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DDG的老船塢
-
2 # 聯合防務
一戰時期,協約國戰敗的可能性很小,最終擊敗德國不是偶然。一戰時期就是鐵絲網、機槍、火炮、毒氣構成的消耗戰。協約國一方有不少優勢,遍佈世界的殖民地能夠源源不斷提供資源和人力,英國的海軍優勢使得德國無法從海外獲得什麼資源,日德蘭海戰之後德國基本處於被封鎖的狀態。英國和法國加起來的工業能力也能抵得住德國。
俄國退出戰爭後,德國雖然從東線騰出200萬軍隊轉投到西線,同時還獲得了蘇俄割讓的大片土地、礦產、糧食,理論上對於德國堅持戰爭是很有利的。但是德國要消化俄國的這些戰利品需要很長時間,可是德國最缺的就是時間。1917年4月2日美國就正式決定參加協約國一方對德作戰,那個德國要與墨西哥結盟的密電可能是英國與美國共同演的雙簧,是促使美國儘早參加一戰的理由,如同美國指責德國發動的無限制潛艇戰一樣。
俄國與德國媾和,既是俄國國內發生了革命,同樣也是德國迫不及待要騰出手加強西線。德國國內的情況已經很糟,由於協約國的海上封鎖,物資匱乏、糧食短缺,德國百姓吃著黑麵包乃至鋸末度日,忍受著冬天的寒冷而沒有半塊煤炭取暖,大量青壯年男性走上前線流血死亡,工廠的機器缺乏足夠的人手去開動。魯登道夫發動的總攻勢就是想利用美軍大規模登上歐洲大陸這段時間差來擊敗英法。然而,德軍的進攻雖然看著犀利,但只是強弩之末,在消耗英法兵力的同時,自身的人力物力消耗也非常巨大,又沒有什麼補充,到距離巴黎最近只有23英里時,德軍已經精疲力竭。而協約國一方,則有美軍源源不斷地抵達歐洲大陸。這還怎麼打?結果,僅僅數月之內,德軍就像雪崩一樣垮掉了。(S)
-
3 # 醉雪長亭
你知道嗎?在一戰的後期德國與奧匈帝國物資短缺,部隊甚至吃不飽飯。但英法由於有美國的輸血或者說因為協約國掌握制海權可以正常貿易而物資充沛,在同盟國餓肚子的時候英法甚至有鹹牛肉罐頭、香菸。
-
4 # 醉臥沙場等箭雨
一戰我並不太熟悉,我只關注近十幾年的戰爭或者局勢,不曾研究過。不過,我能說的就是,一戰美國並沒有直接參戰,他提供了補寄和後勤,還有大發戰爭財。這也是太平傾斜的一部分。二,就是發動的這場戰爭時機把握的真的不太好,或許有人說箭在弦上不得不發,但對國際形勢並不太透徹,因為他忽略了太多,所以打了也就一陣,才發現,盟友太少,畢竟雙拳難敵四手,自身再硬也是孤單一人。
-
5 # 雅嵐玄軒
一戰的德國打敗了俄國,在戰略上打破了兩線作戰的不利局面,並從蘇俄手裡獲得了大量的利益,解決了國內的物資匱乏,實際上離戰勝已經很近了。
儘管1918年的皇帝攻勢遇到一定挫折,但傷亡依然小於英法。美國的參戰確實加強了英法的實力,但當時的美國還遠不是後來的世界霸主,美軍一度被認為不能獨立作戰,只能用來補充英法軍。
受到科學技術的侷限,一戰時期防守比進攻有利的多,再多的軍隊也很難突破戰壕、鐵絲網、機槍組成的防線。投降前的德軍,防線還在協約國境內。
德國投降是因為基爾港水兵起義,國內爆發了11月革命,德皇退位,臨時政府只能被迫求和,抽調前線軍隊回國平亂,結果慘遭宰割。
所以包括希特勒在內的一大堆德國軍人,都認為他們是被出賣而不是戰敗,立志報仇,這是二戰爆發的一個重要原因。
-
6 # 一葉楓流
現代戰爭打的是國力,打的是後勤保障和物資供應。
一戰後期德國的經濟接近崩潰,物資匱乏。
德國的勝利機會只有在開戰之初快速突破英法防禦,攻佔巴黎,摧毀抵抗意志。
或者在塹壕戰時主動撤退,脫離塹壕戰,恢復運動戰。長期化就意味著德國的失敗。
回覆列表
沒什麼莫名其妙的,1917年底蘇俄宣佈退出戰爭,德軍得以從東線脫身,這個時候對德國而言是最後一個戰略視窗期,在1918年初德軍在西線一線兵力上佔據了上風,魯登道夫認為如果能趕在美軍大批參戰之前打垮英法,那麼至少能夠求取一個體面的和平,甚至戰爭勝利也是有可能的。
德軍唯一的機會是在美軍大量投入戰場之前徹底打垮英法
從1917年底,德軍開始抽調精銳部隊進行突擊隊戰術的訓練,試圖找到一個打破塹壕戰僵局的方法,從1917年3月21日到7月,德軍連續發動了五次大規模攻勢,意圖撕裂協約國戰線,將英法軍分割,把英軍逼向海峽,進而奪取巴黎,迫降協約國,前三次攻勢——邁克爾行動,喬吉特行動和布呂歇爾-約克行動都相當成功,而第四次進攻,格奈森諾行動,法軍早有準備,雙方達成了平局,而到1918年8月,魯登道夫不顧德軍已經師老兵疲,再度發起了攻勢,即第二次馬恩河戰役,結果在攻勢中期遭到了協約國軍隊的反擊,不但沒有達成目標,反而丟掉了之前的部分戰果。
1918年皇帝攻勢示意圖
這五次被稱為皇帝攻勢或者魯登道夫攻勢的大規模進攻,曾經一度在協約國內部造成很大的恐慌,但是德軍也已經是強弩之末,而且在當時技術手段也不支援在突破塹壕防禦之後進行大縱深突破,所以協約國有足夠的空間穩住陣腳,甚至在後兩次攻勢中發起反擊,而在皇帝攻勢中,協約國雖然損失了86萬餘人,但是德軍也損失了68萬軍隊,更要命的是協約國雖然損失更大,但是德軍損失的基本都是一線精銳,而且德軍很難再獲得足夠的補充,而協約國戰線之後數百萬美軍已經逐步完成臨戰訓練可以投入戰場。
1918年4-11月雙方一線戰鬥步兵數量對比,虛線為德國
所以可以看出,1918年的皇帝攻勢,在很大程度上是德軍垂死的迴光返照,之後洩了氣的德軍在美軍加入並重新整合的協約國軍隊面前幾乎是兵敗如山倒,到1918年9-10月,德軍已經完全退回興登堡防線,10月8日,英軍突破興登堡防線,整個十月德軍一路後撤,幾乎喪失了抵抗能力,到11月中協約國軍隊已經將戰線推回了比利時。
協約國1918年反擊示意圖
所以說,德軍的失敗並沒有什麼莫名其妙,魯登道夫在1918年春夏之交的最後一搏耗盡了德軍最後的元氣,而新銳美軍在1918年8月以兩個集團軍規模投入戰場給協約國打了一針強心劑,等到興登堡防線崩潰,德國也就是怎麼輸的問題而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