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捲毛藻藻
-
2 # 行者之塞
看你從事什麼工作了:娛樂、還是設計者、繪圖者!我們買iPad基本都是娛樂為主、沒什麼效率可言、唯一現在就是給小孩下載一下科普知識!如果你是一個設計者那配備蘋果筆和鍵盤做一下設計繪圖工作、比較實際
-
3 # 想扮豬吃虎
對沒有專業需要的使用者來說,iPad娛樂為主吧,特別是非pro系列的使用者,最多使用一些效率app,還不能作為生產力工具。
pro系列配上pencil,對專業製圖人員是有幫助的,但也不能成為主機,全是更便攜的補充方式。
-
4 # 小餅乾99
我一直沒明白這麼多說ipad要模擬膝上型電腦的人,到底是做什麼工作的,怎麼用膝上型電腦的。我就在想,觸控板和滑鼠,難道這些人在用筆記本的時候不用嗎?ipad支援觸控板和外接滑鼠嗎?ofice難道只是打打字?不用排版編輯的嗎?難道排版編輯這些人都是用快捷鍵嗎?真心沒搞懂的人飄過.....
-
5 # 菸草有毒and八月
使用效率是神馬?
我想任何一款產品,大都不存在效率這個詞彙。
主要是看你要做什麼,還有怎麼做。
至於效率,我想,大概,可能,應該就是怎麼用才順手吧,比方說輸入法,大部份人都選擇拼音吧,但我一直只會五筆,沒辦法,習慣了,很難改了,所以吧,先想想自己買iPad的初衷是幹嘛的,然後針對自己的需求去找合適的APP,然後嘛,呵呵,一直用,逼著自己用,過段時間就發現自己已經習慣了,用起來也順手了,其實很多APP設計上是很不錯的,只是不少的人連具體的功能都沒弄清楚,隨便劃拉幾下,過幾天又忍不住去下個同類型的,這當然是怎麼用都不順手啦,除非你家有礦,直接找公司按照你的使用習慣去開發一款個性化的吧
-
6 # 容易大叔
使用效率這個詞我覺得目前在工作專業領域ipad還是不如滑鼠鍵盤來的實在,不過目前基本上用ipad做三件事,一個是平常會議的PPT投屏,蘋果的螢幕映象在目前使用過的裝置來看是最穩定的,尤其是更新了18款的ipad之後,可以用type c更方便了,用goodnote做白板開會的時候寫寫畫畫也很不錯;另一個是記筆記,用nebo手寫記筆記和做產品規劃已經習慣了,整理起來也很方便;最後就是娛樂了,回家投屏到投影儀或者電視上看生活大爆炸
-
7 # 45度角的仰視
提高工作效率,為何不用電腦?iPad用來蓋泡麵還差不多,反正對我來說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檔案管理系統就不用談什麼工作效率,iPad打打遊戲可以,辦公什麼的還是不如微軟surface
-
8 # 職場幫手1號
ipad不能配滑鼠確實是遺憾的,但是可以買鍵盤做協助,以下幾類場景還是可以滿足的:
1.辦公:office軟體
2.影象處理:ps等
3.讀書
回覆列表
我使用的是第一代的12.9寸ipad pro,搭配apple pencil。當時是抱著能在平板上作畫為目的而購買的,同時還購買了procreat這個app作為作畫軟體。但是後期因為我是在沒心思作畫,蘋果筆只是定期拿出來充電而已,就當做是我今後別亂花錢的提醒把!哎!
我覺得提高使用率不是直接增加使用時長,而是更充分地利用到ipad作為一個工具本身的價值。當然這個“價值”對每個使用者來說的定義是不同的。
一個工具不應該是喧賓奪主吸引使用者的注意力,而是應該成為一個隱形的存在,讓使用者能全身心投入到工作內容中,而工具則是作為工作的一個保障。我感覺得從硬體、軟體以及日常使用場景來看待這個工具。我直接分享我自己的使用場景吧,這個回答當做是我如何盡力提高我自己ipad使用率的心得:
我將我的ipad定義為我日常工作的強有力輔助工具!
1、硬體:
即使是放到現在,第一代12.9 ipad pro的效能依然能順暢使用大部分市面上的軟體,期初利用其較大、高畫質的螢幕,搭配duet這個軟體,變成了我電腦的輔屏;
左邊主工作區,而ipad作為photoshop的工具、顯示其他素材的輔屏。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我完全忘記了我需要購買顯示器的需求。不用來回切換桌面,直接從輔屏中拖拽素材過來,或者當做成品預覽的介面,這種所見即所得的方式提升了不少效率,但是後來因工作需要額外增加了顯示器,ipad從輔屏崗退休;
同時作為繪畫工具,我也嘗試在ipad上進行長時間的手繪,不過是嘗試畫一些草稿而已
但是其中存在一個問題,在高強度作畫的過程明顯發現ipad與apple pencil本身的續航並不能夠支撐非常長時間的作畫活動,即使我這種業餘的選手也會明顯感覺“不夠用”,就當做是小小的不足把!
總結就是儘量讓硬體成為提升你工作注意力和效率的存在,而不應該在工作過程一直在感嘆:哇!我話了多少錢在這上面;哇!這個ipad好好看啊!之類的事兒~~
2、軟體:
主要滿足我對檔案的同步、查閱、臨時編輯需求!
日常工作我習慣將所有工作檔案都丟到onedrive中,另外搭配印象筆記做草稿,這樣子無論我去到哪兒,用什麼裝置,只要能聯網我就能從onedrive中找到我的檔案,從印象筆記得到我的草稿。因有外出工作的需求,而且經常需要在高鐵上查檔案。ipad + onedrive + 印象筆記則非常能夠滿足我的需要。
即使是最小的ipad mini,螢幕也比手機大,較大的顯示面積增加了使用者的視野,也獲得了更多的工作區域。
搭配幾個順手的工具,加上較大的工作面積已經完全能完成工作,美滋~
不需要強調工具如何先進,也不需要與他人比較誰的工具更高效。最適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本人身處傳統制造企業,見過一些大佬 xp系統的桌上型電腦,excel表格管理專案,偶爾用A4紙手繪幾個系統原型,照樣管理多少大型專案。
總結,上述的硬體和軟體以及附加描述的工作場景都是我試圖將ipad作為輔助工具的案例。反過來個人感覺注意力不是在ipad本身,而是工作,ipad只是剛好能夠符合你日常工作中的一個需求點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