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平時所說的帝國,可以分成稱謂意義上的帝國和影響力意義上的帝國。在稱謂意義上,只要一國君主自稱皇帝,並被外國認可,就可算是帝國。如明治早期的日本,力量並不強大,但在稱謂上也叫日本帝國。又如20世紀的衣索比亞,雖然弱小,受英,意等國欺凌,但也是帝國。 在影響力意義上,只要一國足夠強大,並實行君主制,就可稱帝國。如,對俄國的沙,若干伊斯蘭國家的蘇丹和哈里發,匈奴的大單于或蒙古大汗,乃至古代亞述,波斯,馬其頓的君主們,這些君主並不使用皇帝的稱謂,但後人認為他們的制度和影響力符合帝國和皇帝的資格,也可稱他們為帝國和皇帝。
1 中國的皇帝
中國古代,最早被後世稱為皇或帝的,是伏羲,黃帝這些傳說中的君主,他們往往擁有神化的形象,死後飛昇天界。而在夏商周三代,最高級別的統治者也只擁有"王","天子"這樣的稱號。此間文獻中的"帝",或是指那些遠古傳說中的君主,或是指"天"或"天帝",很少用來指代當時的君主。 東周年間,王室衰微,諸侯國大多自稱為王,本來普天唯一的王這時演化成一大堆諸侯王。因此秦統六合時,為了宣示自己凌駕於以往諸王的最高地位,採用了"皇帝"的稱號。這一稱號也被後世的朝代所繼承,直到最近的袁世凱稱帝為止。 歷史上自稱皇帝的人眾多,除了若干大一統王朝,如秦漢明清等的君主稱皇帝外,一些分裂期的君主如三國,十六國,隋末群雄,五代十國的君主也自稱皇帝。還有一些"兒皇帝",如唐李淵之於突厥,石敬瑭之於契丹,劉豫之於金。至於民間的小規模佔山為王或是搞迷信活動自稱皇帝的就更數不勝數了。(1949年以後各地自稱皇帝宣揚迷信的案件就有百十起)。 對於歷史上這無數的"皇帝",誰是夠資格的,誰是不夠格的,歷史學並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如三國時的劉備,後人承認他資格的,稱他為漢昭烈帝;不承認的,稱他為蜀主。(稱號這樣的虛名,本來就無所謂,現代人蹲在廁所裡自稱宇宙大皇帝,也沒人干涉) 中國古代並沒有"帝國"的說法。西方學者為了方便起見,把中國的規模較大的朝代稱為帝國,也無不可。
2 希臘-羅馬和天主教的皇帝
亞歷山大大帝:歐洲的第一個被尊崇的"皇帝"。但亞歷山大並未自稱皇帝,在當時通用的希臘和波斯語中也沒有"皇帝"一詞。"大帝"這一稱號其實是數百年後的羅馬君主追封給他的。 古羅馬皇帝:那個追封亞歷山大為大帝的人,則是歐洲第一個傳統意義上的皇帝---羅馬帝國的屋大維。奧古斯都追封亞歷山大的做法,則是為了渲染自己獨裁的合法性,正與中國的秦皇漢武登山封禪祭祀黃帝的做法暗合。需要注意的是,屋大維和其後的十幾位皇帝,在名義並未廢除共和制,其名義上的職務是共和國的首席元老兼執政官兼終身保民官。直到戴克裡先皇帝,才完全廢除共和制而採用東方式的宮廷君主制。羅馬帝國又經歷數百年沉浮,在君士坦丁大帝時代,基督教成為國教。但是,在羅馬帝國時代,皇帝並不需要羅馬主教長(教皇)的加冕,因為皇帝本人就兼任教會的最高首領大祭司,而教皇是皇帝的下屬。此後,羅馬帝國分裂為東羅馬和西羅馬兩帝國。 法蘭克帝國皇帝:西羅馬覆滅後,新入主的日耳曼人和羅馬教會結合,產生了一系列新的王國。其中最強大的法蘭克王國,在查理國王時期迅速擴張,大有恢復古羅馬疆域之勢,查理王也被教會加冕為羅馬人皇帝。