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極客每評
-
2 # 穿越科技說
補貼這個詞,現在在網際網路行業的共識當中,已經越來越偏向貶義了。
經歷過嘀嘀和快遞大戰的使用者,應該都記得那個花兩塊錢就能打車的時代。在那個時代背景下,一方面是打車軟體的大戰,一方面是騰訊和阿里對移動支付入口的爭奪,一天能夠燒錢數千萬。
在那之後,行業補貼似乎成了網際網路行業的萬金油,拼佔有率,發錢;上市前夕,做資料,發錢;融到資了,做業績,發錢。
然而,燒錢帶來的市場,不一定是真的市場,有很多行業,沒有補貼,就沒有市場,因為並沒有真的使用者量,甚至催生了一大幫活躍在網際網路上的薅羊毛的“羊毛黨”,哪裡有補貼就湧向哪裡,然後再將低價拿到的資源售出,堪稱新時代的投機倒把。
結果呢,往往是補貼斷供,企業當場去世。當然創始人並不會有損失,前期入場的投資人也不會,這個擊鼓傳花遊戲的輸家往往是股市上的散戶,俗稱“對韭當割”。
酷開的CEO王志國應該是看透了這個迴圈,深知打造可持續的商業模式,持續為使用者輸出價值才是根本。
因此,酷開早早地就度過了用利潤換市佔率的階段,酷開如今的戰略就是憑藉海量內容和優秀體驗換使用者,用優質的運營服務拉攏合作伙伴,用貼合智慧OTT大屏新特性的營銷方案給廣告主創造價值,才能在OTT行業如此如魚得水。
-
3 # 電商發現
我從心底是支援王志國這個舉動的,為什麼網際網路行業一到競爭的時候,想出的辦法就只有價格戰補貼戰這種小兒科的東西,不僅沒有營養還往往容易把自己也給玩死。
我就覺得酷開從大屏運營方面入手就很好呀,比如今年酷開網路先後推出了春節搶紅包、世界盃等營銷活動,其中世界盃活動透過有趣遊戲參與,觸達人次14億次,活動參與量達1575萬戶,不僅為合作品牌帶來流量曝光,提升了品牌價值,也成為了OTT行業的大屏運營典型示例。
透過這種互動遊戲的營銷方式,不僅沒有讓使用者感到反感,反而釋放了使用者的遊戲天性,再加上現金紅包以及實物獎勵等多種方式,在使用者之間形成了自傳播的效果。如果想當初大家能想到這樣的點子,中國的網際網路行業局的對不是現在的情況
-
4 # 科技帝君
估計是看到阿里當年的慘狀,我記得之前阿里補貼電視盒子的時候花了好幾個億,不過卻把當時的盒子廠商全都補貼死了。好像當時就因為大家都把阿里的補貼用來打價格戰,估計酷開就是有感而發決定一定不能重蹈阿里的覆轍。
所以才下決心從什麼佈局內容生態體系,打造全新客廳娛樂場景等方面入手。不過現在看起來效果還是相當不錯,尤其是才經歷了短短的幾年時間,就做到了OTT行業的領頭羊,據說市值接近一百億,市場份額高達18.4%。
前段時間還聽說正在籌劃上市什麼的,如果真要是上市成功,不誇張的說相當於狠狠的打了阿里一個耳光。你看看你花了好幾個億都沒做好的事,我這麼輕而易舉就做好了,一不小心還成為了行業老大。
網際網路行當裡,打價格戰,搞補貼是司空見慣的,電視行業更是價格戰頻繁,但酷開總不屑於這樣做,CEO王志國幾次都說搞補貼沒用,為什麼酷開還能發展這麼好?
回覆列表
價格戰的本質就是當某一種商品的市場過飽和的時候,透過低價策略阻止新的商家並且使得實力不濟的商家退出來達到一種新的平衡。
補貼戰與之相仿,不過競爭範圍從商品擴大到了服務的範疇,而且手段也不再只是降價,降低利潤,如今甚至可以虧本,讓使用者免費試用商品和服務。
不過這種傷敵一千,自損八百的招式,更多的是發生在商品與服務同質化極端嚴重,或者消費者只對價格極端敏感的情況之下,在使用者無法或難以感知商品、服務差異的情況下,才更容易接受低價帶來的價效比。
因此,在傳統行業價格戰是一個行之有效的商業手段。比如,在電視行業,二十年前長虹就是憑藉價格戰在一眾日本品牌中站穩的腳跟。
但如今,使用者的需求越來越刁鑽,如何解決使用者痛點,提供更優質的商品與服務才是重中之重。
簡言之,如果你對使用者的全部價值僅僅在於你的價格低廉,那麼使用者流失不可避免,產品死亡只是時間問題。
這個問題在硬體領域十分普遍。得益於世界工廠的地理優勢,國內各種產業的生產線均十分發達,在高科技領域更是各種完整的解決方案充斥,降低了各個行業的門檻,所以我們能看到老師、相聲演員都可以做手機,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而開啟這股旋風的,就是說出“站在風口,豬都會飛”的雷軍。他的小米品牌便是主打價效比,以價效比開啟本以被幾個巨頭分食的傳統手機市場,殺出了一條血路。
然而在這之後,小米就陷入了一個怪圈,在價效比的“光環”之下,小米數次衝擊中高階市場的行動均以失敗告終。在低端手機品牌的招牌之下,使用者不願意為一款小米付出蘋果、三星,甚至哪怕是HTC的價格。
這種局面,直到小米聯合國際知名設計師史塔克,設計出了第一臺著名的小米MIX,開創了全面屏的概念,才有所改善。
這就是產品本身價值不夠,強行靠價效比開啟市場的負面必然效果。
這個情況在電視行業更加明顯,因為相對手機,電視機可被使用者感知到的維度更少。
對一款手機做出評價,你要考慮外觀、螢幕尺寸、解析度、電池續航、外觀、單手操作感、握持、做工、材質、音質、配置、拍照效果等諸多角度去綜合評判,因此才會有那樣多的手機評測文章。
而電視機,能被使用者感知到的也就是螢幕尺寸、解析度、外觀這樣幾個核心引數,因此使用者更容易對價格敏感,因此電視機的價格戰才會格外殘酷,競爭格外激烈。
也正因此,電視行業正在成為一種“夕陽產業”,淪為內容與廣告傳播的管道。不能為使用者持續創造價值的行業,也難怪會陷入價格戰的泥潭。
對此,堅決反對價格戰與補貼戰的酷開CEO王志國,採取的對策是全面退出電視機硬體銷售市場,專業運營OTT大屏生態,將自己打造成一個OTT終端服務提供商,憑藉出色的內容和系統運營,向合作伙伴授權系統使用權,深度挖掘大屏價值。
距酷開宣佈拋離電視硬體業務,已經過去了半年多,目前看來酷開走的這條路雖然需要莫大的勇氣,但顯然是正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