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劉副主任

    首先很榮幸為你解答這個問題。

    我認為義是行為底線。忽見孺子墜井,見之者必發乎怵惕惻隱之心。發乎心,踐乎行,義也。若不信乎義,了。

    社會冷漠,世態炎涼,重慶公交之事,可怖也!國家未嘗不似一輛行駛中的列車。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即是義之義。

    在如今現代社會,外求有嚴謹的科學體系,內求卻沒有明顯的學說方法。人的認知必須內外兼修才能持續進步,才能更好的認知世界。心學體系極大的彌補了中國社會普遍的內求不足問題。

    我認為王陽明的理論不是科學,也不是哲學。但是它是非常實用的良知之學,喚醒內在,激發外在。相比西方哲學科學體系衍生的心理學,王陽明心學更容易被華人理解和學習。

    以上我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在這裡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 2 # 1357896雲壁

    王陽明的心學四句“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良知。這四句是他的心學要領。再有,他的“立言宗旨”,我們看看。“發動處有不善,就將這不善的念克倒了,須要徹根徹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潛伏胸中,此是我的立言宗旨”。以上四句個“立言宗旨”,都是說一個意思:把主觀意識提至最高,用他把控自身心體,一有“不善”念頭出現,即刻將它制住,不使他為害。這個方法與文化大革命時的一個說法異曲同工。當時搞“鬥私批修”活動。認為“私”是惡的,必須批倒方可樹立公心。當時有句口號是“狠鬥私字一閃念”,意思就是,當私念一閃時,就立即用主觀意識把控住,克掉它,不讓它為害。這與王陽明上樹意思一致,都是用心體把控意念,達到去惡為善目的。

  • 3 # 努力散發愛與光明呀

    解行並重,知行合一,要去練,去體悟,要把習氣性障儘可能地修除,才會感覺到越來越自在心安,逍遙快樂。那是一種發自內心的喜悅。當一個人業障深重的時候,很難開懷大笑,即使很有錢也還是痛苦不堪、煩惱不斷。因為業力的拉扯、習氣的籠罩讓人無法自在,無法解脫。——靈芝師姐 ​

    [王陽明先生曾說“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那麼心中到底藏著什麼賊讓我們如此難以對付呢?

    我們身上的眼耳鼻舌身意,構成了心中賊,常常給我們傳遞歪曲的資訊,使我們做出了錯誤判斷。眼睛,心靈的窗戶,同時也是獲取外界影象資訊的來源,人們常說眼見為實,但一些特殊情況下往往見非所見,比如我們常說的視覺錯覺,光影、角度、人體眼睛構造使我們看不清真實情況。耳朵常常被聲音所騙,一段口技演員表演的模仿聲音足以騙到許多人,甚至可以欺騙鳥兒。同樣,嗅覺、味覺、觸覺也極有可能被一些類似的資訊所迷惑。意,依賴前面五個感官系統做出反應,例如日常生活眼睛、耳朵共同作用,讓我們深信自己的錯誤判斷。關於意的另一種情況,則是有意求“意”,無中生有,在一些所謂修行法門中會教導人們透過“意”來想象佛菩薩或神明,這些都是非常危險的做法,“真佛無相,真神無形”,一旦用“意”來勾畫世界,必定落入迷魂陣中而難以出離,如此早已離道十萬八千里了。

    清楚了心中的賊,才有對付賊人的辦法,不聽其言,不聞其聲。不是做瞎子聾子,而是能反觀自照“我執我見”,能識別出假我利用感官系統製造的假象。夢幻地球做夢幻佛事,破心中賊實在不易,非大智大勇不可。

  • 4 # 水滴紋繡

    我們首先來了解一下,什麼是王陽明心學四訣。

    無善無噁心之體

    有善有惡意之動

    知善知惡是良知

    為善去惡是格物

    就這四句話,也被稱之為王門四句教。

    嘉靖六年(1527)五月。王陽明被委任為左都御史,前往兩廣地區平定少數民族叛亂;在赴任之前,王陽明決定把心學精髓傳授給自己的弟子。王陽明站在天泉橋上,看著眼前的心學傳人、嫡傳弟子錢德洪與王畿說道:

    “我即將赴任,心學之精髓,你們卻尚未領悟,我有四句話要傳給你們,畢生所學,皆在於此,你們要用心領會,將之發揚光大,普濟世人。”

    接著就說了上那面那四句話,這就是流傳千古的心學四訣。

    事實上,所謂心學四訣,也是王陽明一生的寫照。

    無善無噁心之體:從王陽明的出生到上學。

    有善有惡意之動:從王陽明上學、研習騎和兵法、追求聖賢之道、到當官。

    知善知惡是良知:從王陽明當官、嫉惡如仇到反對劉瑾而被廷杖四十、謫貶至貴州龍場。

    為善去惡是格物:從王陽明貴州龍場悟道到把“心學”運用到剿匪、平叛等致良知的正義事業中。

    從王陽明在貴州龍場悟道開始一直到他離開人世的這一時期中的所作所為的性質就是“為善去惡”,目標就是“致良知”,方法論就是“知行合一”。

    上善若水,水之意正是“心學四訣”之意!

    無善無噁心之體:水之無形無色,上善若水,液體狀態的無色無味的水就是“心之體”。

    有善有惡意之動:水加熱就變為有形狀的“水蒸氣”,水被加冷之後就變為有形狀的冰塊,水被加熱就是“有善”,水被加冷就是“有惡”。

    知善知惡是良知:知道“水加熱變為水蒸氣,水遇冷就變為冰塊”就是“良知”。

    為善去惡是格物:更可能多的給水加熱,讓水蒸氣滋潤萬事萬物,讓水蒸氣和大自然進入良性迴圈;更可能少的不讓水變冷結冰(沒有多少人喜歡在天寒地凍的環境中長期生活),這樣才是“格物”(研究事物真理,修正人的行為)。為善去惡,才是天道人道,才是人間正道。為善去惡即替天行道。

    說到底,王陽明心學還是啟發人們去偽存真,棄惡揚善。

    至於王陽明心學對當今物慾橫流的世界有沒有用,我覺得不盡然。

    物慾橫流,不見得人心就變壞;清心寡慾,不見得人心就變好。

    所以,人心好壞與物慾關係不大。我想說的是,一個崇尚物慾的人不見得就是壞人,他可能正在我GDP做貢獻。

    學心學,不見得就能變好,因為心學難懂,一般人進不去,進去了也悟不到。

    不學心學,不見得就變壞,很可能他的心性就是個好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形容大戶人家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