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站在宇宙之巔

    他母親思想落後,沒有認識到滿清也是華人,是為了統一中國而進行的符合人民需要的戰爭。她還是在用華夷之辨的思想認識清軍入關的戰爭,自然她認為自己的兒子做了漢奸。

  • 2 # 夜月190

    明朝的臣,又是清朝的臣,識時務者為俊傑。但是再過去,好女不侍二夫,忠誠不侍二主 。古代人以氣節為重,崇禎皇帝掩面自縊,大明雖亡氣節不失。臣子以自己利益為重,便會誤國誤民。

  • 3 # 北洋水兵

    題目中描述的那段沒記錯出自於《廣陽雜記》這本小冊子,不過《廣陽雜記》是很不靠譜的玩意,其中很多段子都經不起推敲,反而能體現漢族人死鴨子嘴硬這一優良傳統,只能當笑話看,包括這個洪母罵疇的段子。

    《廣陽雜記》是這麼寫的:

    洪經略入都後,其太夫人猶在也。自閩迎入京,太夫人見經略大怒罵,以杖擊之,數其不死之罪,曰:“汝迎我來,將使我為旗下老婢耶?我打汝死,為天下除害。”經略疾走得免。太夫人即買舟南歸。

    然而實際上卻是這樣的,順治四年二月洪承疇就派人回老家接老母,老太太歡歡喜喜的去江寧見兒子,七月母子於江寧團聚,次年洪承疇帶著老太太去了北京,同行的還有他胞弟和他侄子,即民間傳說中那個頭不頂清朝天,腳不踩清朝地的洪承峻父子。這就和《廣陽雜記》有出入,因為《廣陽雜記》只寫洪母入都,而實際上洪承疇母子團聚是在江寧;同時《廣陽雜記》根本沒交待具體時間,沒有說服力。所以綜合判斷,我只能認為《廣陽雜記》是在編故事,也有可能是道聽途說。

    順治八年,老太太才回福建老家,這其實是因為老太太年事已高,水土不服,再加上思鄉心切造成的。洪承疇送老母回家的事雖然沒有奏請順治,但是順治認為洪承疇孝親而不追究,洪母順治九年去世福建官員前去代表順治喻祭洪母,而且順治喻祭洪母用了很多讚美女德的詞藻,還賜了祭壇以及賜造墓穴,並追封一品夫人。

    如此說來,如果真的如《廣陽雜記》中洪母罵疇那個段子,洪母不會和洪承疇去北京,也不會把全家都接到北京,也不會一直到順治八年才會老家,更不會有順治得喻祭。所以這一切皆說明,《廣陽雜記》在編故事。

    所以,歷史是一門嚴謹的科學,不是可以認人打扮的小姑娘。

    全文完

  • 4 # 江東汪郎

    假的,根本就沒有什麼洪母罵子,都是當時的人們意淫出來的。

    為什麼?因為在明清交替之際,洪承疇的降清對故明官員的思想造成的波動極大,讓那些反清義士看到了兩條路:或賣國求榮,或以死殉國!

    事實上,洪承疇在擔任清朝的招撫南方總督軍務大學士期間,成為多鐸平定江南的鼎力助手。

    毫不誇張的說,江寧、寧國、徽州、南昌、南康、九江、瑞州、撫州、饒州、臨江、吉安、廣信、建昌、袁州等諸府都是在他的招撫和謀劃下被清軍拿下的,所以史書才有“江南眾郡縣以次定”的說法,這還不算洪承疇坐鎮湖廣為清朝平定西南的出謀劃策!可以說他是清朝入關後對故明臣屬和百姓最危險的漢奸!

    心懷故明的人們不願意相信曾經大明朝的洪督師會作出這樣人神共憤的事情,更不願意相信這是儒家“忠君愛國”的教育失敗!

    既然如此,那肯定是家庭教育或是本人後天的道德淪喪!

    但古人講究孝,這是社會倫理的根本!所以一般不會把子女成人後作出的和社會倫理相違背的行為打上“子不教父之過,慈母多敗兒”的標籤,更多的還是把這類歸結為當事人自己的問題,即道德淪喪!

    基於此,劉獻廷(清初地理學家,祖籍蘇州,寄籍京師)才會在《廣陽雜記》中隨手寫下了洪母罵子的橋段,以發洩心中對洪承疇的不滿,以明確表達儒家宣揚的“忠孝仁義信”是正確的,父母的教育也沒有大問題,洪的所為完全是他自己的選擇,和儒家沒有任何關係!而事實上,洪承疇隨多鐸駐紮江寧(今南京)後,第一件事就是把自己的老母等一家人全部接到身邊享福去了,老人家之所以要回故里,不是因為洪承疇降清,而是水土不服而已!

    當然站在今天的角度,明清之際激烈的民族矛盾確實影響清朝的統治,洪承疇的行為客觀上為清朝的統一作出了貢獻,所以現在有人歌頌洪承疇也是一種需要。

    但任何事件和人物難道不應該代入當時的歷史環境中去分析,去看待嗎?站在1644年(順治元年)清朝入關至1663年(康熙二年)洪承疇死的那個特殊時期,對當時的故明屬臣和百姓來說,洪承疇的所作所為難道不是漢奸麼?真正的漢奸!

    所以洪承疇才會被乾隆列入《貳臣傳》中,被用於警示大清國的所有臣工,忠君愛國才是你做人做官的第一條行為操守,否則就是可恥的!

  • 5 # 暢心所言

    記得早年間看過一本小人書《素月孤舟》講的正是這位先朝老鄉洪承疇。書中講述洪承疇降清以後官拜大學士引清軍一路平定江南大部。進駐福建泉州府境內,一日身著花翎馬褂,一派新朝顯貴模樣帶全班隨扈鳴鑼開道衣錦還鄉,回到南安縣英都故里,鄉里保甲迎訝報告才得知,家中老母及妻子己搬離舊居祖厝,移居到江邊大榕樹下新搭的高腳吊樓裡(寓意上不戴清國的天,腳不踏清國的地)。洪承疇慌忙前往晉見母親,只見母親頭戴鳳冠霞披身穿新嫁衣端坐堂屋之中,承疇入室大駭急問母親,孩兒今日高官厚祿榮歸故里,專來迎接母親共享富貴歡敘奉孝於高堂,不疑母親為何此般打扮相見呢?洪母怒懟而言,你空讀孔孟之書,辜負皇恩浩蕩,失地誤國,竟敢貪生怕死叛君失節,為虎作倀援敵滅國,老身怎麼就不能棄貞奪志再嫁新夫換門改姓呢?洪母一番義正嚴辭痛斥之下,洪承疇無言相對羞愧不堪,汗流浹背返身蒙面逃離家鄉,從此以後再無顏面回到故鄉,後人結合民族英雄史可法的事蹟撰聯譏之:”史鑑流傳真可法,皇(洪)恩未報反成仇(承疇)”來羞辱他。這是流傳在我們泉州府周邊的歷史一幕,故事雖短卻能體現了我們古老的文明中包含著強烈的愛國忠心,雖然時至當今仍然不乏有如明末之秋洪(承疇)吳(三桂)之流,太平時高居朝堂道貌岸然身著禽獸衣冠,國難當頭卻效汪(精衛)梁(鴻志)諸逆甘當賣國奸賊,但是每逢國難當頭樸素的愛國理念尤如洪母嶽(飛)母一樣深植人心,她們雖說是裙釵之身女流之輩卻勝似洪吳汪梁千倍萬倍,有如此識大義的中華母親,我們大中華(五族共和)必然會永訖世界民族之林長勝常青。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掙錢的目的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