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異能人類茶話會
-
2 # 芳華校園
任何一種單一的教育,其實都是一種很偏頗的教育。
什麼賞識教育、快樂教育、成功教育、挫折教育等等,都不要單一的去實施。這就像你一生都在誇讚一個孩子,或者是一生都在貶低一個孩子,最終的教育結果可想而知。
所以要把多種教育結合起來,使孩子在生活中經歷磨難,戰勝挫折;在生活中體驗快樂,走向成功;在激勵中樹立自信,迎來希望……
所謂的苦難教育,也就是挫折教育。適當的讓學生認識到人生有Sunny也有風雨,不全是坦途,這對豐富孩子的人生經歷,培養孩子堅強的毅力是十分必要的。但是,絕不可將挫折教育單獨使用,不然就會挫傷孩子的自信心,使孩子喪失前進的勇氣和力量。所以一定要強調“適當”二字。
-
3 # 小韭漫談教育
“苦難教育”當然需要啊,而且一直需要!“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嘛......
01)苦難與挫折教育必須從中小學生抓起。近幾年來,小學生、中學生、大學生包括碩士博士生在內,幾乎每年都會出幾單令人感到相當遺憾的事情,歸其原因,還是經歷的苦難太少。
推薦所有學生,都去讀餘華的《活著》,看看別人那麼不容易,為什麼還能選擇堅強!雖然現在的物質生活及精神生活確實比幾十年前豐富了很多,但大多數人的學習、工作及生活仍然都不是一帆風順的。
因為現在的競爭壓力更大了,而且周圍環境也在時時鞭策著我們,去追求更高層次的生活,於是我們在付了出更多的時間與精力後,收穫並不見如人意,人就會變得很焦慮。
這種焦慮,有些心志不堅強的人就不能承受,會想不開,會抑鬱,會做出種種非理性的行力。
我想,也許這類人群,可能早些時候沒經歷過太多的苦難與挫折,相對承壓能力差一些吧,所以心理素質相對脆弱?
02)據說猶太人之所以能成為一個優秀的民族,就是從小教育孩子多吃苦,多走點彎路,以此鍛鍊孩子的意志。
近十多年來,我們的社會也意識到挫折教育的重要性了,也開始提倡挫折與苦難教育,不能給孩子太多的表揚,要適當調侃式批評。
莫泊桑說:人的脆弱與堅強都超乎自己的想象。走過之後,我們都知道,自己的承壓能力其實超乎想象,一路走來的過程也許會有些辛苦,但回過頭來,我們通常會發現自己又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
03)其實,生活有時雖然不像我們想象的那麼美好,但也不會太糟糕。關鍵要看個人的心態,在經歷挫折與苦難時,能積極保持一個樂觀的心態,才是極為重要的。
因為每一次的坎坷與艱難,都在悄悄為我們的成長鋪路。
一個朝代,一個民族都應該時刻勞記: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
-
4 # 學習能力訓練
苦難教育倒不用,但是現在也不能一味的快樂教育,那麼,你的感受?學習是快樂的,還是學習是痛苦的,或者是說學習是辛苦的呢?我們要勇敢的面對一個問題,就是學習,他肯定是伴隨著的辛苦和痛苦的,因為只有你成長的時候,你才會有痛苦的感覺,也就是說,當你痛苦的時候,這就說明你在成長了。
-
5 # 漢字寶典
苦難教育實際上是和近年炒作的"快樂教育"相對應的一種提法,還有稱“挫折教育",大概是一個意思。
其實,我們沒有必要非給孩子設計出一些"苦難l“或者挫折來,讓孩子們“受教育“!
只要我們不要事無鉅細地“幫助"孩子去做他該做的事,還生活、學習以本來面目,孩子必然會遇到一些困難或者失敗,十七這個時候讓孩子們自已去想辦法解決或者克服,自然就是一種挫折或者苦難,比如:變天冷了,雨天了,我們只需要提醒(注意是提醒)他多穿件衣服,打把雨傘,就行了,如果他沒有聽或者忘了,自然他就“吃苦了,下次他就會注意了。他也就成長了。
而現實往往是,怕孩子冷,怕淋雨,我們就開車去送他上學,忘了拿雨傘,親自給送到學校。
我們每個家長只要心中裝上“教育"之愛,也就是始終判斷這件事對孩子的成長是否有利,生活中的苦難和挫折就足夠教育孩子。而不是僅僅裝著“血源"之愛,處處怕孩子“受罪"就足夠了!
大可不必故意製造“苦難“、“挫折“去“教育"孩子!這樣往往會適得其反!
