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最初映畫
-
2 # 從耗子胖成豬
簡單的說,膠片與數碼對鏡頭的要求主要有兩點不同:1、膠片對光線的入射角基本沒有要求。
因為膠片就是三層透光的明膠懸浮著無數的銀鹽顆粒,任意角度的入射光線都能造成銀鹽分解,所以膠片時代的相機對鏡頭的入射光線角度沒有硬性要求。那個時代我們經常會看到很多135全畫幅的膠片相機,鏡頭卻只有紐扣大小。
而數碼時代的數碼感測器可就不一樣了,尤其是早期“前照式感測器”,畫素的四周被電路環繞,形成一個個的“光電井”,光線只有相對垂直的條件下才能被數碼感測器感光。(下面借用奧林巴斯垂直入射的概念說明圖)
後期,雖然相機廠家發明了“微稜鏡技術”,在每一個“光電井”的上方設定了一個微型稜鏡用於折射光線,但總的說,只能降低影響,但無法達到膠片的效果。
因此現在的數碼相機大多都具有一個碩大的卡口與鏡頭後組,這就是為了讓鏡頭折射的光線儘量垂直的投射到CMOS感測器上。最典型的莫過於佳能的RF卡口與尼康的Z卡口,直徑都達到54~55mm,遠遠大於感測器尺寸。
2、數碼感測器的反光率比膠片大得多
下圖是耗子哥拍攝的佳能M50與佳能RP的CMOS感測器,我們可以看到這兩款相機的CMOS感測器並不是黑色的,它們具有較強的反光。當鏡頭入射的光學投射到CMOS上,而CMOS又反射回鏡頭,這就很容易造成“雜光干擾”。
對此,現代高檔的數碼鏡頭都非常注重鏡頭後組的鍍膜設計,諸如尼康的奈米鍍膜、佳能的ASC鍍膜、SWC亞波長結構鍍膜都是用於鏡片內部,可以降低雜光干擾的影響,提高鏡頭成像的反差。
總的講:1、膠片時代的中長焦鏡頭即使在現代數碼相機上使用,效果也不會差。(尤其是結構簡單的標準鏡頭,鍍膜的影響不大)
2、膠片時代的超廣角鏡頭、超大光圈鏡頭在今天的數碼機上轉接使用,邊緣畫質肯定很爛,而且暗角嚴重!
3、膠片時代的變焦鏡頭由於鏡片較多,鍍膜落後,在今天的數碼機上使用,基本就是“逆光死”!
-
3 # 光線攝影學院
膠片時代的鏡頭和數碼時代的鏡頭主要區別在哪?鍍膜和色散算一個嗎?
膠片時代的變焦鏡頭,因為鍍膜技術不行,因為非球面鏡片幾乎沒有,所以,成像質量在今天來看,簡直就是垃圾
膠片和數碼,確實有很多不一樣,我具體談談:
一、數碼相機,可以充分利用後期校正的手段,或者說,機內校正的手段
比如說,photoshop軟體,把幾乎所有主流鏡頭的鏡頭校正引數都進行了測量,可以在photoshop裡面校正鏡頭的各種相差,畸變,暗角,紫邊,等等。
但是,在膠片攝影的時代,膠片相機,膠片暗房,是無法或者說幾乎不可能做到後期校正的了。
二、數碼相機,在設計鏡頭的時候,往往只需要考慮解析度這個引數,其他的都留給後期校正
比如說,畸變和暗角,在設計的時候可以不用怎麼考慮。
比如說,現在的套頭,幾百塊一個的,解析度和銳度都相當不錯,這在膠片時代是很難想象的。
再比如說,適馬的鏡頭,只要堆料,解析度和銳度也是有很好的表現。但是,需要數碼相機機身內建校正才行,否則,只能ps校正了。
三、膠片攝影時代,鏡頭的色彩透過性,是非常講究的,並且色彩傾向也是很明顯的
但是,數碼攝影時代,鏡頭有偏色是正常的,因為數碼相機可以校正,ps也可以校正。
當然,有些太過分呢,後期校正也不是那麼自然和通透。
比如說適馬的一些鏡頭,和佳能原廠相比,就存在這個色彩確實存在差異的問題。
如果對於色彩較真或者有偏好,可能還是會買佳能,而不是適馬。
四、膠片攝影時代,1970年以前的很多鏡頭,其實不太適合彩色攝影
因為黑白攝影,不用考慮鏡頭的色彩特性。
但是,彩色攝影,就必須要考慮這個問題了。
五、攝影鏡頭的材料和技術,最近幾十年也有巨大的進步
1,非球面鏡片的普及,尤其是複合材料非球面的普及,廉價鏡頭也有很好的成像質量。
2,ED類超低色散鏡頭的廣泛使用,也大大提高了中長焦鏡頭的成像質量。
3,鍍膜技術的進步,對於變焦鏡頭的成像質量的提升也是明顯的。
4,計算機設計,也使得開發週期大大縮短了,尋找最優結構的成本大大降低。
-
4 # AlfaHuang
膠片鏡頭有一個優勢,尤其廣角頭設計的時候很注意畸變抑制,這是暗房裡很難矯正的。數碼就不一樣,機身和LR矯正都很輕鬆,當然,說到鍍膜和色散,現代頭強很多,舉例說尼康在膠片時代的超級綜合塗層在數碼時代已經進化為奈米塗層,再加上現代鏡頭ED和ASPH不要錢一樣往裡加,色散必然抑制更好些
回覆列表
這個每個廠的都不一樣,一般不在意這個。
對數碼相機來說,白平衡和機內色彩模式對顏色的影響才是決定性的。
不存在什麼“紅膜”、“綠膜”
鏡頭的反光顏色是因為在鏡頭上鍍了一層或者數層增透膜,厚度為需要過濾光波波長的1/4,這樣光波經過的時候發生反射一次,經過1/2波長,與原來的光波疊加,使總的反射量下降。你看到的顏色就是這層膜在光線照射的情況下光波在膜內發生衍射的情況。
最早的鏡頭是沒有鍍膜的,這樣當鏡頭片組增加到一定程度以後,鏡組內部會發生嚴重的來回反射,造成眩光。後來使用了鍍膜技術,使得反射大大下降,早期的鍍膜是MgF單層鍍膜,這種膜使得藍光段增透,外觀看上去是泛藍。也有泛紫(比如東蔡的鏡頭)、泛紅、泛黃(太苦馬)的膜。
現代的鏡頭都是多層鍍膜,反光進一步減小,多層鍍膜的特點就是在光照下鍍膜呈現多種顏色。
一般來說,單層鍍膜的鏡頭色彩還原差一點,但是層次還原極高,而多層的相反,色彩非常好,但是細節不夠。所以說並非現代的鏡頭就比老式的鏡頭好。實際上現代鏡頭沿用的仍然是100多年前發明的數學公式,而50年前鏡頭的發展就已經到很高的水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