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萬秋西域天山松

    平常人的心態,很簡單,只是把自己認為好的東西,傳遞下去,和同志趣的人分享,更是一種快樂的事,送人玫瑰手留餘香也就是這個理吧!

  • 2 # 回聲歌

    我覺得就是生活中都沒有一部分。把自己所看到的東西分享給別人也是一種享受。並不是找存在感。而是對生活的一種態度。

  • 3 # 天媛姐姐

    有兩個原因,一是生活太無聊了。工作忙的人是沒有閒時間去幹這種無聊的事情的。二是刷存在感,求關注。這種人很可能是沒什麼朋友,也沒什麼愛好,工作上一事無成,透過這種方式想吸引大家的注意力。

  • 4 # 愚者AND世界

    希望別人看到自己,注意到自己。

    內心可望被注視,希望別人關注自己,生活平淡缺乏樂趣,生活可能有些孤獨,對生活不順利的抱怨和發洩。

  • 5 # hi我是維維呀

    一個人如果無法從自己內心積蓄力量,於是就需要向外界獲取存在感。

    在現代社會,存在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標誌,存在感的缺失會導致無意義感,也會帶來價值感的缺失。

    就好像一塊獨立出來的拼圖,存在感的缺失會讓我們很難建立起跟外界的聯絡,獨立出來的拼圖也無法知道自己的價值是什麼。

    所以人這一生,刷的不是時間,而是存在感。

    存在感就是獲得他人的愛和認同,這其中當然也包括自己。 所有的焦慮背後,都隱藏著三個古老的話題: 我是誰? 從哪裡來? 到哪裡去? 我想起曾經看了6遍的電影《海上鋼琴師》。 “我們笑著說再見,卻深知再見,遙遙無期。” 很多人可能熟悉這句話,卻忘記了出處——電影《海上鋼琴師》。 該片於1998年上映後立即風靡全球,榮獲歐洲電影獎、美國金球獎等7項大獎。

    海上鋼琴師1900一輩子都在佛吉尼亞號遊輪上度過,到死都沒有踏足過陸地一步。 他是在頭等艙鋼琴上被發現的棄嬰,被水手養大。 他天賦異稟,無師自通擁有高超琴藝,許多遊客慕名而來聽他演奏,為他喝彩。 看過《海上鋼琴師》的人總會為之碎碎念,情緒被代入到影片,埃尼奧·莫里康內譜寫的原聲樂更是令人流連忘返,如痴如醉。 孤獨而自由,美麗而悲愴,彷彿在訴說一個亙古不變的傳說。 他或許就已經勘破了命運,追尋無限而這世界沒有盡頭。 他只想沉浸在自己的音樂裡自娛自樂,而不想成為被眾人消遣娛樂。

    這是一部讓人慾罷不能卻欲言又止的電影。 一個人內心的孤獨,參與到群體當中,這是人性的孤獨,孤獨好像都不適合來描繪,應該是寂寞。 在這個替代品橫行的世界裡,人人都在試圖透過藉助外界,確認自己的存在。 越來越多的人丟失了自我的意義與靈魂的本質。 越來越多的人變成了一顆孤單的螺絲釘,在巨大的社會機器中,執行著別人所期望的人生。 越孤獨,我們越愛透過分享證明自己存在。

    我曾經不理解為何會有朋友圈的出現。 後來才明白,朋友圈其實就是為了我們逃避的孤獨存在,因為朋友圈是一個刷存在感的地方。 一個人越孤獨,內心越是匱乏,其實越喜歡刷自己的存在。 這些愛刷存在感、愛炫耀的人,他們真的有表現出來的那麼幸福嗎? 未必見得。 因為通常一個人越炫耀什麼,內心就越缺乏什麼。

    炫耀,在很多時候,其實是源於內心的匱乏和不自信。 當一個人的內心越是匱乏,就越會不斷的在外界乞討注意力和關愛,想要透過外界的肯定滿足自己。 依戀理論中,講過依戀的形成過程。 我覺得可以很好的解釋了這個過程: 在嬰幼兒時期,對母親是極度依戀的。 因為需要被母親看到,才覺得安全。 也只有看到母親,內心才覺得踏實。 所以孩子在最初期,可以自己玩,但是一定要媽媽在身邊。媽媽一旦超出了他們的視線,他們就會又哭又鬧無法繼續玩。 這就是我們最初的存在感——安全感。

    後來,孩子長大,相信媽媽一直會在身邊。 有時候玩起來的時候,就會不讓媽媽看到,會推開媽媽。 內心會相信媽媽一直在身邊。 也就建立了一個信念:當我想自己玩的時候我就自己玩,當我需要媽媽的時候我只要一喊媽媽就會過來,我是安全的。 所以小孩子有時候會不斷的喊“媽媽”來刷存在感,證明媽媽是存在的。 於是安全型的依戀就被建立。 自命不凡的人大多看不得別人聰明,這本質上是在對抗自卑。 就像一個缺少家庭關愛的小孩子,會透過打架曠課來博取父母的注意力,事實上是一種存在感迷失的狀態。

    安全型依戀的小孩有這麼的特徵:媽媽不需要在場,只要小孩子的心裡相信媽媽一直在,他就可以很安心的自己玩。 相信自己一旦遇到危險,媽媽一定會出現來保護自己。 相信自己一有需要,媽媽就會出現。 他也可以看著媽媽去做自己的事,甚至離開一段時間,因為他相信媽媽始終會回來。 長大後,我們身邊的人、我們的社會,我們的朋友圈就成了媽媽的象徵。 我們渴望從他們那裡得到以前沒有得到的東西。 頻繁的刷存在感,朋友圈就成了媽媽的替代。

    一個人越是沒有內涵,越要處處表現自己有,也是一種刷存在感的表現。 我們按照世俗的規則長大成人,我們成家立業、養家餬口,在生活的壓力之下,我們被迫去了不喜歡的地方,做著不喜歡的事情,和不愛的人結婚。 我們的人生在世俗的軌道上平穩向前,而我們的面容卻淹沒在人群中變得模糊不清,一眼望去毫無分別。

    大話西遊裡面,最後有一句臺詞,很多人都沒看懂,至尊寶(轉世孫悟空)看著孫悟空的背影說,“你看那個人好怪,好像一條狗耶”。 多年前第一次看大話西遊的時候,我還年少輕狂,只看到影片裡的搞笑。 多年後我歷經滄桑,終於體會到故事裡的悲涼。 我懂了,活著活著,走在路上的我,越來越像條狗。

    身邊人群熙攘,自己心卻像久無人住的老房子一樣孤獨,破舊不堪。 一個人看電影,一個人吃飯,凌晨到天明,還在盯著手機發呆。 為了排遣這種的孤獨與無力感,我們拼命努力,想要得到更多,佔有更多,透過外在的獲得,不停的刷自己的存在感,確認自己的存在。 甚至失去理智,被慾望控制,向誘惑低頭。 最終,我們成為了自己曾經討厭的人,最終我們丟了自己! “你看那個人,好奇怪喲,像一條狗。” 也許會有一天你也會走在路上,像一條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擺放招財大象有什麼講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