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育兒有成

    看著就煩,煩了想罵,罵完又打,打了心疼,沒過兩天再來一遍,氣得想吐血。說歸說,氣歸氣,最好還是得想辦法教育好孩子。

    教育孩子,得講究方法,方法對才能有效果。講方法前,我們先來分析瞭解一下這類孩子。

    按敏感期理論,兒童在兩三歲會出現人生的第一“反抗期”。這時期孩子不再像以前那樣聽話,經常和大人“鬧獨立”,總是力圖擺脫大人的約束。你讓他去做的事,他偏不去做,你不讓他去做的事,他偏去做。四五歲後這種反抗會進一步表現在不服管教。當大人提出某種要求時,他們往往會說“我不”或“不要你管”,如果大人加以干涉,孩子就容易變得非常暴躁。孩子的這種獨立性傾向常被認為是不聽話,實際上這是孩子獨立性個性品質發展的重要標誌,是一種正常的心理成長現象。

    三歲孩子自制力差,情緒不穩定,易衝動,思維帶有片面性與刻板性,如果在加上父母過分寵溺和嬌縱,太過滿足孩子吃、穿、玩的要求,生活常規和行為準則建立也不到位,結果就是孩子任性耍橫,家長難以管教。

    所以,在對待孩子任性的問題上,既要充分理解孩子獨立性的發展規律和需求,也要反思日常教育孩子方式是否得當。理解加矯正,雙管齊下,才能真正管教好任性的孩子!

    懂得了任性孩子的特點後,我們再來講具體應對辦法:

      當孩子提出不合理、過分的要求時,家長應注意採取正面教育的方式,給孩子把道理講清楚:這樣做不對,為什麼不對,怎樣做才是對的,幫助他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孩子的是非觀念正是在學習處理各種具體事情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在這一過程中,家長可以採取轉移、冷處理、適當懲罰等方法把難題巧妙化解。

      (1)轉移注意

      孩子注意力易分散,易為新鮮的事物所吸引,要善於把孩子的注意力從他堅持的事情上轉移到其他新奇、有趣的物品或事情上。孩子注意力被轉移後,很快會忘記剛才的要求和不愉快。如在玩具商場裡,孩子一定要買一個上百元的變形金剛,而家裡已有不少類似的玩具,這時家長不要直接回答買還是不買,可以引導孩子:“前面還有更好玩的東西,我們趕緊去看看。”孩子一般會相信商店裡還有更好的東西,這樣家長可以帶著孩子邊走邊看邊講解,孩子很容易會將剛才的事情忘掉。

      (2)預先提示

      在家長已掌握自己孩子任性行為規律後,用事先“約法三章”的辦法來預防任性的發作。如:每次帶孩子上街,經過小商店總是哭鬧著要買雪糕吃,應在上街之前就跟孩子說好:“今天上街經過小店可以不吃雪糕,就帶你出去。”

      (3)冷處理

      當孩子由於要求沒有得到滿足而發脾氣或打滾撒潑時,大人可暫時不予理睬,給孩子造成一個無人相助的環境,不要露出心疼、憐憫或遷就,更不能和他討價還價。當無人理睬時,孩子自己會感到無趣而作出讓步。事後,家長對孩子簡單而認真地說明這件事不能做的原因,並對他說:“相信你以後會聽話的”之類的話來鼓勵他。

      (4)激將法

      利用孩子的好勝心理,激發起他們的自信心去克服任性。如:孩子在每餐吃東西后都習慣不擦嘴巴,還任性地說:“我不喜歡擦。”家長可以說:“你不是說你像白雪公主的嗎?我看白雪公主就比你乾淨。”

      (5)適當懲罰

      對於年齡小的孩子,只靠正面教育是不夠的,適當懲罰也是一種極為有效的教育手段。如孩子任性不吃早飯,家長既不要責罵,也不要威脅,只需飯後把所有的食物都收起來。孩子餓時,告訴他肚子餓是早晨不吃飯的結果,孩子嚐到餓的滋味以後就會按時吃飯了。

      總的來說,孩子的任性行為一旦出現,也不必太緊張,重要的是疏導。對孩子的任性行為切勿姑息,不允許的行為、不合理的要求一次也不能放鬆。家長給孩子提出的要求應讓孩子有信心可以達到、易於被孩子接受。這種明確的是非觀念,會使孩子確切地感到大人的教育態度堅決。孩子那種“我獨佔”、“服從我”的不良心理和任性行為,將隨著良好環境與教育的薰陶而消失

  • 2 # 虎叔蝦侃

    關於這個問題,其實是現在孩子普遍存在的問題,去商場看看,這種不給買就哭鬧的案例比比皆是。

    有能力解決這種問題上的家長,幾次下來,孩子這方面問題就不復存在了。

    不會解決這種問題的家長,長此以往,就會養成孩子亂要東西的壞習慣。

    那具體遇到這種孩子亂要東西情況怎樣解決呢。

    第一、主要在於家長的心理,一定要擺正,一定要冷靜,本著處理問題,解決問題,給孩子改掉壞毛病的方向出發,正面應對,積極處理,語言緩和,態度堅決。切不可因為被孩子哭鬧搞煩,發火,形成最終變成發洩情緒,懲罰孩子的狀態,這樣非但達不到想要的結果,更可能反其道而行之。

    第二、孩子成長過程好奇心,探索精神無處不在。包括要東西,有的孩子能剋制,有的剋制不了。比如這件玩具孩子想要怎麼辦,他只有不斷試探家長的底線,不停的要,家長不給買,不停的哭,家長居然給買了,好吧,那孩子就知道家長的底線在哪裡了。如果這次他哭了,你給他買了,那麼下次他同樣哭了,你沒給他買,孩子很冤枉,他不理解為什麼同樣是哭,兩次待遇為什麼不一樣。那隻能哭的更用力一些。再說孩子哭的時候什麼話都聽不進去,因為他負責理智的那一部分腦子,已經關閉。

    第三、遇到這種情況,父母的目的有了,孩子的心理有了,剩下的就是怎樣去解決。

    1.現場需要一個主要養育人留下,其他所有人暫避。這樣孩子只面對一個家長,更容易冷靜下來,再者也避免了家家長意見不同意,難以開展下一步工作。

    2.任由孩子哭鬧,可以適當安慰,如媽媽可以等你哭完,想哭可以在哭一會,媽媽陪你(而不是去哄),語氣一定要緩和,態度一定要堅決。不要怕周圍人多丟臉,家長情緒要儘量平靜,不要被孩子影響。

    3.等到孩子完全不哭了,該擦眼淚擦眼淚,該給喝水給喝水,盡到家長的責任。講道理,要簡單,易懂,告訴他規則是什麼,什麼情況下可以,什麼情況下不可以。帶離現場。

    幾次重複,孩子很聰明,會知道媽媽很堅決,這種方式要不到玩具,以後他就不會這麼幹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選八駿圖有什麼講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