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萌萌的糯包子

    先說說這個制度吧。

    “子貴母死”這個制度,最早是漢武帝弄出來的。

    當時,漢武帝發現自己的孩子裡面,稍微成點器的就是劉弗陵,但是這個時候劉弗陵年級還輕,而作為其母親的鉤弋夫人,是個富有野心的女人。

    從什麼地方可以看出?傳說她的手天生成拳不能開啟,漢武帝聽說這個女人的神異,就讓她開啟手,結果發現手裡有個玉勾。

    聰明如漢武帝自然明白,這是一個人為製造的祥瑞,但是不妨礙把她帶入宮中,成為他後宮裡的一員。後來她生下了劉弗陵,更是母以子貴。這裡還有個傳說,說鉤弋夫人,是在懷孕14個月之後才生下的劉弗陵。而上一個生孩子生了14個月的人,是上古堯帝的母親。

    後來,漢武看了一圈自己的孩子,太子劉據謀反,次子早逝,劉旦不仁,劉胥貪玩,劉髆也因為牽連到謀反一事早逝,如今只有一個劉弗陵還能入眼。這個時候,漢武發現,那個有著堯母之稱的鉤弋夫人,反而成了最大的阻礙。因為她太年輕了,而漢朝時以孝為美的國家,這從漢朝皇帝諡號都要帶個孝字就可以知道了。

    為了給劉弗陵也就是日後的漢昭帝清除障礙,漢武帝決定處死鉤弋夫人。根據史記褚少孫的補記,《外戚世家第十九》裡的記載,武帝后來回答為什麼要處死鉤弋夫人——古今國家內亂的原因,都是因為主少母壯,女主人獨斷專行,淫蕩放肆,卻沒有人能阻止他們,你們忘記呂后的故事了嗎?

    這就是“子貴母死”這個制度的濫觴。不過這個制度並沒有延續下來,原因正如漢武所說,這個制度是用來防備主少母壯,大部分的君主,都不願意採用這個聽上去就非常血腥且而無人道的做法。

    時間往後撥500年,“子貴母死”這個制度,卻成為了北魏這個朝代的固定制度。

    這個制度的起因和漢武相似,都是有一個雄才偉略的君主——道武帝拓跋珪,他依靠母后和舅舅家族的支援登上皇位,卻發現母族和妻族逐漸尾大不掉,於是在他統一代北之後,逼死了自己母親,賜死了太子母親。就是從他開始,“子貴母死”成為了北魏這個朝代的沿襲慣例。當然,比較諷刺的是,拓跋珪另立一個太子的時候,又想做掉他的母親賀蘭夫人,結果被囚禁的賀蘭夫人召喚來自己的兒子,把拓跋珪給殺了……

    不過要說明的是,這種制度後來已經成為打擊政敵的一種手段,而且這種制度也根本阻止不了強勢太后臨朝稱制,比如著名的文明太后馮太后,兩個皇帝在她手底下照樣沒脾氣,因為這個制度殺的是生母,而其他的妃子是可以鑽這個空子的。比如馮太后自己就是透過撫養皇儲的方法,來控制將來的皇帝,而她則利用“子貴母死”這個制度,先後弄死了拓跋濬的貴妃李氏、拓跋弘之妻李氏和拓跋宏之妻林氏,在清除宮內對手後,成功的控制了拓跋弘和拓跋宏兩位皇帝,並長期臨朝聽政。

    所以,這個制度一是因為血腥,二是因為沒有起到相應的效果,所以,北魏自己也就持續了七代皇帝,就被元恪廢除了。最搞笑的是,擔心主少母壯,所以實行“子貴母死”的北魏,卻出現了非常多強勢的太后,比如竇太后、常太后、馮太后、胡太后……

    這也真是諷刺至極了。

  • 2 # 歷史研習社

    在現代社會之前,中國政治實是家族的擴大,政治關係是家族關係的延伸和發展。帝王由族長髮展而來,宰相由管家發展而來,而中國政治一向推崇的人治,也是大家族之中溫情脈脈的人際關係的發展。可是政治發展起來卻會反過來侵蝕家庭關係。所以在中國歷史上的政治鬥爭中,家庭成員內部的鬥爭屢見不鮮。

    政治鬥爭威脅親情關係是不可避免的,也經常會出現親人相殘的慘劇。但是在中國歷史上,有一個王朝,冷酷無情地將這種相殘的悲劇制度化了,那就是北魏王朝,這個王朝實行冷酷殘忍的“殺母立子”或曰“子貴母死”制度,意思就是冊立太子前,先賜死其生母,以防止母系外戚勢力干政。

    

    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塑像

    “子貴母死”制度極為殘忍,受到千古譴責,但這卻是鮮卑族拓跋部從遊牧民族向高度文明攀登的必經之路。早期的拓跋部落內與其它部族通婚。在紛繁複雜的部族鬥爭中,拓跋族在權力繼承上沒有確定的制度,一個君主的出現往往要依靠其母家的扶持,進行極為血腥的奪位殘殺鬥爭。而他一旦登上君位又勢必遭到外戚部族的干擾,引來另一波政治鬥爭。

    “子貴母死”制度的開創者和策劃人是北魏道武帝拓跋珪。道武帝在建立帝業的過程中沒有遭到太多外敵,主要精力都是在和自家部落鬥爭。他首先對付了以叔父為代表的父系勢力,成功後又開始用暴力手段強制離散妻族獨孤部、母族賀蘭部和祖母族慕容部,統一了代北,為後來拓跋族統一北方、結束亂世奠定了基礎。

    

    北魏平城遺址

    道武帝從部族君長成為一國之君之後,首先要考慮的是如何把帝位傳給嫡系子孫,確立父子相傳而不受干擾的固定制度。他深知部落習慣勢力的強大,這得到了他身邊一些漢族謀士的理解。這些漢族謀士為他出謀劃策,聲稱模仿漢武帝賜死太子之母的事蹟,立長子為儲君又賜死其母,這就是“子貴母死”制度。

    

    北魏文明太后馮太后塑像,她抓住子貴母死制度為鬥爭的武器實現擅權

    北魏後期實行“子貴母死”制度的社會條件已經消失,但是“子貴母死”制度卻日益強化。魏後宮漢女越來越多,皇子也多出於漢女,拓跋部族借婚姻干預政治的可能也越來越小。但是子貴母死制度並沒有淡化和消失,這主要是因為北魏後宮抓住了這一制度作為爭鬥的工具,相互攻擊,導致皇子備受摧殘,難以存活。

    從歷史上來,“子貴母死”制度表面上模仿了漢武帝賜死太子之母的典故,實際上卻切合了拓跋族從遊牧部族到皇帝制度的歷史發展,是拓跋族進化發展的必經之路。但這種制度畢竟是血腥殘酷的,讓人不得不感慨歷史是在血淚中前進的。史書記載,發明“子貴母死”制度的道武帝臨死之前追思以往的成敗得失,白天晚上都一個人自言自語,精神恍惚,自譴不已,實在是歷史的悲劇。

    參考文獻

    田餘慶:《拓跋史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華夏民族為什麼能作為一個整體延續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