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婉兮歷史
-
2 # 譚文祿
他寫下的《憫農》是教育人們知道糧食來之不易,我們要同情勞動人民,珍惜勞動人民用血汗換來的糧食,決非他是個憫惜的人。
-
3 # 草堂信步慢行靜思
李紳是歷史有名的大貪官,生活極盡奢侈。所以品價一個人,不能只聽他說了什麼,更主要的是看他做了什麼,看他是否言行一致。語言再美麗動人,再偉大,如果不能做到言行一致,也是經不起歷史的評判的。
-
4 # 漁樵之人W
謝謝邀請!唐朝詩人李紳雖然寫出了兩首題為《憫農》的詩,可是,他不是個節儉的人,還非常奢侈。人是會變化的,他在寫這兩首詩的時候,他做官的父親去世了,母子生活很苦,親眼看到農民種地的不容易。寫下了“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的詩句,表現了對勞動人民的同情,對統治者不關心勞動人民的疾苦的鞭撻;“鋤禾日當午,……粒粒皆辛苦”表現了他不僅同情勞動人民的疾苦,還反映了他對勞動果實的珍惜,啟示人們當思一粥一飯來之不易,每一粒糧食都是農民用辛苦換來的。當他做了官以後,這樣的語言風格就沒有了,還有什麼珍惜糧食可談?看看他得中以後的詩,如《答章孝標》:假金只用真金鍍,若是真金不鍍金。十年長安得一第,何須空腹用高心。可以說,他的變化從這時就開始了,不言而喻,他是塊真金,應當享受榮華富貴。他的《琪樹》:石橋峰上棲玄鶴,碧闕巖邊蔭羽人。冰葉萬條垂碧實,玉珠千日保青春。日中泣露應同浥,澗底侵雲尚有塵。徒使茯苓成琥珀,不為松老化龍鱗。《憶漢月》:花開花落無時節,春去春來有底憑。燕子不藏雷不蟄,燭煙昏霧暗騰騰。這些詩都是做官之後寫的,大都失去了先前的風格。哪還有什麼同情勞動人民的疾苦?他吃飯還非常講究,傳說他愛吃雞舌頭,吃一盤雞舌頭,需殺多少雞?在後來的詩中,哪有鞭撻時弊同情勞動人民疾苦的?哪有白居易、孟浩然等詩人針貶時弊的語言風格?說他的心思都放在貪圖享受上絕不為過。現在的中小學課本中他的詩入選的也只是《憫農》,別的詩未選,原因可能就在這裡。
-
5 # 言者青青
李紳,字公垂。唐朝宰相、詩人。被當代人稱為“憫農詩人”。他的古風憫農詩二首,至今還在小學課本之中。
鋤禾日當午(網路圖片)
李紳的古風憫農詩二首如下: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從這兩首古風憫農詩中,使我們瞭解到李紳不僅僅是位節儉的人,而且還是對農民有顆同情和摯愛心的人。
這兩首古風憫農詩上首具體而形象地描畫了秋的豐收景象,刻畫了農民親勤勞動獲得豐收卻勞而無獲活活餓死的現實悲情。下首生動描繪了烈日當空農民在田野裡勞動的辛苦情景,尾句以“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結束,以表達自己對農民的真情實感。
但是,為什麼當下還有中傷李紳的呢?
說起來,自從李紳當了宰相,濁水在他身上就沒斷流過,一直到李紳仙逝也沒停止。無論官方正史還是野史筆記,對李紳都有戳傷。
李紳(網路圖片)
李紳被編排和詆譭,的確事出有因,這就是唐朝時期“牛李黨爭”。這是李紳被誣陷不斷的真實原因。
李紳從政時期,正是唐朝政壇陷入“牛李黨爭”時期。這一漫長的“牛李黨爭”,發展到後來已經不是為了方便工作,而變質了,變成意氣用事了!
“牛李黨爭”打得火熱的時候,有一位與李紳不和的人,他經常出來攪一攪局面。他就是常被誤認為是“牛黨”的李逢吉(其實李逢吉對牛李兩派的人都打擊)。
李逢吉厭惡李紳,有不共戴天之勢。他親手策劃了不少構陷,“逢吉用事,與翰林學士李紳素不葉,遂誣紳以不測之罪,逐於嶺外”“中尉王守澄用事,逢吉令門生故吏結托守澄為援以傾紳,晝夜計畫”“令伺紳之失”(《唐書》),可謂是見縫插針地打擊李紳。
尤其是李紳過世之後,李逢吉跳出來,無中生有,造謠汙衊。說李紳以權謀利,是貪腐汙吏,並例舉了許多所謂的“罪行”。但是,《唐書》明確表示,這些“罪行”基本是李逢吉嫁禍於李紳的:“紳先朝獎用,擢在翰林,無過可書,無罪可戮。今群黨得志,讒嫉大興。”“紳之貶也,正人腹誹”“天子待紳素厚,不悟逢吉之嫁禍”……讒嫉、嫁禍、腹誹,可見史家早有定論。
汗滴禾下土(網路圖片)
這場曠日持續的黨爭,不僅讓李紳活著的時候起起落落,死後的聲譽,也備受誤解。說句實在話,對農村不瞭解,對農民沒感情,自己又沒有親身體會,詩人能寫出這樣感人的古風憫農詩嗎?
李紳是被“牛李黨爭”和李逢吉抹的黑。尊重歷史,就是尊重社會。希望今人不要再把李紳當做忘記初心的典型來指責了。
回覆列表
《憫農》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首警示人們不要浪費糧食的詩可謂是家喻戶曉人盡皆知啊,看到這首詩也慨嘆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啊,一定要勤儉節約不要浪費糧食,看到這首詩的人一定都想著愛惜糧食那麼寫這首詩的人也一定如此吧,看在這不由得說一聲人心善變啊,有多節省後來就有多奢靡,今天我們就來說說《憫農》的作者李紳。
李紳的父親是個縣令本來這日子過得不錯,但是後來父親早亡跟著母親過著艱辛的日子,這時候常常食不果腹的李紳體會人間疾苦感嘆生活不易於是才寫下了《憫農》,這是多麼痛的領悟啊,人在困境的時候或者在逆境的時候往往最是激發人潛能的時候,可是就這樣勸人們不要浪費糧食的人到最後奢靡起來連身邊人都瞧不起他。
李紳後來科舉之路順遂人生活的好了生活品質就高了,生活品質高了嘴巴就刁了,嘴巴刁了吃的東西就苛刻了,李紳喜歡吃雞舌,雞舌才多大啊,不可能一次就吃一個吧,一隻雞才一個小舌頭啊,一個舌頭也炒不了一盤菜啊,所以每吃一盤雞舌後院就有一堆小雞遭殃,李紳這樣奢靡就連白居易都有點瞧不起他,這人怎麼就變成這樣了呢?
可能是因為李紳苦日子過得太久了,所以有權有勢以後就心態膨脹,未必見得雞舌就那麼好吃,可能就跟報復性消費一樣,以前過得苦現在都要一次性找補回來吧,但是李紳下場不怎麼樣,雖然是善終吧,但是因為李紳為官暴戾殺了本不該致死的人所以朝廷就對李紳做出了降三級以及子孫不得入仕的懲罰也算是報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