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就叫我傑逼好了

    1、出詩集.這個方式需要用到錢,一般分三種:一是自己掏錢出自己的詩集;二是欣賞自己做的詩詞的達官貴人資助;三是出版商要以此牟利而出詩集賺錢

    2、藝人傳播.最初的詩歌是和音樂、舞蹈結合在一起的,這是早期詩歌的一個重要特徵.所以很多詩歌便透過青樓、戲院等娛樂場所傳播,這也是為什麼那麼多的詩人才子經常光顧那裡的原因

    3、民間傳播.老百姓雖然做不了詩,但卻可以讀詩,就如白居易、杜甫等做的民間詩歌便在民間廣為流傳

    4、風景名勝的留詩.詩人經常有這樣的一個習慣,不管走到哪裡,一有什麼靈感或感慨,總是喜歡用筆寫下來,所以經常見到許多風景名勝上留有詩詞,一首好的詩詞會讓那風景名勝更加有名,而由此這些詩詞就流傳下來了,甚至比其他方式更加有效等等.

    當然除了這些,還有更多方式

  • 2 # 心理與管理諮詢

    開始是傳抄,所謂洛陽紙貴,手—手相傳,口口相傳。印刷術發明後先是雕版印刷,再是活字印刷。現在都鐳射照排了,

  • 3 # 陳明朗

    古代詩詞文章流傳下來是要一定運氣的。以張若虛這種“孤篇壓全唐”的才華來說,其傳世的作品也就兩首。如果遇到戰亂那就更沒有辦法,李清照的《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詞》都是在戰亂中失落的。能夠儲存下來的這部分精神財富已經是非常珍貴的歷史饋贈。當然即使只有一部分,也是非常豐厚的。首先我們要知道,古代的文字是透過什麼記載的,從一開始的龜甲、石頭,到後來的木簡、竹簡,再到後來的絲布、紙張,這些只是記錄文字的載體,如果要使文章詩詞流傳下去,僅僅有這些載體是不夠的,它還需要各種傳播和儲存的途徑。如果要問起如何流傳下來的,方法也是非常之多。

    一、官府的保護

    不管什麼朝代,都有專門藏書之處,這有賴於皇權的重視。西漢,皇室就開始大量收藏圖書,開國之相蕭何還在宮內設定了專門用來藏書的石渠閣、天錄閣。如果遇到焚書坑儒,那就有如天災人禍。

    二、圖書館的收藏

    西周的盟府,兩漢的石渠閣、東觀和蘭臺,隋朝的觀文殿,宋朝的崇文院,明代的澹生堂,清朝的四庫全書七閣,都對書籍進行了保護。

    三、大規模彙編

    如《永樂大典》,是朱棣組織彙編的一部中國古典集大成的曠世大典,它儲存了14世紀以前中國歷史地理、文學藝術、哲學宗教和百科文獻。共計22937卷、目錄60卷,分裝成11095冊,全書約3億7千萬字。這都有助於對於以往文章和思想的保護。

    四、詩板題詩

    詩板題詩,然後掛起來,供人閱讀。晚唐詩人薛能經過蜀地泉亭,曾看見“亭中有詩板百餘”,可見詩板題詩在當時很普遍,這也能流傳於世。

    五、題字畫和器物

    詩詞題於字畫和器物,經歷代收藏都有助於保護和流傳。如韋莊的《金陵圖》,王維的《輞川圖》。

    六、備份和傳抄

    古代文人為了怕孤本丟失,都會抄寫一到多份副本。而如果作品流行,更有許多親朋好友爭相傳抄,譬如曹雪芹的《紅樓夢》和蒲松齡的《聊齋志異》的傳抄本就非常之多。

    七、傳唱

    主要是樂工、教坊歌女的傳唱,如柳永“凡有井水處,皆能歌永詞。”當然還包括民間傳唱,許多詩歌都是透過傳唱流傳下來的。

    八、景點留詩

    亭臺樓榭的牆壁柱子,各種驛館、驛亭、寺觀等公共場所的牆壁、柱子,還有道觀、寺院、名山大川的石頭上,都是留詩的重要之處。

  • 4 # 徐文樞

    古代文人寫的文章和詩詞能夠流傳到如今,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如今我們所能看到的好的文章和好的詩詞,只是很少的一部分,大部分都失傳了,這不能不說是一件非常令人遺憾的事情。

    出版社是一個現代名詞,在古代是沒有出版機構的。大約是在唐代,才出現了《邸報》,有些類似現在的報紙。但它的內容有限,只限於抄發皇帝的諭旨,頒佈政令和重要情況的通報。

    那麼我們如今能夠看到的古人寫的文章和詩詞是怎麼流傳下來的呢?

    ①,來自官方的蒐集整理。例如我們熟知的漢樂府,這是漢代成立的機構,就是專門蒐集整理和加工來自民間的詩歌和音樂。例如樂府詩《長歌行》,其中有一句我們大家都很熟悉。“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作者是何人?我們不得而知,只能是標上佚名兩個字了。

    ②口頭留傳。古人許多優秀的文章和許多優秀的詩詞,大部分都散落在民間,一代接著一代,以口頭傳播的方式,得以流傳下來。但流傳下來的一般都是精品,因為時間太過久遠了,口頭傳播畢竟是最原始的傳播,因此古人的許多優秀作品,會產生傳播斷檔的現象,難逃遺失的厄運。

    ③在親友間的儲存和流傳。古代文人寫出的文章和詩詞,其目的絕不是自娛自樂。他也希望被別人看到,得到別人的賞識。怎麼辦?結社是一個最好的辦法,這有些像現在的文學社團。中唐的元白詩派,就是一個社團性質的民間組織。其骨幹成員就是元稹和白居易,所以才稱為元白詩派。我們所知道的白居易和元稹之間的交流,幾乎都是以詩的形式呈現的。一次元稹生病了,白居易很是著急,特意寄藥給元稹,並以詩代信,其中的一句是“且圖遙慰病中情。”。元稹收到藥後,也回詩相告“唯有思君治不得。”。

    ④,在樂坊和青樓間傳播。古代的詩與歌是不分家的,詩是最好的歌詞,譜上曲子就能夠唱,所以才有詩歌這一稱謂。好的詩,是深受樂坊歡迎的。古代的青樓女子,大都多才多藝。遇有好的詩詞,她們便會爭相傳唱。唐代有一個叫關盼盼的青樓女子,歌喉和演唱技巧都非常高。相傳她演唱《長恨歌》可以不用分段,一口氣便能把全詩演唱下來。因此,人們都爭相把自己的好作品送給她,透過她的演唱,便在社會上流傳開來。

    ⑤,為名勝建築寫文、題詩。這也是一個很重要的流傳方式。例如范仲淹的《岳陽樓記》、崔灝的《黃鶴樓》、蘇軾的《題西林壁》等等。這種方式最受文人墨客的喜愛。就連宋江這個半吊子文人,不也在潯陽樓的牆壁上還題了一首反詩嗎?受古人的影響,現在有許多遊客也喜歡在古蹟上刻字,“某某某到此一遊”成為最經典的留言。不過這是一種很不文明的行為,應該禁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的網友說“是因為theshy聽不懂中文,才上去1v5,最終導致IG奪冠的”,對此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