯族上是謀聖張良,張魯等多少有能得到真傳,看人看勢的本領還是有的,從實力上講,曹操遠強於劉備,要找主人,也要找個強大的。

    三、張魯原本就與益州的劉璋有殺母殺家室之仇,深仇大恨,雖然無法得報,但也不可能投向和劉璋同族的劉備。只要有選擇,他就不會投向劉備。

    四、益州已是他傷心之地,仇恨之地,也許他不願看到那個地方。

  • 12 # 阿亮說史

    漢中之戰失利後,張魯選擇投降曹操,為何不投靠劉備?下面為大家詳細介紹一下相關內容。

      三國戰爭故事見於《三國演義》第六十七回,發生在南鄭之戰期間,相關人物分別為曹操、張郃、徐晃、夏侯淵、賈詡、張魯、龐德和楊松。故事的大意是這樣的:

  • 13 # 而知而行的歷史

    公元263年,鄧艾在綿竹擊敗諸葛瞻後,蜀漢朝臣一片驚恐。按說鄧艾偷渡陰平小路,部隊人數不可能很多,成都作為蜀漢的國都,不管錢糧財帛或者軍隊民眾,可堪一戰。可是劉禪自己也心知肚明,蜀漢政權長期以來沒有解決好的內部矛盾,很容易在局勢危急的時候發作。總之,劉禪認為成都的士兵和民眾都靠不住,因此就召集了群臣來商議對策,大家議論紛紛,都認為應該去投靠盟國東吳。

    這時,一直不受蜀漢政權待見的益州本土派官員譙周站了出來,他說:“自古以來,沒有寄身別國做皇帝的事。今天逃到吳國去,理當臣服於吳國。可是大能吞小,小不能吞大,這是顯而易見的道理。承認這一條,就知道曹魏能併吞孫吳,孫吳不能併吞曹魏。與其向小國孫吳稱臣,何如向大國曹魏稱臣?稱臣是低聲下氣的羞恥事情,如果臣服於東吳,之後還得再臣服曹魏,哪裡還能一辱再辱,先稱臣於吳,再稱臣於魏!與其這樣,還不如一步到位,直接去投降曹魏。”

    劉禪此時所面臨的處境,與四十多年前割據漢中的張魯如出一轍。當時張魯也在曹操、劉備兩個梟雄之間,面臨著投降哪家的抉擇。不過,張魯比起劉禪聰明的一點是,他並沒有過多的猶豫,而是在曹操大軍進發漢中的時候就已經決議歸降曹操了。至於後來張魯當著劉備派來的使者黃權的面說的那句“寧為曹公作奴,不為劉備上客”則純粹邀功賣好的表演橋段,曹操自然也是照單全收。在張魯投降時,曹操親自迎接張魯,任命他為鎮南將軍,用客禮相待,封他當閬中侯,食邑一萬戶,同時還封了張魯五個兒子都為列侯,並替自己兒子曹彭祖娶了張魯的女兒。

    張魯和劉備都是當時的梟雄之一,彼此之間雖然沒有見過面,可是早就互通訊息,而且還有了過節。當初在葭萌關前,劉備很不地道地挖了張魯的牆角,這讓張魯很是受傷。

    劉焉、劉璋父子統治益州期間,因為沒有解決好土客矛盾,激發了多次政變。因為脆弱的統治基礎,劉璋在利用“東州兵”平定了一次政變之後,開始向當時已經消滅袁紹成為漢廷中央的曹操集團示好,以此來結強援,穩固自己的統治地位。可沒曾想曹操的鴻運勢頭在赤壁之戰中被孫、劉兩家攔擊,曹操不得不退出大部荊州,劉備則趁機奪下了南四郡,成為在益州邊山的新興勢力。

