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愛寵毛球
-
2 # 由銘解說
《左傳·隱公六年》:“君子曰:‘善不可失,惡不可長。’其陳桓公之謂乎?長惡不悛,從自及也。雖欲救之,其將能乎?這就是回答
-
3 # 蘑菇雅說
你好,我是蘑菇禪子,我們都知道陳國和鄭國都是春秋時期的兩個國家,陳國是一個小國家,而鄭國在當時的鄭莊公時期卻是一個大國,但為什麼當時陳國的陳桓公會選擇與強大的鄭國交惡呢?我想,應該有以下這些因素:
1:鄭莊公破壞等級制度,僭越天子,引起諸侯不滿。當時的周天子,雖然已經無法行之有效的控制諸侯,但名義上仍為天下共主。但是在公元前720年,周桓王打擊鄭國,啟用虢公,而這個舉動將鄭莊公惹怒,由於周鄭之間之前已因質子問題有了不愉快,這一次鄭莊公直接派人去割了周王的麥子,後來莊公覺得不妥,又去洛邑朝拜,企圖緩和關係,周王不睬。其後,莊公私自與別國進行土地交換,周王不悅,率周軍徵鄭國,被鄭國所敗,這一仗讓天子顏面掃地,這就是“周鄭交惡”,此舉,也引起了其他諸侯國的不滿,陳國便是其中之一。
2:陳國久被鄭所欺,心有怨恨。陳國與鄭國相鄰,但是陳國是小國,鄭國是大國,鄭國自恃國家強盛,經常欺負陳國,陳國心有怨氣,因此當鄭國主動示好時,陳桓公拒絕。
3:陳桓公重視禮樂制度,看不起鄭國。這一點與第一點類似,卻又不盡相同。公元前719年,宋國,衛國聯合陳國等國進攻鄭國,鄭國在打敗宋衛後,希望與其他國家友好交往,但是陳桓公看不起鄭國,他認為鄭國是伯爵,宋國是公爵,鄭國在等級上低於宋國,因此選擇親宋更為明智,而且陳桓公與周天子關係友好,不希望得罪周天子。
4:陳桓公對當時形勢的把握失誤。當時的鄭國在鄭武公,鄭莊公的努力下,已經併吞周圍十餘個小國,成為了春秋初期的一大霸主,而陳桓公應該判斷的失誤,選擇站在宋國的一邊,因此與鄭國交惡。但最後鄭國用武力使陳國屈服,陳國最終不得不與鄭國交好。
公元前719年,宋國和衛國邀請陳國、魯國、蔡國,一共五個國家去進攻鄭國,這個時候鄭國的國君是鄭莊公,為什麼他們會這麼做呢?宋國的國君宋殤公的弟弟公子馮在鄭國,他每天都擔心公子馮回來拿回去自己的國君之位,而魏國則是為了排解國內的輿論壓力,另外三個國家則是單純的湊熱鬧,所以這樣的軍隊進攻鄭國也就註定不會有什麼戰果,果不其然,這五支軍隊只是在鄭國外面吃了點小麥就跑掉了,完全沒有和鄭國的軍隊交手,但是鄭莊公卻把這次事件記在了心裡面,將來一定會報這個仇。
鄭莊公也知道,這次進攻鄭國的軍隊裡面,宋國和衛國才是主謀,其他國家可以交朋友,但是宋國和衛國就必須要給他們一點教訓,公元前718年,鄭莊公率領軍隊進攻衛國,衛國根本就沒有辦法抵抗鄭國的軍隊,只能是被鄭國一直打到都城,但是那個時候的戰爭一般是不會吞併別人的土地的,搶點東西就回去了,完了之後鄭莊公又進攻宋國,宋國同樣是大敗,而對於其他三國,鄭莊公採取的是和談的戰略。
公元前717年,鄭莊公派了使者前往陳國,想要和陳國化解那種敵對的關係,結成同盟,互不侵犯,但是陳國卻完全沒有想要和鄭國結盟的打算,鄭莊公的計劃遭到了陳國的拒絕,要知道那個時候鄭國的國力比起陳國是要強大很多的,為什麼陳桓公會拒絕鄭莊公呢?他的弟弟對此也是感到非常不解,說道:“遠親不如近鄰,鄭國就在我們的旁邊,而且他們的國力很強盛,我們上次去進攻鄭國他們都能夠不計前嫌,和他們建立外交關係是好事,你應該答應他。”
但是陳桓公不同意,說道:“鄭莊公那個陰險小人,他為什麼不去和宋國、衛國講和呢?偏偏來和我們講和,他的目的肯定就是挑撥離間,讓我們和兩國鬧矛盾,為了一個國家得罪兩個國家不是好事。”陳桓公的弟弟對此嗤之以鼻,說道:“真實愚蠢。”陳桓公之所以不和鄭國講和,其實有著他的政治目的,因為他認為,如果和鄭國講和,就會得罪另一個人。
首先是很明顯陳桓公不知道一加一不一定大於一的道理,其次是,他不想得罪那個看起來高高在上的周天子,這個時候的周天子其實是徒有虛名的,鄭莊公是周天子的卿士,但是他和周天子的關係很不好,因為他們之間發生過兩件事情“周鄭交質”和“周鄭交惡”,第一件事情讓周天子淪為與諸侯平起平坐的境地,第二件事情則是明目張膽地進攻周朝,這不就是告訴大家天子已經不行了嗎?但是很不巧的是,陳桓公和周天子的關係很好,所以他和鄭莊公講和就必定會得罪周天子。
但是鄭莊公也不是這麼貿然就來和陳國講和的,既然鄭莊公不肯講和,那就只有啟動第二個計劃了,打。於是鄭莊公大舉入侵陳國,這次的戰爭結果和前面兩次差不多,鄭國大獲全勝,並且從陳國拿回去大量的金銀珠寶,陳國都快要覺得自己亡國了,陳桓公這個時候內息沒有什麼周天子了,只想和鄭莊公講和,然後您老開開心心退兵,大家都好。
於是在公元前716年,陳國和鄭國締結盟約,身處雒邑的周天子也感到震驚,但是他毫無辦法,雖說他現在是周天子,但是已經沒什麼實權了,鄭莊公好像才是周天子一樣,讓周天子感到意外的是,陳桓公變臉的速度實在是太快了,原本還咬牙切齒地說不和鄭國締結盟約的,在同年的冬天,便主動要求把女兒嫁給鄭莊公的兒子世子忽,在那個時候,政治聯姻是很常見,女人就是政治的附屬品,就這樣,陳國和鄭國結成的同盟關係,比任何一個國家的都要牢固。
這裡再說一個問題,很多人會覺得,既然鄭國這麼強大,那為什麼他們不去取代周天子的位置,而是一直當一個諸侯呢?最重要的是因為傳統的力量在支撐著周天子,“禮”是所有國家的行為準則,春秋時期和戰國時期最重要的分界線就是這個“禮”,春秋五霸是有“禮”的,而戰國七雄是沒有“禮”的,所以周天子依然是周天子,到了戰國時期,哪裡還有什麼周天子,取而代之的是接下來的秦始皇,秦始皇焚書坑儒,所以很多人都說“禮”不存在之後,屬於一個文化斷層,這種說法並不是沒有道理的。
陳國和鄭國之間的和談說明了“弱國無外交”,居然不聽話,那就打到你聽話,而陳國也只能接受這個事實。