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亞瑟哈曼丹

    1、明確自己的寫作主題,以及寫作框架。

    一般專欄文章都是有主題或者方向的,比如你打算寫一篇介紹傳奇人物旺達的專欄,你到網上一搜,發現關於旺達的傳記不下二百種,合計一億字。你沒有主題,都看一遍,那不要看死人麼?所以你就看你需要的,比如你要寫旺達的愛情故事,你只要看看她跟幾個明星、鉅富以及政客或者窮困潦倒的詩人與哲學家有染;你要寫旺達的創作,你就挑點最著名的,或者帶有自傳性質的介紹下。諸如此類。再比如你寫個影評,你就要知道自己是側重於介紹電影的故事,還是介紹演員的表演,還是談導演創作意圖,還是談跟原著的差別。要確定方向,這樣閱讀材料的效率高,整合起來也方便。

    確定寫作的主題之後,下一步就是明晰寫作的框架。一篇專欄一般也就一千多字,它根本沒有足夠的容量講太多東西,它的結構不可能太複雜。我們透過對範文的研習,很容易瞭解如何安排文章的結構。

    2、練習。

    知道說什麼,就是所謂確定主題;說清楚——你看到的很多資料已經說得很清楚,挑選最適合的材料,按照最合理的佈局填塞進文章中。總之多多練習就好了。

    下面是我找的一個範文 多看看會有收穫的。

    範文:《半如童話,半如陷阱》

    在我的閱讀裡,有一種迷戀是對於文體的迷戀。約翰·伯蘭特的“非虛構小說”對應了我的這種迷戀。所謂非虛構小說,言下之意就是,它不是紀實作品,但也不是虛構作品,它是在真實事件乃至真實人物基礎上的新聞調查和小說創作的混合敘述。這個文體當然不是約翰·伯蘭特的創見,之前諾曼·梅勒、杜魯門·卡波特等,都是這種文體的大家;但我特別喜歡約翰·伯蘭特,他操持這種文體有著一種特有的輕盈、靡麗、斑駁和優雅的感覺,很合我的口味。

    約翰·伯蘭特這個出生於1939年的美國資深專欄作家,是一個迷人的老頭兒。從照片上看他的外形:深色西裝、白襯衣、柔軟的頭髮、因髮際線後退呈現出來的一個智慧的大腦門,深不可測的眼睛、大鼻子、一張闊且薄的嘴,下巴上一個深坑——看上去就很聰明、幹練、有趣,還有點柔情似水兼玩世不恭的感覺。

    他的兩本著名作品《天使墜落的城市》和《午夜善惡花園》的中文版已經在2007年8月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之前《午夜善惡花園》好像已經有中文版了,但我沒看過。我倒是看過電影《午夜善惡花園》。

    電影《午夜善惡花園》由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導演,1997年上映。應該說,這部電影相比於原著來說遜色了很多,相比於伊斯特伍德自己的好些作品來說,也遜色了不少。電影中的一個亮點是當時剛剛進入好萊塢的裘德·洛,英氣逼人不可方物。

    約翰·伯蘭特的《午夜善惡花園》我是一口氣讀完的,6個多小時後才從書頁上抬起頭來。15萬人口的美國南方海邊小城,被植物、古蹟、酗酒和派對、自大傲慢、古怪諧趣以及美麗如畫所充實,它叫沙凡納。約翰·伯蘭特花了八年時間走近這個城市,認識了一堆令人莞爾的神經病,目睹了一個富翁殺人案件的全過程,寫下了這部“非虛構小說”。我是在書出版前讀的清樣,然後,我寫了這麼一段推薦語:“約翰·伯蘭特的耐心、才華和幽默感,讓人感佩和愉悅;而他在體裁上的創新能力,則讓人驚奇。這是一本在享受閱讀流暢的快感的同時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重新整理閱讀經驗的作品。它不是小說,它也不是報道,只能說它就是一本書,一本神奇的書,它就是《午夜善惡花園》。”

    在《天使墜落的城市》裡,約翰·伯蘭特的筆法在我看來更加令人迷醉。關於威尼斯,很多人都說,話已說盡,但又不能不說。想從那麼多關於威尼斯的書中脫穎而出,約翰·伯蘭特又該如何落筆呢?這個懸念,只有讀了《天使墜落的城市》之後才可解開。一本開始於火災結束於火災之後的重建完成的“非虛構小說”,充滿了有關威尼斯迷人的景觀描述、風俗記錄、人情繪摹,在此之上,是難測的世事和迷離的人心,另有犯罪、偵破、自殺、名人野史、權力爭奪、黑幫交易等種種提神的元素,這一切的背景是對威尼斯的深愛和對歷史無盡的緬懷。約翰·伯蘭特精湛的架構技巧、出色的材料整合能力,還有簡潔明快的敘述方式,讓《天使墜落的城市》這本書像威尼斯的水光一般班駁靡麗,令人陶醉不已。

    對於威尼斯,伍爾夫說她是“歡樂、神秘、不負責任的遊樂場”,約翰·羅斯金認為她是“諸城樂園”,狄更斯評價她是“朦朧之城”,托馬斯·曼對她更是迷醉不已,說她“半如童話,半如陷阱”……很多文化達人對威尼斯的看法,約翰·伯蘭特都做了彙集和引述,而他自己對威尼斯一段概括也說得很有味道,他說,“……陰暗幽僻的運河,連內行人也往往會迷路的迷宮式通道,很容易讓人產生不詳之感。反射、映象和假面,意味著凡事都與表象不一。秘密花園,百葉格窗,不知從何而來談論著秘密乃至秘術的聲音……”

    其實,這段話用來形容約翰·伯蘭特給人帶來繚亂和迷醉的讀後感也是合適的,這個老頭兒的作品,真有點像托馬斯·曼的那句話,“半如童話,半如陷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即事感懷詩的常用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