    在張鬆、法正等人的運作下,劉璋不聽其他大臣的建議,堅持以討伐張魯的名義邀請劉備入川,想以劉備客軍來震懾益州本土士眾。此時的劉備卻在背地裡籌劃著吞併益州的部署,只見他在葭萌關前不再前進一步,後來終於尋得機會向劉璋發難。劉璋本就闇弱,哪裡是梟雄劉備的敵手?很快成都被圍,危在旦夕。雖然劉璋與張魯也有嫌隙(當初劉璋因為張魯割據漢中不聽排程而殺了張魯的母親,故益州、漢中之間長期對峙),但在此時,益州邊上只有張魯一家能夠救援他了。所以,他派出信使,星夜求援。

    張魯當然不希望身邊出現一個強鄰,因此決定救援劉璋。派誰去呢?剛好,從隴西兵敗投奔他的猛將馬超正在軍中,派他前去,剛好可以敵得過號稱“萬人敵”的張飛等人。

    馬超原本在關中與曹操鏖戰,還曾經一把大火差點燒死了曹操,可是最後還是被曹操施展疑心計給折騰得大敗而逃。後來幾次反覆,終於也沒有能掀起大的風浪。眾叛親離之下,馬超只好流亡漢中,求張魯收留。

    馬超雖然領了張魯的將令,可是他並不開心,因為馬超認為張魯不是一個能成大事的主兒,而且張魯的部將對馬超也很不客氣,這讓一直以來心高氣傲的馬超心裡很不舒服,與張魯之間就有了嫌隙。馬超領軍攻打葭萌關,劉備正在圍攻成都的關鍵當口,大驚之下,也只得派了張飛回師救援。後來,劉備偵知了馬超與張魯不和的訊息,暗中派遣密使聯絡,幾個回合下來,馬超願意歸附劉備,並且僅用了10多天就幫劉備攻下了成都。

    張魯原本是派馬超去救援劉璋的,沒成想被劉備成功陣前策反,反而還送了劉璋一程。這不僅讓張魯損失了一員上將,更為要緊的是,旁邊還多了一個虎視眈眈的梟雄劉備。

    劉備在四川折騰的當口,曹操也沒閒著。他跟孫權在東南打了幾仗,發現奈何不了孫權,因此才掉頭往西,接連攻下了關中和隴西,勢力範圍已經與張魯接壤了。眼見得劉備坐擁兩州之地,且頻頻北犯,有窺視漢中乃至關中之意。曹操認為張魯斷然不是劉備對手,如若讓劉備得了漢中,關中防務情勢大壞,因此在建安二十年,曹操親提10萬大軍,攻打張魯,意在搶在劉備之前拿下漢中之地。

    張衛帶著幾萬人馬,藉助地勢,確實把曹操難為的夠嗆。當初諸葛亮五次北伐都沒有什麼成果,就可想而知曹操此時面臨的困難。曹操幾次攻擊不成,軍糧也將耗盡,就想要班師。可是在傳達命令的當晚,卻發生了一些小失誤。曹操的撤兵命令還沒有送達前線,前軍在夜晚迷路誤打誤撞闖進了張衛軍的營地。曹軍畢竟有經驗,遇到事情不要慌,先把聲勢造起來,又是擊鼓,又是吶喊衝殺,把張衛軍隊驚的四散。曹操大軍竟然以這種方式取得了勝利。

    張魯聽聞前線潰敗,知道漢中不可守,立刻帶領眾人跑到了巴中郡。手下人勸說堅壁清野,張魯卻說,財貨都是國家所有,貼上條子,讓曹操派人來取。曹操進入漢中城,看到漢中城府庫都是張魯貼的封條,心裡已經知道張魯有歸降之意了。

    張魯此時跑到了巴中郡,這個地點也是有講究的。巴中郡位於劉備、曹操的勢力中間,方便他們兩家都派使者過來。張魯的這種做派,曹操哪能不知道?倒是劉備上心了,他以為張魯與曹操打了一仗,必然不肯臣服曹操,因此就派人前去招降。兩家使者都到了張魯的府邸,張魯自然知道該選擇哪家,所以他說出“寧為曹公作奴,不為劉備上客”的話,自然也是待價而沽的意思了。

