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毛球

    水稻坐蔸即水稻“赤枯病”,是水稻生產上常見的一種生理性病害。水稻坐蔸後對產量的影響很大,一般可造成減產10%~20%,嚴重的減產50%以上。

    防治上應採取因田制宜,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策略。

    在培育壯秧的基礎上,應針對易發生水稻坐蔸的田塊和爛泥田、冷浸田等,著重改善秧苗的生長環境,淺水栽秧,淺插秧,並注意氮、磷、鉀、微肥的比例。

    1、預防缺鉀缺鋅引起水稻坐蔸。施底肥時,注意氮、磷、鉀、鋅肥的比例,畝增施氯化鉀7.5公斤、硫酸鋅1.5-2公斤。

    2、預防根部中毒引起水稻坐蔸。對於爛泥田、冷浸田等,可在栽秧前畝施草木灰50公斤、石灰15-20公斤,以中和硫化氫、有機酸等有害物質,提高泥溫,改善秧苗根部生長環境。

    3、淺水插秧。做到寸水活苗,淺水促櫱。深水、深插、泥溫低,影響秧苗對營養物質的吸收。故須實行淺水栽秧,以增強光照,提高水溫和泥溫,加速肥料分解,以提高根系的吸收利用率,促進秧苗健壯生長。

    水稻栽後10-15天,秧苗難返青,新葉少或無新葉,不分櫱,根系褐色、黑褐色,少白根或無白根,秧苗矮小瘦弱,葉片失綠並有鏽斑,出現這些情況就屬赤枯病,應立即防治。採取相應的補救措施,以促進秧苗早生快發,減輕危害。首先要進行田間調查診斷,找出發病的主要原因。對於深腳爛泥田、冷浸田、大肥田,要立即排水薅秧,適當輕度曬田,以便引出漬水,降低地下水位,改善土壤通透性,提高泥溫,消除毒物,減輕毒害。同時要撒施黑白灰(草木灰:石灰=1:0.4)中和過多的有機酸等毒素。

    對缺素田塊要及時補施缺素肥料。如缺鋅田要補施鋅肥,畝用硫酸鋅1-1.5公斤撒施,或0.5公斤兌水75公斤葉面噴施。另外,用植物生長素和微量元素等葉面噴施肥料進行葉面噴施1-2次,5-7天后秧苗即可恢復正常。

    防治方法

    由於坐蔸的原因很多而複雜,常常一塊田多種原因併發,因此應因地制宜綜合防治。一般有以下幾種防治措施:

    1、冷害型防治:培育以旱育秧為主的壯秧,增強抗寒力;爛泥田、深腳田、冷浸田採用半旱式栽培,提高土溫;開溝引開冷浸水;淺灌、排水曬田、增溫通氣,減輕毒害。

    2、中毒型防治:採用半旱式栽培,改善土壤通氣性,減少還原有毒物質,多施有機肥 ,不施未腐熟的有機肥,綠肥要早翻埋讓其分解腐熟;排水曬田、增溫通氣;施用石灰中和毒物,增施磷、鉀肥、灰肥增強抗逆力;淺水勤灌。

    3、缺素型防治:爛泥田、深腳田、冷浸田採用半旱式栽培,根據坐蔸型別及時補充速效氮、磷、鉀肥和微肥,我區應特別重視補鋅肥,如缺鋅的田畝用硫酸鋅(含鋅20%以上)1—1.5公斤撒施,或0.5公斤兌水75公斤葉面噴施。有機酸過多的田塊撒施草木灰或石灰中合,同時在施用以上肥時可配合噴施用磷酸二氫鉀、促豐寶、復苗粉等。

    4、水淹型防治:新修和疏通排洪道,減少洪水淹沒時間,水退後及時沖洗秧苗上的泥漿,儘量把水位降低。

    5、蟲害型防治:

    防治稻搖蚊:排水曬田2-3天,可抑制稻搖蚊幼蟲的為害;改水育秧為旱育秧,能夠減輕稻搖蚊的為害。

    藥劑防治:

    ①畝用90%晶體敵百蟲100-150克,或者80%敵敵畏150毫升,兌水50公斤,在稻田淺水的情況下噴霧。

    ②把田水排幹後,停一天,在進水口掛一個裝有敵百蟲的小布口袋灌水,當灌溉水深3-4釐米左右時,停灌堵上進水口,12小時後可殺死幼蟲。

  • 2 # 拍客阿輝

    以下是防治水稻“坐蔸”技術:一、“坐蔸”型別 我省的一些稻田,秧苗在移栽後常出現一種不正常的生長狀況,表現為稻株簇立,葉片僵縮,葉色難看,生長停滯,分櫱很少發生,根系生長受阻等現象,稱為“坐蔸”。如不及時防治,對產量的影響很大,甚至無收。根據各地調查,“坐蔸”的型別和發生特點,大體有三類。冷害型 由於早插,氣溫低,或寒潮侵襲,或者是爛泥田、深腳田,以及因深山冷水流灌,冒冷泉等引起土溫低下所造成。中毒型 多系田中有大量未腐熟的有機質發酵分解或者是稻田地勢低下,長期漬水,導致還原物質大量積累,引起稻苗根部中毒。缺素型 缺磷、缺鉀,以及缺乏某種微量元素都可以形成,我省稻田缺鋅所 引起的“坐蔸”,分佈很廣,許多縣、社都有報道。儘管不同的“坐蔸”型別,其表現症狀和形成的條件也不同,但是,冷、毒、缺素引起的“坐蔸”往往是相互影響、互為因果的,如低溫不僅削弱了稻苗的抗逆力和根系活力,並導致土壤中有毒物質的產生和積累,影響土壤養分的活化和根系的吸收,從而造成植株缺素。二、防治措施 堅持預防為主的植保方針。 “坐蔸”,往往是因有特殊環境和栽培技術措施不當所引起的,經過診斷與補救雖可使稻苗恢復生長,但已推遲生育,延誤季節,影響產量。所以必須著重預防。 要加強農田基本建設,按照高產要求逐田制訂栽培措施並切實執行。防治“坐蔸”首先要進行田間診斷。 觀察發苗症狀,調查發病史和受害程度,要檢查根系、調查土壤和了解環境,還要了解所採取的栽培措施等,以找出發病原因,然後制訂措施,及早防治。防治“坐蔸”要針對病因,採取綜合措施。 已發生“坐蔸”的田塊,要立即排水中耕(薅秧),中耕後輕曬田,以增溫通氣,減輕毒害。同時要施用速效性氮、磷、鉀肥料,是缺素症要及時施用缺素肥料。 建立和完善排灌渠系。 使每一塊稻田都能做到灌能及時,排能徹底,以便引出漬水和冷泉水,降低地下水位,改善土壤通透性,提高地溫,消除毒物。正確施肥。 不施用未腐熟的有機肥,提早翻耕綠肥,注意肥料配合,增施磷、鉀肥和灰肥,補充微肥,重點是鋅肥。培育壯秧,或使用多櫱壯秧。 易“坐蔸”的田塊,可適當延長秧齡,以增強秧苗抵抗力。適時栽插,提高插秧質量。 插秧不宜過早,並應實行淺插,深腳田、爛泥田,要注意待土壤沉實後再插秧,或鏟秧移栽。運用正確的排灌技術。 設曬水田或迂迴灌溉以提高灌溉水溫,返青後及時中耕排水露田,或實行間歇灌溉,以提高土溫促進根系發育,增強秧苗抵抗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最好的原始手機鈴聲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