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三思堂

    柔然,是公元四世紀後期至六世紀中葉,在蒙古草原上繼匈奴、鮮卑等之後崛起的部落制汗國,最高統治部落(可汗鬱久閭氏本部)為鮮卑別部的一支。402年,柔然可汗社倫統一漠北,正式建立柔然汗國,征服敕勒諸部、匈奴餘部,其勢力範圍“西則焉耆之地,東則北韓之地,北則渡沙漠,窮瀚海,南則臨大磧”(《魏書·列傳第九十一》)。

    當時中原正經歷東晉十六國後期、南北朝紛爭對峙。四世紀後期至六世紀三十年代中期,柔然與北魏和南朝形成了長期的並立。

    柔然主要遊牧範圍大體為今蒙古國全境、俄羅斯聯邦貝加爾湖地區,西面可達阿爾泰山西麓,東面至額爾古納河西岸地區,核心區在今蒙古國,有時汗國向西勢力可達古代西域即今中亞和中國新疆,向南勢力可達中國內蒙古自治區北部一帶。

    《木蘭辭》中“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和“燕山胡騎鳴啾啾”的燕山,指的是燕然山(今蒙古杭愛山)。

  • 2 # 北原321

    歷史上的柔然汗國

    柔然,亦稱蠕蠕、芮芮、茹茹、蝚蠕等等。北朝的碑誌、雜曲中,往往泛稱之為“匈奴”、“鬼方”、“兇奴”、“獫狁”、“北虜”、“北狄”等。“柔然”名號始於車鹿會之自稱。而“蠕蠕”之名則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對柔然侮辱性的改稱。北魏後期柔然又以“茹茹”作為自稱或姓氏。“柔然”一詞,有認為是“聰明、賢明”之意,或認為含有“禮義、法則”之義,或認為源於阿爾泰語的“異華人”或“艾草”等。   

         關於柔然人的來源,由於史籍記載歧異、簡略,有東胡、鮮卑、匈奴、塞外雜胡諸說。如《魏書•蠕蠕傳》提及蠕蠕為“東胡之苗裔”、“匈奴之裔”、“先世源由,出於大魏”;《宋書•索虜傳》、《梁書•芮芮傳》均認為柔然是“匈奴別種”。而《南齊書•芮芮虜傳》則以為是“塞外雜胡”。此外,歐洲歷史著作中有稱柔然為“阿哇爾人”(Avars),認為公元5世紀中葉,居住在太平洋沿岸名叫阿哇爾的民族,因大洋霧氣過重和龍蛇侵擾,向中亞遷徙,迫使Savirs(巴爾幹語)等族向西奔逃。阿哇爾即是柔然。而有的學者持否定態度。或認為柔然與悅般同族。   實際上,柔然最盛時,其勢遍及大漠南北,北達貝加爾湖畔,南抵陰山北麓,東北到大興安嶺,與地豆於相接,東南與西拉木倫河的庫莫奚及契丹為鄰,西邊遠及準噶爾盆地和伊犁河流域,並曾進入塔里木盆地,使天山南路諸國服屬。在柔然的發展過程中,逐漸融合了其它民族成分。根據《魏書》、《北史》及其它南北朝至隋唐有關史書記載,柔然所統轄的姓氏共有60餘種,其中屬於柔然的民族、部落有鬱久閭氏、俟呂鄰氏、爾綿氏、約突鄰部、阿伏幹氏、紇奚部、胏渥氏;屬東胡鮮卑的有託跋氏、丘敦氏、無盧真氏、樹格幹氏、尉遲氏、谷渾氏、匹婁氏、勿地延氏、莫那婁氏、叱豆渾氏、庫褥官氏、溫盆氏、樹黎氏、烏氏(烏洛侯);屬於敕勒的有乙旃氏、斛律氏、副伏羅氏(部)、達簿幹氏、屋引氏、他莫孤氏、奇斤氏、泣伏利氏以及東部高車等;屬於匈奴餘部的有拔也稽部(一說屬敕勒)、賀術也骨部、烏洛蘭氏;屬於突厥的有阿史那氏;屬於西域諸胡的有龍氏、高氏(一說為漢人)、希利垔、邢基祗羅回、侯醫垔等。此外,柔然內部還有一些漢人。由上可知,柔然主要是鮮卑、敕勒、匈奴和突厥等許多民族和部落所組成。因此,東胡之裔、鮮卑一支、匈奴別種之說,亦皆有一定的合理因素。   但就柔然統治者的世襲貴族而言,無疑是從拓跋鮮卑部落聯盟中分離出來的。柔然一個歸附北魏的首領阿那瓌曾對北魏孝明帝元詡說:“臣先世源由,出於大魏。”元詡回答:“朕已具之”,以表示認可。故有的史書直稱柔然可汗社為鮮卑社或河西鮮卑社。說明柔然、拓跋、禿髮均有一個共同祖源,皆由鮮卑與匈奴融合而成。柔然貴族是從拓跋鮮卑中分離出來的一支。隨著柔然勢力在大漠南北的發展,與進入中原地區的拓跋鮮卑分道揚鑣,出現的差異也越來越大。