  • 14 # 波雲星

    張魯自己當時是如何想的,我們不能確知。但這不妨礙我們只能循著歷史發展的軌跡,在有所根據的基礎上,儘可能地站在張魯角度,進行揣測。

    一、抉擇的時點

    在此背景下,他急需為自己、為家族以及他的宗教事業做出一番合理的安排。

    二、現實政治力量的對比

    曹魏陣營已基本統一北方,雖然南向行動在赤壁受挫,但未傷曹操實力的根基。雖然有伏龍、鳳雛相助,實力明顯更強的曹魏陣營應該能夠取得對劉備的最終勝利。

    再說,曹操把持的東漢政權此前曾拜張魯為鎮民中郎將,領漢寧太守,在名義上張魯本就應尊奉朝廷的差遣。如今,曹操鋒芒所向,張魯無力自保漢中,與其二次歸順,不如一步到位。

    三、未來宗教發展的考慮

    在漢中,五斗米教的發展,有張魯政權保障,因為本就是政教合一。然而“師君”張魯老了,他身後的五斗米教如何發展呢?

    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一旦漢中被佔領,教眾勢必被強制搬遷到新主子的眼皮子底下。那麼,離開了漢中,哪個政權會更有利於擴大五斗米教的影響呢?

    往西,是劉焉、劉璋父子(如今被劉備奪取的)西蜀

    蜀地本就是道教發源地。東漢順帝時,張魯的祖父張陵攜弟子入蜀,以鶴鳴山為中心傳太上正一盟威之道,奉老子為教祖,尊稱太上老君,以《老子五千文》為主要經典,創立了道教,並設二十四治的基本單位。

    張魯的母親“有少容”,“兼挾鬼道”,過去經常往來於益州牧劉焉家。興平元年(194年),劉焉死,繼位的劉璋以張魯不順從他的調遣為由,盡殺張魯母及其家室。

    連五斗米道嗣師的夫人、師君的母親都敢殺,可見五斗米教在蜀地受到了迫害。如果投降劉備,那麼只相當於回到了道教發源地,但對於拓展道教勢力範圍的意義不明顯。

    劉備自己的軍糧都不夠,他會樂見張魯在那裡搶糧食嗎?別看諸葛亮披上道袍,呼風喚雨,他更是現實主義的政治家,強調的是鐵腕治蜀,五斗米教和西蜀政權的矛盾看來不可避免。

    往北,是曹操的魏國。

    黃巾軍、張魯相繼歸順了曹魏政權,絕非巧合,應該與曹操家學淵源和信仰有關。

    曹操獨攬朝綱,天下人都說他有不臣之心,有心人也在為曹魏的“天命”鼓吹。張魯掌握著的五斗米教,在這方面具有天然的優勢。相對曹操較為強烈的宗教需求而言,劉備一方始終認為天命未改變,對五斗米教的需求並不強烈。

    確實曹操也捨得下本,他任命張魯為鎮南將軍,封閬中侯,食邑一萬戶,兩家結為姻親,張魯的五個兒子也都封為列侯,曹操給予的待遇可謂相當豐厚。相對而言,託庇在財大氣粗的曹操手下,張魯可以利用曹魏政權寬待張魯家族之機,低調地在曹魏統治區內擴張。

    張魯降後,“太祖拔漢中民數萬戶以實長安及三輔。”張魯及大批漢中教民北遷後,或明或暗地向社會下層和上層傳播五斗米道。經歷曹魏和西晉,至東晉時,五斗米道取得了很大的發展,使五斗米道的勢力發展至北方和中原地區。

    如果從宗教事業考慮,順從曹操北遷,看來也是張魯的重大戰略步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新時代詩歌寫作方向有哪些?怎樣寫出高質量的經典詩歌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