-
6 # 劉二那點事
新時代的少年兒童生活得太幸福。從來到這個世界的那一刻起,被爺爺奶奶、爸爸媽媽以及七大姑八大姨簇擁著,照顧著,每天都在幸福的蜜罐裡成長著。或許,在他們的心目中,根本不知道“苦難教育”。如果讓小小年紀的他們接受苦難教育,一是不太現實,二是效果也未必會好。因為他們與苦難教育完全隔絕,就如兩條永不相交的平行線沒有一點交集。可以對他們有針對性的進行憶苦思甜教育。比如透過參觀革命烈士紀念館、到農村體驗生活等等方式,使他們深知生活中充滿著酸甜苦辣。只有珍惜現在美好的生活,努力學習,長大以後才能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
7 # 七格2007
大大需要,飲水思源,要始終牢記和平來之不易,強國富民才能贏的尊重,生於憂患,居安思危,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要從小樹立,少年強則國強,慘痛的歷史永不可忘,深刻的體悟才能激發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巍巍中華,不容侵犯,不服來戰!!
回覆列表
我們聽說過很多教育模式,其中既有相輔相成的,也有截然相反的。當“賞識教育”被更多家長摒棄之後,“苦難教育”似乎有東山再起之勢。那麼我們需要苦難教育嗎?
河北女孩王心儀的一篇《感謝貧窮》,讓很多家長走上了苦難教育的路
儘管家中貧窮,但是崔慶濤、王心儀們的勵志傳奇讓更多的家庭相信了苦難教育的成功。但是這是苦難教育真正的結局嗎?筆者表示了懷疑。我們都承認,如果給這些在苦難中成長的孩子更好的環境,他們可能會走上不一樣的成長道路。或許會更好,或許不會,這本身就說明苦難不是成長必要的條件。
每年考上清華北大的學生數以百計,他們都是中國未來的棟樑。但是他們都家境貧寒,歷經挫折嗎?不是的。他們中的大部分,甚至是絕大部分,都從小成績優異,備受老師家長的喜愛,順風順水,最後走入最優秀的高等學府。
苦難教育會出人才嗎?會的,但是並不是所有人才都要經歷苦難教育。
苦難教育可以有,但是也要適度
說到這裡,我們需要重新審視什麼是苦難教育。
1、人為地刻意創造一種相對現實生活而言可以稱之為苦難環境的環境,使受教育在該環境下身體和心理都遭受苦難,企圖從創造的苦難中獲得教育。 2、將受教育者轉移至相對現在其所處的空間更加貧窮,或者落後的地區,在貧窮或落後的環境中生活一個主觀認為比較合適的或者可能起到作用的時間。歸根結底,苦難教育,重在苦難上。苦難教育的宗旨是從經歷的苦難中學習成長,創造的苦難決定了學習到的東西和成長的方向。
那麼我們是否能夠拿捏好苦難的程度呢?這個問題存疑。但我們確實不可否認,苦難教育的思路是正確的。
一個從未經歷過苦難的人,心智被壓縮在一個淺薄的層面,稍有打擊便會碎裂,最後造成無法挽回的後果。正如我們經常能看到的新聞,一些學歷很高的人,大學生研究生,因生活瑣事等原因輕易自殺,令人扼腕。這個時候我們承認,苦難教育是需要的。
但是我們也看到過一些孩子,他們拒絕與他人來往,沉溺在自己的自卑的世界裡,覺得自己哪裡都差沒辦法和別人相比,最後走上社會,成為了邊角的透明人。他們或許也就是因為苦難教育而深受打擊,認為自己無法克服任何困難,最後安於平庸。
不流於形式,使孩子受益才是苦難教育的根本
苦難教育應謹記不能流於形式。無論是什麼教育方式,都要落到實處,才能對孩子有用,真正起到教育的作用。
正如前幾年很火的綜藝節目變形記,將城市孩子送到農村去,也可以說是一種苦難教育。但是當這一檔節目徹底淪為造星遊戲,那些被送上節目的孩子動輒收穫成千上萬的粉絲,苦難變成了賣點,結局只能是浮躁的更加浮躁,苦難教育沒有在他們身上打下一丁點的痕跡,反而更把人捧上雲端。
更有甚者把孩子送到老家農村本是想創造苦難環境,最後卻各種不放心給吃給喝給手機,完全是把人送過去享受的。
遲子建這樣寫道
泥濘誕生了跋涉者,它給忍辱負重者以光明和力量,給苦難者以和平和勇氣。一個偉大的民族需要泥濘的唐礪和鍛鍊,它會使人的脊樑永遠不彎,使人在艱難的跋涉中懂得土地的可愛、博大和不可喪失,懂得祖國之於人的真正含義:當我們愛腳下的泥濘時,說明我們已經擁抱了一種精神。一言以蔽之。苦難教育本身沒有過錯,只是需要我們正確地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