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CiaoQiao
-
2 # 候菊蓮
張幼儀的逆襲,對於自恃才高八斗的徐志摩無疑是極大的風刺。徐志摩在文才方面的確首屈一指,連他的老師梁啟超都刮目相看。而在生活方面,他將自己的生活過得一地雞,很是可惜他一身的才華,被一地雞毛給毀了。
-
3 # 阿呆呆搞笑原創
感謝邀請!從徐志摩的後人所寫的書中看,其實他們所受到張幼儀的影響力,遠遠要比徐志摩大。從徐家後人所寫的書中,在他看來,徐志摩就是受西方摩登思想的浸淫太深了,再加之他自身又是個特別追求浪漫的理想主義的詩人,所以就對其貌不揚,沒上過西學,對包辦婚姻沒有任何抵抗的傳統女人張幼儀充滿了無比的嫌棄。在徐志摩看來,他的原配夫人張幼儀就是個被封建思想毒害了的,沒有任何反抗精神的無知女人。沒有文化,不懂浪漫,跟他的學識不在一個層次,所以對她,絲毫沒有太多任何太多的感情。即便後來張幼儀做了很多努力,放腳,去西方留學,回國經商,獨立自主取開辦了公司,也成為現代獨立女性的表率,徐志摩也依然對她只有敬意而無半點愛情。 在徐張二人正式離婚後,徐志摩也沒有過對她哪怕一丁點的悔意。在他看來,與張幼儀離婚,是個最好,最舒暢的解脫。他不再會受到道德的批判了,他可以自由地去追尋他所謂的浪漫主義詩人的放浪生活了。他一丁點也沒在意過,對他深愛的張幼儀是怎樣的一場歷劫,怎樣的一場為他改變,為他深刻的痛……這些他都不知道,亦或是知道了,他也不在乎。所以說,對於徐志摩這樣的過於天真,太自私,太過於享受自我境界的斯文詩人,我是很為張幼儀不值的。愛情面前張幼儀,所做的一切都是偉大的。她活出了女人的典範,是個值得讓人尊敬的女強人。
-
4 # 緣來是足球
對於徐志摩,特別是具有浪漫主義思維的徐志摩,可能是很難忠於“一生一世一雙人”的吧。
在封建社會時期,社會的普遍現象就是男尊女卑,男子三妻四妾是常事。到了近代,許許多多的文人都經歷了從封建社會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複雜轉變,這個轉變對於人的思想衝擊非常大。在封建社會時期,婚姻講究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姻中的主體反而不是那兩個註定將相守一生的人。到了封建社會末期,由於中國內部本身發生的重大變化和外部勢力的強力衝擊,原有的封建社會體系和思想制度面臨著嚴峻的考驗,在這種大環境下,產生了一大批渴望掙脫封建思想束縛,引進外國先進思想文化的新時期文人,徐志摩就是其中之一。
徐志摩與張幼儀成婚的時候封建帝制剛剛被推翻,不可避免的,這段婚姻是徐張兩家父輩安排的結果。張幼儀的出身和資質其實並不差,這點從她家的背景和後來她投身商海獲得的成功就可以看出,無奈這段封建包辦婚姻從一開始就註定了不會有好結果。所以從成婚之後,徐志摩都很少正眼看張幼儀,許多時候只是為了滿足父母交待的成家立業、傳宗接代的任務,而一旦有了機會,就飛速逃離這個牢籠。
徐志摩愛好文學,特別是在進入北大求學之後,接觸到了許多新思想和新文化運動的代表人物,加上他本身經歷的當時軍閥混戰的社會亂象,讓他油然而生了一種要用新文化新思想來改變中國現狀的崇高理想,而當時先進的歐美就成了他追求學習的首選。
在赴歐美留學的幾年之中,他見識了資本主義社會的先進性,也看到了資本主義社會對物慾和利益的追逐,但最大的收穫卻是接觸到了歐美浪漫主義和唯美派的詩文。本身的文學天賦碰撞到廣闊而旖旎的新文學領域,徐志摩開始投入新詩的創造。
很難想象,徐志摩對於張幼儀是出於反抗包辦婚姻的打擊報復,還是本就沒有感覺冷血無情,反正在離家的那幾年,徐是沒有表現出對張的情人之思的,反而是張一別幾年之後,主動出國飛越大洋去找徐團聚。但即便如此,在1921年張二胎即將出生之時,徐還是對其冷淡如冰,拋下即將臨盆的孕妻一走了之。換做是我們任何一個人,站在張的角度,估計都是難以接受的吧。所以,在1922年兩人終於是離婚了,結束了一段本就不該發生的婚姻。
但不得不說的是,就算離婚之後,張對於徐的父母依然是尊敬善待,特別是在徐志摩常年不在父母身邊的情況下,張作為一個被掃地出門的前兒媳婦盡心盡力地照顧徐的雙親,真正算得上是難能可貴了。
而反觀徐志摩,先是在與張幼儀離婚之前認識了林徽因,並與之交往甚密;接著又認識了陸小曼,並最終不顧一切與之結為夫妻,完全對張幼儀此人和她的付出視而不見,著實有些讓人難以接受。
所以我們說:我們欣賞徐志摩的詩文才情,我們讚許他與陸小曼之間的浪漫愛情,但對於他對待張幼儀的態度和做法,卻是有些難以接受。
回覆列表
評價徐志摩有多個角度。從他的家人角度,與從中國文學的角度看自然大不相同。尤其是徐志摩生活的當時中國,正經歷從傳統社會到現代社會的劇烈變化。我倒覺得不妨再看看另一部書《志在摩登——我的祖父徐志摩》。
這本書去年出版,由詩人的嫡孫徐善曾所著。由於徐志摩去世很早,父母又常年在國外求學,徐善曾從小是由祖母也就是張幼儀扶養的,要說最瞭解張幼儀對徐志摩的看法的,非這位莫屬了。
應該說,徐志摩的後人受張幼儀的影響其實比徐志摩大(可能也正因此,徐家諸子女大都學理,沒有一個從事文學創作)。徐善曾也是在美國長大以後才知道,原來祖父在華語文壇中是這麼有名的,起了好奇之心,此後他輾轉許多國家訪問祖父的古舊,寫了這本書。可以說,他的視角比較平正,不帶太多偏頗。
在他看來,受現代思想影響很深的徐志摩,擁有詩人的浪漫本性,又受西方摩登思想浸淫,所以對貌不驚人,沒有上過西學,包辦婚姻而來的原配張幼儀沒有太多感情。即便後來張幼儀做了種種努力,放腳,去西方留學,回國經商,自強自立取得個人成功,成為現代獨立女性的一代表率……徐志摩對她依然只有敬佩,沒有愛情。
後來徐張二人正式離婚,成為中國第一起西式離婚案例。這其實是一個非常現代、非常勇敢的選擇。與類似情況裡他人的娶妾或重婚,正式離婚其實對兩個人來說是更平等,更有尊嚴的,是“對”的選擇。
當然,這場離婚對不愛張幼儀的徐志摩是個舒暢的解脫,對深愛徐志摩的張幼儀是場深刻的痛苦——可是沒有愛情的婚姻註定是個悲劇,這可以說是個時代的悲劇,也是張幼儀的愛情悲劇,但不能將造成悲劇的責任都推給徐志摩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