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清風寂夢
-
2 # 知音210188767
胡雪巖是徽商的代表,在晚清能和晉商齊名的也就胡雪巖了,胡雪巖創辦的胡慶餘堂至今為人們所津津樂道,胡雪巖一生縱橫商場,與官場人物相交甚密。透過官商後臺,打下一片江山,以左宗棠為靠山,一步步走向事業的輝煌。然而,胡雪巖的生意之所以能夠遍佈大江南北,,全賴官場勢力庇護,然而其失敗卻也源於官場。官場成就了胡雪巖的事業,官場也摧毀了胡雪巖的事業。正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當時,左宗棠收復新疆成功後,入軍機而又外放兩江。兩江原來是李鴻章的地盤,官員多為李的親信。而李鴻章作為政壇新秀,與逐漸年老的左宗棠政見相左。比如,在對法戰爭問題上,左主戰,李主和。兩派矛盾日趨白熱化。這樣,左宗棠一上任就必然先要清除其管轄區域內李鴻章的力量,並且很快的付諸行動。當時李鴻章丁憂回籍,左宗棠趁機打擊李的勢力,引起了李派人員的強烈不滿。但是,情況突變。由於國家危機,朝廷又起用尚在服喪期間的李鴻章,李鴻章上臺後,胡雪巖作為左宗棠的左臂右膀,得力助手,使得左李矛盾衝突的矛頭直指他。
後來,胡雪巖囤積生絲使得資金週轉不靈。當英國瓦特發明蒸汽機,機器生產代替人工只是時間問題,手工業沒落已成趨勢,沿海的江浙開放的通商地區也引進了西方先進的生產機器。但是機器生產代替手工生產,會使得原來從事此項生產的廣大手工業家庭破產。胡雪巖不甘屈服於西方國家雄厚的經濟力量之下,他為了維護中國廣大小農的利益,也為了抗橫洋人,不惜高價買進蠶繭,囤積一段時間,使從事蠶繭加工的洋人工廠因無原料而倒閉,這樣此舉無疑觸怒了洋商,這樣也給了他的對手李鴻章以機會,李鴻章死黨盛宣懷在扳倒胡雪巖的過程中,盛宣懷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掌握電報局的盛宣懷知曉胡雪巖生意上的全部情報:胡雪巖錯誤估計歐洲生絲產量,大量囤積生絲,導致資金週轉不靈後想把生絲賣出去,盛宣懷就讓他賣不出去;胡雪巖想從匯豐銀行借款,盛宣懷鼓動匯豐銀行不貸錢給他,而且還催要以前的貸款;胡雪巖從自家抽錢,盛宣懷就放謠言導致胡的阜康錢莊門檻被踏破;
結果可想而知,胡雪巖就這樣破產了,左宗棠死後,李鴻章又給了他最後一刀。他向朝廷參了胡,於是,胡雪巖被抄家、革職,最終含恨而死。胡的死實際是左李兩派鬥爭的犧牲品
-
3 # 寒梅秋葉
說胡雪巖事業落沒,就要提晚清那歷史,清朝和日本的甲午戰爭幾乎把國庫所剩無幾了,到了慈熹太后當政又同時和八個國家的戰爭又戰敗,八個國家提出賠款,李鴻章就向太后提出何不把胡雪巖財富充公!本來李鴻章與左中堂是死對頭,胡雪巖又是左中堂的人,左中堂這時候又剛好退休告老還鄉,所以這建議又能得太后的賞識,又可搞倒左中堂的朝中一些人!
-
4 # 五味社
據悉,胡雪巖因生絲生意而破產。但他為何囤積那麼多的生絲,則有待考證。
光緒九年末,被譽為“紅頂商人”的胡雪巖破產,震驚朝野。當請朝廷得知京師阜康銀號倒閉的訊息後,命令閩浙總督和浙江巡撫秘查胡雪巖的資產,以備抵債。
胡雪巖為對抗洋商而囤積生絲,由於金融危機導致上海生絲停滯,致使胡雪巖虧損八百萬兩。因缺乏現金,從自己的銀莊急調八十萬,沒想到訊息一出,民眾認為胡雪巖虧本,紛紛前來兌銀,最終導致擠兌風波。
據悉,胡雪巖破產的背後是李鴻章為打擊左宗棠的勢力,而打擊胡雪巖。
回覆列表
我們一直羨慕的胡雪巖,結局為什麼會那麼悲慘.
“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早時不計算,過後一場空”。由此可見,真正的高手,並不是只知道如何前進,而是更懂得怎樣收尾。
在民間,曾廣泛流傳著這樣一個說法:“為官當學曾國藩,經商必仿胡雪巖”。及至現在,這位胡姓富商在華人的心中,仍然佔據著重要的分量。說起來,胡雪巖的確也有過讓人眼涎的實力,作為清朝最為著名的紅頂商人。其資產最多時,可達到白銀一億兩。
左宗棠徵西那陣兒,負責籌餉採運的,正是他的夥伴胡雪巖。跟著這位朝廷一品大員,做有關戰爭的生意,想不發達都難。據說,左宗棠在西北時,想吃杭州菜。善解人意的胡雪巖,馬上派人八百里飛騎給他運去了正宗的蓴菜。這樣的手筆,與一騎紅塵妃子笑相差並不多。
引發胡雪巖財產雪崩的事件,表面看是他投資五千萬兩白銀去囤積生絲,引發洋商華商的強烈抵制,最後才引發了悲慘的結局。事實是,他是左宗棠的人,而其時的李鴻章卻與左是死對頭,“排左必先除胡”。也就是說,左宗棠要你富,你沒法不富,但李鴻章不想讓你富,你就只能去歇菜。
就是在他囤積生絲一年後,在李鴻章的授意下,各方勢力輪番上陣,最終導致胡雪巖破產。一年後,胡也在落寞中悄然離世。他死後,杭州知府來抄家,只見“人亡財盡,無產可封”。眼見他起高樓,又看他宴賓客,結果是樓塌了,這一切,不過用了兩年時間而已。
遙想當年,范蠡輔佐勾踐滅了吳國,有大功而不居,逃到山東去當了富豪。當時的山東,四通八達,且商業氛圍很濃。不過,在范蠡看來,吸引他到此的最重要原因,卻是越王勾踐的手,還伸不了這麼長。如果勾踐要搞兔死狗烹的話,看來,就只能拿身邊的文種來下手。
按理說,滅吳之後,正是范蠡人生最輝煌的時候。即使要從商,也完全可以撈一筆再走,但他卻沒有,硬是在勾踐論功封賞時,選擇了離開。而這也正是範的高明之處:急流勇退,謂之知機。“不賺最後一個銅板。”這個道理誰都明白,但怎樣判斷哪塊才是最後一個銅板,卻很難。為此,《紅樓夢》裡還有這樣一個註腳:“身前有餘忘縮手,眼前無路想回頭。”
真聰明的人,都是身前有餘已縮手,眼前有路已回頭。胡雪巖聰明嗎?他是聰明。但為什麼會倒黴?那可能是因為他戴上紅頂商人的帽子時,就已經跟左宗棠的關係,攀扯得太深,掰不開甩不掉了。其身處的利益鏈條也太過複雜,致使他想退出時,已經無路可走了。
可見,真正的急流勇退,不是在巔峰時退出,而是在沒到頂點時,就已考慮身後的事了。等到了巔峰,再去想這件事,就像梯子被撤了一樣,神仙都沒法救你了。見好就收,控制住自己的慾望,只有這樣,人才能得到平安與吉祥,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