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 如果要講「?」部,一定要由「雙企人」部講起.在古文字中,彳字畫出了路口的形狀.所以彳最初的意思就是路口.彳部的字通常與行路、行為有關.這個「雙企人」下邊的一豎延長、右轉就變成了「?」了.在古文字中,字也是路口的形狀,與雙企人是一樣的,只是它下面的一畫越來越長、還轉了彎.它的意思就是走比較長的路、一步步連續走.譬如延長的延字,古文字左邊是路口,右上角有一隻腳,所以延最初的意思是走長路.
l 在古文字中,辵字畫了十字路口,中間有一隻腳的形狀.它最初的意思就是走路.辵這個部首做偏旁時要變形,變成「辶」.辵部的字通常與行走、行動有關.譬如前進的進字,古文字上邊是一隻鳥,下面是腳趾向上的一隻腳,有人追鳥兒的意思,所以進的意思就與向前、向上有關.
甲.形近或義近之易混淆部首的分辨:
月肉有別――肉做偏旁時在字的左邊或者下邊,通常會變形:寫成好像月字那樣,其實是肉字旁.譬如:肺、肝、肚、腸、腳、肌膚.月字旁與肉字旁原本是可以區分的,如「肌」、「朗」兩個字,月字旁裡面是兩橫,而肉字旁裡面則是一點一挑.中國內地肉部已經合併到月部,兩者在字形上已經沒有區別.在香港肉字旁寫成月字旁算不算錯?這就要依據教育部門頒佈的標準字形表了.肉做偏旁在字的下邊時,裡面寫一點一挑或者兩橫通常都可以通融,但如果寫兩橫,偏旁左邊的一撇就要變成一豎.好像嘴唇的唇字.
左阜右邑――俗稱「耳仔邊」的偏旁,雖然形狀完全一樣,但放在左邊或者右邊,卻屬於完全不與的部首.好像降落傘的降字,邦交的邦字,「耳仔邊」一左一右,分別屬於兩個不同的部首.左「耳仔邊」的字屬於阜部;右「耳仔邊」的字則屬於邑部.另外「耳仔邊」不要與「耳」部混淆.
辵之分――俗稱「撐艇仔」的偏旁其實包括兩個部首:一個是「?」,一個是「辵」.譬如延長的延字,古文字左邊是路口,右上角有一隻腳.所以延最初的意思是走長路.而古文字中,辵字畫了十字路口,中間有一隻腳的形狀.它最初的意思就是走路.辵這個部首做偏旁時要變形,變成「辶」.譬如前進的進字.
乙.月、肉、阜、邑、耳、彳、?、辵諸部首的緣起及作偏旁時的原形、變形:
l 在古文字中月字畫出了月亮彎彎的形狀.月部的字,通常都與月亮、光明有關.譬如朗字,右邊是月字旁,有明亮的意思.好像天朗氣清、朗朗星光、明朗.
l 在古文字中肉字畫出了一塊肉的形狀.肉部的字,通常與動物、人的肢體、器官等有關.譬如腰如楊柳、肌膚似雪.
如果肉做偏旁時在字的左邊或者下邊,通常會變形:寫成好像月字那樣,其實是肉字旁.譬如肌膚.肉做偏旁時在字的下邊,有時寫回原形.譬如豆腐的腐字.
l 左「耳仔邊」的字屬於阜部.在古文字中,阜字的形狀好像又高又陡的山,有一層層的階梯;又好像把古文字的山字豎起,轉了90度.
阜部的字,通常與山或者階梯有關.譬如降落傘的降字,古文字的寫法是高坡旁邊有兩隻腳趾向下的腳,所以降最初的意思就是從高處往下走.阜這個部首做偏旁時在字的左邊,要變形成「耳仔邊」,好像山勢又高又陡的陡字.
l 右「耳仔邊」的字屬於邑部.在古文字中,邑字上邊是一個方框,表示區域,下邊有一個人跪在那兒.上下合起來,意思就是人民聚居的地方.
邑部的字,通常與城鎮、地名有關.譬如邦交的邦字,古文字是田地上栽種樹苗的形象.圍繞邊界四周栽種樹苗,有國家的意思,好像安邦定國.邑這個部首做偏旁時在字的右邊,要變形成「耳仔邊」,好像城郊的郊字.
l 在古文字中耳字畫出了一隻耳朵的形狀.耳作偏旁的字,與耳朵或者聆聽有關.譬如聖人的聖字.古文字右邊是一個人,有一隻大耳朵,左下角是口,即嘴巴,所以聖最初的意思就是善於聆聽、無所不通.
耳這個部首做偏旁時在字的左邊,字形基本不變,但最下邊出頭的一橫就要變成不出頭的一挑.好像忠心耿耿的耿字.耳這個部首做偏旁時在字的下邊,字形不變.好像聲情並茂的聲字.
l 如果要講「?」部,一定要由「雙企人」部講起.在古文字中,彳字畫出了路口的形狀.所以彳最初的意思就是路口.彳部的字通常與行路、行為有關.這個「雙企人」下邊的一豎延長、右轉就變成了「?」了.在古文字中,字也是路口的形狀,與雙企人是一樣的,只是它下面的一畫越來越長、還轉了彎.它的意思就是走比較長的路、一步步連續走.譬如延長的延字,古文字左邊是路口,右上角有一隻腳,所以延最初的意思是走長路.
l 在古文字中,辵字畫了十字路口,中間有一隻腳的形狀.它最初的意思就是走路.辵這個部首做偏旁時要變形,變成「辶」.辵部的字通常與行走、行動有關.譬如前進的進字,古文字上邊是一隻鳥,下面是腳趾向上的一隻腳,有人追鳥兒的意思,所以進的意思就與向前、向上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