    5世紀至6世紀中游牧於蒙古高原。他們辮髮左衽,居穹廬氈帳,逐水草畜牧,無文字,以刻木記事。最盛時期,勢力北到貝加爾湖畔,南抵陰山北麓,東北達大興安嶺,與地豆於族相接,東南與西拉木倫河流域的庫莫奚及契丹為鄰,西邊遠達準噶爾盆地和伊犁河流域,並曾進入塔里木盆地,服屬了天山南路南北兩道諸國。   柔然系東胡苗裔,與鮮卑同源。但也有記載說柔然是“匈奴之裔”、“匈奴別種”、“塞外雜胡”。傳說柔然始祖名木骨閭(3世紀後半葉),是鮮卑拓跋部的奴隸。子孫採用與始祖之名聲音相近的鬱久閭為氏。木骨閭之子車鹿會開始擁有部眾。4世紀中葉起自稱柔然。其族稱,北魏太武帝改用音近而有貶義的蠕蠕;唐修《晉書•載記》稱為汗蠕;南朝稱為芮芮;齊、周、隋史書中稱茹茹,可能是後來柔然族自己採用的漢字名稱。

       居然山也叫燕然山。不僅僅有實體含義(即今蒙古境內杭愛山),後來 還出現代指含義:在中國古典詩詞裡也代表征戰物件,因為,漢武帝時期著名的燕然山之戰及東漢時期打敗北匈奴時有著名的燕然勒功,所以代表中國-外敵關係裡的征戰物件。

    古代文獻提及燕然山的很多,其中,詩詞裡的燕然山一般都是代指徵戰物件,如唐代王維《使至塞上》中的"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宋代范仲淹的詞《漁家傲》中的"燕然未勒歸無計"。

  • 3 # 雨沐青峰

    我想這裡說的應該是燕然山吧。就是成語“燕然勒功”裡的燕然山,既現在蒙古境內的杭愛山。

    “燕然勒功”說的是東漢將軍竇憲率領漢軍及南匈奴、東胡烏桓、西戎氐羌大破北匈奴之後,封燕然山,勒石記功。

    而北魏時期的柔然,其鼎盛時的勢力範圍和曾經的匈奴基本重合,燕然山就位於其腹地。在竇憲“燕然勒功”三百多年後,北魏太武帝拓跋燾也率軍越過了燕然山,北擊柔然。

    在中原王朝與外族漫長的鬥爭史上,燕然山成為多次重要事件的發生地,其中以漢武帝時期的“燕然山之戰”和東漢竇憲的“燕然勒功”最為人熟知。

    “請纓不繫越,且向燕然山”(李白);“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范仲淹)。 正是因為燕然山在歷史上的特殊地位,使得它成為歷代文人詩詞中等待征服的敵人的代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寶寶拉肚子,吃了媽咪愛後便秘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