查理的兒子虔誠者路易一世和孫子洛泰爾一世繼承了帝位。843年帝國分裂為東,西,中三個王國,皇帝只擁有中法蘭克的統治權,不久亦滅亡。 神聖羅馬帝國皇帝:962年,東法蘭克(即德意志)國王奧托一世由教皇加冕稱帝,宣佈繼承西羅馬帝國和查理曼大帝的正統,成為羅馬天主教世界名義上的最高統治者,開創了神聖羅馬帝國。(但神聖羅馬帝國這一名稱從1157年起才正式使用),和拜占庭的東羅馬帝國皇帝遙相呼應。早期的神聖羅馬皇帝尚擁有實權,但自霍亨施陶芬王朝(1138~1254)開始帝權逐漸衰落,皇帝也成為擺設。1806年神聖羅馬帝國被拿破崙一世解散。從此,正統羅馬帝國意義上的皇帝的歷史結束了。 19世紀的歐洲皇帝:1806年被拿破崙趕走的神聖羅馬皇帝弗蘭茨,改稱奧地利皇帝,一戰後滅亡。拿破崙一世和三世先後建立法蘭西第一和第二帝國並加冕稱帝,並迅速滅亡。普魯士建立德意志帝國並加冕稱帝,一戰後滅亡。縱觀19世紀,教會的權力早已衰微,一個君主只要有能力進入羅馬,並且不害怕樹大招風的話,都可以加冕皇帝,所謂的皇帝已不代表什麼正統。
3 東正教系列的皇帝
拜占庭帝國皇帝:395年羅馬帝國分裂後,東羅馬一支的皇帝,1453年被奧斯曼蘇丹滅亡。 俄羅斯沙皇:1547年,伊凡四世加冕為沙皇,1917年滅亡。俄羅斯一直認為自己繼承了東羅馬帝國的正統。
4 其他皇帝
古印度經歷了多次統一和分裂的過程。中國的史書一貫習慣把印度君主稱為"王",如孔雀王,戒日王,阿育王,阿克巴王等,但根據其疆域,軍事和文化的影響力,這些君主在西方也被稱為皇帝。在這裡,王和皇的差別,只是一個梵-漢-英互譯中出現的問題。
我們平時所說的帝國,可以分成稱謂意義上的帝國和影響力意義上的帝國。在稱謂意義上,只要一國君主自稱皇帝,並被外國認可,就可算是帝國。如明治早期的日本,力量並不強大,但在稱謂上也叫日本帝國。又如20世紀的衣索比亞,雖然弱小,受英,意等國欺凌,但也是帝國。 在影響力意義上,只要一國足夠強大,並實行君主制,就可稱帝國。如,對俄國的沙,若干伊斯蘭國家的蘇丹和哈里發,匈奴的大單于或蒙古大汗,乃至古代亞述,波斯,馬其頓的君主們,這些君主並不使用皇帝的稱謂,但後人認為他們的制度和影響力符合帝國和皇帝的資格,也可稱他們為帝國和皇帝。
1 中國的皇帝
中國古代,最早被後世稱為皇或帝的,是伏羲,黃帝這些傳說中的君主,他們往往擁有神化的形象,死後飛昇天界。而在夏商周三代,最高級別的統治者也只擁有"王","天子"這樣的稱號。此間文獻中的"帝",或是指那些遠古傳說中的君主,或是指"天"或"天帝",很少用來指代當時的君主。 東周年間,王室衰微,諸侯國大多自稱為王,本來普天唯一的王這時演化成一大堆諸侯王。因此秦統六合時,為了宣示自己凌駕於以往諸王的最高地位,採用了"皇帝"的稱號。這一稱號也被後世的朝代所繼承,直到最近的袁世凱稱帝為止。 歷史上自稱皇帝的人眾多,除了若干大一統王朝,如秦漢明清等的君主稱皇帝外,一些分裂期的君主如三國,十六國,隋末群雄,五代十國的君主也自稱皇帝。還有一些"兒皇帝",如唐李淵之於突厥,石敬瑭之於契丹,劉豫之於金。至於民間的小規模佔山為王或是搞迷信活動自稱皇帝的就更數不勝數了。(1949年以後各地自稱皇帝宣揚迷信的案件就有百十起)。 對於歷史上這無數的"皇帝",誰是夠資格的,誰是不夠格的,歷史學並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如三國時的劉備,後人承認他資格的,稱他為漢昭烈帝;不承認的,稱他為蜀主。(稱號這樣的虛名,本來就無所謂,現代人蹲在廁所裡自稱宇宙大皇帝,也沒人干涉) 中國古代並沒有"帝國"的說法。西方學者為了方便起見,把中國的規模較大的朝代稱為帝國,也無不可。
