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香行萬里

    一是言傳身教,二是以愛的方式告訴他這樣的不良習慣為什麼不好,會有什麼惡果,然後與他一起想辦法、訂計劃如何改變。注意,養成一個好習慣要堅持40天。

  • 2 # 五小2021

    1、分析具體是什麼行為?

    2、分析這種行為的內外因素。

    3、這些因素哪些可以控制或改善?

    4、制定計劃去控制或改變影響這些行為的因素?

    5、評估效果及改善措施。

  • 3 # 萊德玩具頻道

    分享一個應對孩子不良行為的10項具體做法,有預防性的,也有指導性的。文字有點多,希望家長們能耐著性子看完,相信會對您和您的孩子有莫大的幫助!

    創設合適的環境

    越小的孩子越需要活動的自由,也越需要可探索的事物。簡單地說就是越需要有事情可做,你可能不知道很小的孩子會因為“無聊”而哭鬧。如果孩子在適合他年齡的需要和興趣的環境中,就較有可能表現出良好的行為。

    示範恰當的行為

    社會學習理論認為行為不僅可以透過強化的方式習得,而且還可以透過“觀察”和“模仿”習得,即兒童僅僅透過觀察他人的示範性行為,就能夠習得某些新行為。如果你用叫喊去制止叫喊,用攻擊行為去應對攻擊行為,那麼孩子很快會模仿你的行為,特別是當他們發現這樣做很有用的時候。我們要努力為孩子示範謙恭有禮、親切、體貼、照顧他人的行為,對父母而言,示範是指導和規範孩子行為最有效的辦法之一。

    轉移注意力

    有一些不當行為僅僅是因為孩子生性活潑,過於好動,常常表現出與環境不相適宜的活躍。這種情況下我們很難去指責,而是要想辦法去轉移其注意力,找到方法把不當行為變成可接受的行為。例如,當孩子有使不完的力氣總是在家裡上躥下跳時,我們就可以把他帶到戶外去活動或給他安排一些出力氣的活幹。

    必要時採用身體控制

    如果出現問題時,大人在一旁,就較為適合提供身體指導。特別是對於善小的孩子,言語還不能指導他很好地控制自己,我們可以提供孩子所需要的身體控制,比如溫柔堅定地握住他的手以制止他的攻擊行為。很多家長一邊喊著“不行”,一邊放任孩子,這就等於支援他的不良行為。

    教孩子正確表達感受

    重視孩子的情緒,允許、鼓勵他們表達和接受自己的感受。對於孩子來說,語言是很重要的心理出口,它可以預防孩子積壓不良情緒。要教孩子表達“我生氣了”以及“我為什麼生氣了”。我們大人有很深的體會:很多事情說出來就沒事了,其實對於孩子也是這樣。

    及時給予反饋

    如果與某件具體事情有關的孩子之間出現了問題,我們最好保持在情感上不介入,而僅僅是採用反饋事實的辦法。比如當孩子在爭奪玩具時,你可以走過去,描述你所看到的,把你觀察到的事實和感受表達出來,促成孩子自己相互對話、討論,並最終由他們自己解決問題。

    滿足基本需要

    基本的需要包括食物、休息和鍛鍊,更高一層的有安全、保護、愛和親密。當需要得到滿足,孩子就會感到滿意,大量的不良行為就能夠預防。比如孩子想睡覺時常常會出現情緒和行為失控,這個時候我們只需要儘快地讓他入睡。

    讓孩子體會行為的後果

    這種方法又叫作“自然後果法”,就是不要急於把孩子從他自己所做的錯誤決定中拯救出來。比如孩子出門時選擇不穿外套,其自然後果就是他會感覺到冷,他可能過一會就會主動要求穿上衣服或在下一次就會想到不穿衣服的後果。在採用這種方法時,由於涉及到讓孩子自己做決定,他就要求大人對孩子保持足夠尊重的態度並要和孩子一起承擔可能引起的後果。

    適當地使用暫停

    適當地使用暫停,使孩子有控制情緒和自己調整行為的時間和空間。暫停並不是嚴厲制止,而是大人把孩子帶到另一個地方,成為孩子的幫助者,幫助他從失控中走出來,到一個相對平靜、較少刺激的環境中去。這與懲罰不同,暫停之後緊接著要進入幫助孩子解決問題的環節。

    獎勵正確的行為

    有種理論認為:如果你注意某種行為,這種行為就會持續出現;你忽視它,它就會消失。當孩子表現得很好的時候,要給予他特別的關注,但要注意的是表揚不要過度,持續不斷的表揚是不會起作用的。有些人堅定地認為,理所當然的行為不應該得到特別的關注,但行為主義者認為獎勵具有巨大的力量,即便這種獎勵僅僅是關注。需要注意的是不要試圖用獎勵來操控孩子的行為,讓孩子做我們想要他們做的事。而是要真誠而誠實地表揚具體的行為,比如說:“我看見你把東西讓給妹妹還教她怎麼玩呢,真像個大哥哥。”

  • 4 # 蛻變成超級媽媽

    其實大多數時候,在我們大人看來是不良行為的事情,於某個年齡段的小孩子而言只是“與其年齡相稱”的行為,而不是不良行為,家長要區別對待。

    比如那些剛蹣跚學步的寶寶喜歡見什麼都撿起來“嚐嚐”,這其實是孩子口唇敏感期的表現,他們是用小嘴巴探索這個世界呢;比如每次坐電梯三歲的然然一定要自己按電梯,如果哪次媽媽按了,那他就會哭鬧不止。在一些人看來,這孩子脾氣怎麼這麼扭呢?其實不然,因為許多父母不知道這是這個年齡段的孩子進入秩序敏感期了,一旦孩子內心的秩序感被外界打破,他們情緒就會產生劇烈變化,發脾氣,哭鬧。這時候父母一定要給孩子足夠的耐心和關照,而不是隨意給孩子貼“脾氣大”、“犟脾氣”的標籤。

    當然,生活中有些孩子確實是存在一些小行為問題的,心理學家認為:一個行為不當的孩子,是一個喪失信心的孩子。一旦發現孩子有某些行為問題時,作為父母要認真的反思自己對孩子的教育方式了,你是不是給予了孩子足夠的愛和耐心?當孩子犯錯誤時你是簡單粗暴的責罵孩子還是站在孩子角度分析評判呢?

    總之,孩子是否真的出現了小不良行為,是要父母分析判斷的,切記不能隨意貼標籤。也許孩子只是想透過這些“獨特”的方式引起“日理萬機”的您的注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宋代女性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