2 希臘-羅馬和天主教的皇帝
亞歷山大大帝:歐洲的第一個被尊崇的"皇帝"。但亞歷山大並未自稱皇帝,在當時通用的希臘和波斯語中也沒有"皇帝"一詞。"大帝"這一稱號其實是數百年後的羅馬君主追封給他的。 古羅馬皇帝:那個追封亞歷山大為大帝的人,則是歐洲第一個傳統意義上的皇帝---羅馬帝國的屋大維。奧古斯都追封亞歷山大的做法,則是為了渲染自己獨裁的合法性,正與中國的秦皇漢武登山封禪祭祀黃帝的做法暗合。需要注意的是,屋大維和其後的十幾位皇帝,在名義並未廢除共和制,其名義上的職務是共和國的首席元老兼執政官兼終身保民官。直到戴克裡先皇帝,才完全廢除共和制而採用東方式的宮廷君主制。羅馬帝國又經歷數百年沉浮,在君士坦丁大帝時代,基督教成為國教。但是,在羅馬帝國時代,皇帝並不需要羅馬主教長(教皇)的加冕,因為皇帝本人就兼任教會的最高首領大祭司,而教皇是皇帝的下屬。此後,羅馬帝國分裂為東羅馬和西羅馬兩帝國。 法蘭克帝國皇帝:西羅馬覆滅後,新入主的日耳曼人和羅馬教會結合,產生了一系列新的王國。其中最強大的法蘭克王國,在查理國王時期迅速擴張,大有恢復古羅馬疆域之勢,查理王也被教會加冕為羅馬人皇帝。查理的兒子虔誠者路易一世和孫子洛泰爾一世繼承了帝位。843年帝國分裂為東,西,中三個王國,皇帝只擁有中法蘭克的統治權,不久亦滅亡。 神聖羅馬帝國皇帝:962年,東法蘭克(即德意志)國王奧托一世由教皇加冕稱帝,宣佈繼承西羅馬帝國和查理曼大帝的正統,成為羅馬天主教世界名義上的最高統治者,開創了神聖羅馬帝國。(但神聖羅馬帝國這一名稱從1157年起才正式使用),和拜占庭的東羅馬帝國皇帝遙相呼應。早期的神聖羅馬皇帝尚擁有實權,但自霍亨施陶芬王朝(1138~1254)開始帝權逐漸衰落,皇帝也成為擺設。1806年神聖羅馬帝國被拿破崙一世解散。從此,正統羅馬帝國意義上的皇帝的歷史結束了。 19世紀的歐洲皇帝:1806年被拿破崙趕走的神聖羅馬皇帝弗蘭茨,改稱奧地利皇帝,一戰後滅亡。拿破崙一世和三世先後建立法蘭西第一和第二帝國並加冕稱帝,並迅速滅亡。普魯士建立德意志帝國並加冕稱帝,一戰後滅亡。縱觀19世紀,教會的權力早已衰微,一個君主只要有能力進入羅馬,並且不害怕樹大招風的話,都可以加冕皇帝,所謂的皇帝已不代表什麼正統。
3 東正教系列的皇帝
拜占庭帝國皇帝:395年羅馬帝國分裂後,東羅馬一支的皇帝,1453年被奧斯曼蘇丹滅亡。 俄羅斯沙皇:1547年,伊凡四世加冕為沙皇,1917年滅亡。俄羅斯一直認為自己繼承了東羅馬帝國的正統。
4 其他皇帝
古印度經歷了多次統一和分裂的過程。中國的史書一貫習慣把印度君主稱為"王",如孔雀王,戒日王,阿育王,阿克巴王等,但根據其疆域,軍事和文化的影響力,這些君主在西方也被稱為皇帝。在這裡,王和皇的差別,只是一個梵-漢-英互譯中出現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